黄金莲 谭 巧 周永生
(湘雅博爱康复医院老年康复科,湖南 长沙 410300)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高,我国城乡发病率达200/10万〔1〕。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60%~80%〔2〕,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此类患者患病后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此文探讨在脑卒中发病急性期、恢复早期及恢复中期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康复疗效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用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首次发生脑卒中的住院患者90例,年龄60~69〔平均(66.3±3.4)〕岁;其中男57例,女33例;脑梗死61例,脑出血29例,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定标准〔3〕,且经头颅CT及MRI证实,排除有严重脏器功能衰竭及认知障碍者。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 例。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理及功能障碍无明显差异。
1.2治疗方法 以上两组患者均在基础上,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包括物理治疗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良肢位的摆放、定时翻身及被动活动关节,并相继给予坐位训练、床上移动训练、站立床训练、步行训练和上肢功能训练等。作业治疗着重加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观察组患者加用护理心理干预:(1)急性期(发病1~2 w),认真倾听病人的倾诉,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采用支持性心理干预。通过介绍病情进行健康教育,进行改善认知的心理干预。(2)在脑卒中恢复中期(发病3~4 w),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肢体功能变化,对患者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反复激励,培养病人康复的积极性。(3)脑卒中恢复中期(发病4~12 w),对恢复较快的患者继续给予激励。部分患者进展缓慢,要安慰并消除急躁情绪,加强心理支持,强化家庭及社会支持,让患者对康复的疗效仍然充满希望,持之以恒。
1.3检测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 w,用自评焦虑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4〕评定患者心理状态,用FMA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1〕,用改良巴氏指数(MBA)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5〕。
1.5结果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各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FMA及MBI评分比较
脑卒中发病迅速,病程长,致残率高。早期康复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可增大局部区域血流量,加强侧支循环,促使病灶周围组织及健侧神经细胞功能重组和代偿,促进神经细胞功能再塑〔6,7〕。
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出现偏瘫、失语、各种认知障碍,突然的打击使病人出现各种焦虑、抑郁、紧张、心理失常,严重影响病人的认知、行为功能,这些负性情绪,破坏了病人康复的依从性,影响了康复治疗。急性期,护理者认真倾听病人的倾诉,让其发泄不良反应情绪,通过人文关怀,支持性的心理学干预,发挥患者潜能,克服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学状态,通过给病人介绍疾病治疗方案,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康复情况良好训练过程,进行心理认知干预,调动患者主观参与康复的积极性〔8,9〕。
脑卒中恢复早期,病人各种功能开始恢复,护理者认真观察患者心理及功能的细微变化,用这些进步反复暗示和激励患者。例如当患者从平卧到自己坐上轮椅,视野从天花板到周围的世界;交流从仰视到平视,病人心情会有个豁然开朗的过程,护理者抓住时机,积极暗示与激励,会取到很好的效果。激励能激发人的动机,使病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乐观的康复目标前进〔10〕。
脑卒中恢复中期,康复重点在正常模式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恢复,并进行下阶段慢性恢复期社区持续康复的健康教育。此时心理康复要分别对待,对进步快的患者要继续加强激励。但上肢功能恢复和下肢步态矫正,进展相对缓慢。进入康复的平台期,病人易产生烦躁,失望、消极的情绪,对预后缺乏信心。运用希望与失望学说〔11〕,用样板的作用鼓励患者,此时要进一步加强心理支持,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鼓励患者坚持康复。
本研究中,观察组始终坚持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发现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康复疗效。
本研究用Fugl-meyer评定法进行患肢运动总评分。Fugl-meyer量表是一种累积加分量表,专门用于脑卒中的评分,主要包括肢体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和疼痛5项,总分226分。本文采用运动总评分,满分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用改良Barthel量表测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满分亦为100分,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 w进行评分对照,发现观察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干预在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脑卒中康复期应做到心理护理与其躯体护理并重,做好心理干预,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3 参考文献
1黄晓林,燕铁斌.康复医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3-60.
2Hendricks HT,van Limbeek J,Geurts AC,etal.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Arch Phys Med Rehabili,2002;83 (11):1629-37.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0.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99-101.
5闵 瑜,吴媛媛,燕铁斌.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件版)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85-8.
6Liepert J,Hamzei F,Weiller C.Lesion-induced and training-induced brain reorganization〔J〕.Restor Neurol Neurosci,2004;22(3-5):269-77.
7朱镛连.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J〕.实用老年学杂志,2011;17(1):4-6.
8吴 航,聂震球,黎雪梅.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病人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1b):3012.
9杨 娜,刘翠红,朱庆宇,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8(1):115-6.
10吴风银,李利平.激励式心理护理在脑偏瘫病人中的应用〔J〕.护土进修杂,2008;3(9):955-6.
11赵晓瑞,吴晓琦,韩翠英.希望与失望学说在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