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技术在上肢神经阻滞中的效果分析

2014-09-12 14:49黄文斌禤建锋冯卫荣廖高庆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18期
关键词:神经阻滞上肢

黄文斌+禤建锋+冯卫荣+廖高庆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技术在上肢手术患者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A组使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法,B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定位,局麻药均使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 +地塞米松10mg的混合液。比较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麻醉药使用量、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麻醉操作完成时间:B组比A组短 ;神经阻滞起效时间:B组比A组长 ;B组麻醉效果好,优秀率达到97.00%,优良率达到100.00%,A组麻醉效果一般,优秀率47.00%,优良率91.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A组高达9.00%;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技术运用到上肢神经阻滞中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关键词] 超声引导技术;神经阻滞;上肢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8-0068-03

Effectof upper limb nerve block by ultrasound-guidedtechnology

HUANG WenbinXUAN Jianfeng FENG Weirong LIAO Gaoqing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anzhou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anzhou 513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technology in the operation of upper limb in patients with nerve block. Methods Two huandred patients had be performed upper limb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form Jan2012 to Dec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00 cases of each group, group A who was guided by traditional anatomical method;group B who was guided by ultrasound-guided positioning technolog, 1% Lignocaine + 0.375% Ropivacaine + 10 mg Dexamethasone were injected in two groups.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nerve block: the onset time of anesthesia, success rate, the amount, complications. Results Anesthesia operation completion time, group B was shorter than group A(TA=7.7±1.9min, TB=4.6±1.4min);Nerve block work time, group B was longer than groupA(TA=19.4±3.4min, TB=10.7±2.3min);group B anesthesia effect was good, with excellence rate reached 97% and fine rate was 100.00%;group A anesthesia effect was general, excellence rate reached 47.00%,fine rate was 91.00%;group B adverse reactions incidence was 2.00%, group A was up to 9.00%;compared the above group A and B related datas of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duration of anesthesia(TA=417.5±98.7min, TB=406.3±79.1min), the more similar 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Ultrasound-guided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the upper limb brachial plexus block, which could enhance the effect of nesthesia, reduce the dosage of anesthetic drug ,complications and adverse reaction.

[Key words] Ultrasound-guidedtechnology; Nerve block; Upper limb

上肢手术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是采用上肢神经阻滞,具有局部镇痛完全、患者手术中意识清醒、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患者感觉效果好等优点,而要取得麻醉效果优秀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进行上肢神经定位。传统方法是以人体的解剖标志进行穿刺定位,但是其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解剖标志不清或手术不合作的患者神经阻滞失败率可高达20%[1-3]。然而超声引导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介入超声技术,对于上肢神经准确定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对传统的解剖定位法和超声引导介入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探讨并寻找更加有效的神经定位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 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200例,均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均为I、Ⅱ级[4]。患者年龄 18~60岁,男121例,女79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A组采用传统的解剖定位上肢神经阻滞法,B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定位,局麻药均使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瑞典 AstraZeneca公司)+地塞米松10mg的混合液。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 仪器 德国Siemes公司生产的Acuson Antares三维超声仪,超声线阵探头频率3.5~10 MHz。

1.2.2 材料 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 (瑞典AstraZeneca公司),地塞米松。

endprint

1.2.3技术路线 用超声定位仪对所要阻滞的上肢神经进行扫描,找到呈低回声的目标神经干后,从超声探头侧外方进针,保证针体与超声传感器长轴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直至其到达目标神经。确认无误,将局麻药缓慢注完。注药过程中可根据局麻药的扩散规律对刺激针的斜面朝向及针尖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局麻药尽量包绕在目标神经的周围扩散。A组使用局麻药混合液25 mL,B组使用局麻药混合液18 mL。

1.2.4 监测指标 两组均在注射完局麻药后开始实施手术,分别记录完成操作所需时间(穿刺针开始刺入接触皮肤至注药完毕所需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区皮肤出现发热、发红)和麻醉持续时间(麻醉区感觉消失至完全恢复时间),记录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

1.2.5 麻醉效果神经阻滞评级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诊断标准,我们以如下标准判定麻醉神经组织效果[5,6]。优秀,手术过程中患者未感到疼痛、无需任何辅助用药;良好,患者仅感轻微疼痛,但尚能忍受,需少量镇静镇痛药(氟芬合剂0.5~1个单位量);无效,患者疼痛难忍,需加用局部麻醉或更改麻醉方式(全麻)。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电、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并发症包括:血肿、气胸、局麻药中毒、术后感觉异常等。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麻醉效果监测指标比较

见表1。B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比A组短,[TA=(7.7±1.9)min,TB=(4.6±1.4) min],B组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A组长 ,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持续时间,虽然B组持续时间比A组短 ,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监测指标(x±s,min)

2.2两组麻醉效果评级及并发症比较

依据麻醉效果评级,B组麻醉效果好,其中优秀97例,良好3例,无效0例,优秀率达97.00%,优良率达到100.00%;A组麻醉效果一般,优秀47例,良好44例,失败9例,优秀率47.00%,优良率91.00%。A组9例(9.00%)麻醉后出现术后感觉异常的不良反应,B组2例(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评级比较(%)

3 讨论

1978年,La Grange等研究人员首先报道了超声引导下神经定位技术,从此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各类神经阻滞麻醉法[5]。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和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周围神经,可更准确地定位臂丛神经,确定臂丛神经的粗细、深度、准确位置及周边结构[6]。因此,在超声引导下,可动态观察阻滞针的走向和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将局麻药注射在神经束周围,使之弥散更均匀,从而大大提高了神经束完全阻滞率,并且减少了局麻药和镇痛药的用量[7-9]。

本文研究比较了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和传统的解剖定位法上肢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麻醉药物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传统定位法比较,主要体现在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麻醉效果优秀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虽然麻醉持续时间也较短,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的麻醉持续效果相当。麻醉用药量的使用量少,在制定研究方法时候,我们给予超声定位组使用局麻药混合液18 mL,传统定位组为25 mL。经过查阅其他文献,也发现在超声技术引导下,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麻醉作用时间控制自如,术后镇痛完善,麻醉用药量相对较少[10,11],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12,1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每位患者的生理解剖构造不大相同,而麻醉医师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当采用传统体表解剖学定位法下穿刺行臂丛神经组滞麻醉时常需反复穿刺探查、定位,这样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易导致神经阻滞不全或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4],又因其方法具有盲目性,实际临床工作常因神经阻滞不全而加用辅助药或改变麻醉方法。但是在超声引导下,能够对人体解剖方位进行直观准确定位,有助于临床外科手术快速进行[15],所以结合前人学者的成果及本次研究,我们认为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是一种较传统解剖定位法更为安全/有效的临床实用技术,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和借鉴。

虽然超声引导技术操作简便,在本院已经推广应用,但是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对于大多数临床麻醉医师来说是一项新技术,要求麻醉医师不仅要熟悉超声横断面解剖图像,而且需具有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以便在进针时跟踪针体的运动[16,17],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麻醉医师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傅洪,魏安宁. 超声与神经阻滞[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4):270-272.

[2]Retzl G,Kapra S,Greher M,et a1.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of the axillary part ofthe brachial plexus[J]. AnesthAnalg,2001,92(5):1271-1275.

[3]La Grange P,Foster PA,Pretorius LK. Application of theDoppler ultrasound blood flow detector in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hlock[J]. BrJAnesth,1978,50(9):965-967.

[4]吴晓明,李 伟,魏永玲.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整形手术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9,15(1):38-41.

[5]于志强,余剑波.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2012,33(2):92-93,97.

[6]马洪,肖丽达,古琳若,等. 高频超声诊断四肢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2):135-136.

[7]Marhofer P,Schrogendorfer K,Wallner T,et al.Ultrasonographic guidance reduces the amount of local anesthetic for 3-in-1 blocks[J]. Reg Anesth Pain Med,1988,23(6):584-588.

[8]张新龙,柴艳云,王晋平,等. 超声引导系统在臂丛神经阻滞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22-23.

[9]Capdevila X,Biboulet P,Morau D,et a1. How and why to use ultrasound for regionalblockade[J]. Acta Anaesthesiol Belg,2008. 59(3):147-154.

[10]张海生. 运用超声技术定位臂丛神经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63-64.

[11]吴晓明,李伟,闰少威.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2,18(5):383-384.

[12]吴道珠,黄品同,杨琰,等.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 医学影像杂志,2011, 21(4):524-527.

[13]王克蓉,王冰洁.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分析[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7):512-513.

[14]张晋峰,张兰. 超声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J]. 医学综述,2008,14(4):630-631.

[15]赵旸, 种皓,周雁.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定位腋入路臂丛神经肌皮神经解剖变异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0-14.

[16]任瑞颖,胡会民.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2011, 8 (19):84-85.

[17]赵梓煜,陈非庸,张序忠,等.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与超声[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51(29):95-97.

(收稿日期:2014-01-23)

endprint

1.2.3技术路线 用超声定位仪对所要阻滞的上肢神经进行扫描,找到呈低回声的目标神经干后,从超声探头侧外方进针,保证针体与超声传感器长轴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直至其到达目标神经。确认无误,将局麻药缓慢注完。注药过程中可根据局麻药的扩散规律对刺激针的斜面朝向及针尖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局麻药尽量包绕在目标神经的周围扩散。A组使用局麻药混合液25 mL,B组使用局麻药混合液18 mL。

1.2.4 监测指标 两组均在注射完局麻药后开始实施手术,分别记录完成操作所需时间(穿刺针开始刺入接触皮肤至注药完毕所需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区皮肤出现发热、发红)和麻醉持续时间(麻醉区感觉消失至完全恢复时间),记录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

1.2.5 麻醉效果神经阻滞评级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诊断标准,我们以如下标准判定麻醉神经组织效果[5,6]。优秀,手术过程中患者未感到疼痛、无需任何辅助用药;良好,患者仅感轻微疼痛,但尚能忍受,需少量镇静镇痛药(氟芬合剂0.5~1个单位量);无效,患者疼痛难忍,需加用局部麻醉或更改麻醉方式(全麻)。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电、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并发症包括:血肿、气胸、局麻药中毒、术后感觉异常等。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麻醉效果监测指标比较

见表1。B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比A组短,[TA=(7.7±1.9)min,TB=(4.6±1.4) min],B组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A组长 ,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持续时间,虽然B组持续时间比A组短 ,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监测指标(x±s,min)

2.2两组麻醉效果评级及并发症比较

依据麻醉效果评级,B组麻醉效果好,其中优秀97例,良好3例,无效0例,优秀率达97.00%,优良率达到100.00%;A组麻醉效果一般,优秀47例,良好44例,失败9例,优秀率47.00%,优良率91.00%。A组9例(9.00%)麻醉后出现术后感觉异常的不良反应,B组2例(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评级比较(%)

3 讨论

1978年,La Grange等研究人员首先报道了超声引导下神经定位技术,从此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各类神经阻滞麻醉法[5]。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和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周围神经,可更准确地定位臂丛神经,确定臂丛神经的粗细、深度、准确位置及周边结构[6]。因此,在超声引导下,可动态观察阻滞针的走向和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将局麻药注射在神经束周围,使之弥散更均匀,从而大大提高了神经束完全阻滞率,并且减少了局麻药和镇痛药的用量[7-9]。

本文研究比较了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和传统的解剖定位法上肢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麻醉药物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传统定位法比较,主要体现在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麻醉效果优秀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虽然麻醉持续时间也较短,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的麻醉持续效果相当。麻醉用药量的使用量少,在制定研究方法时候,我们给予超声定位组使用局麻药混合液18 mL,传统定位组为25 mL。经过查阅其他文献,也发现在超声技术引导下,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麻醉作用时间控制自如,术后镇痛完善,麻醉用药量相对较少[10,11],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12,1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每位患者的生理解剖构造不大相同,而麻醉医师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当采用传统体表解剖学定位法下穿刺行臂丛神经组滞麻醉时常需反复穿刺探查、定位,这样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易导致神经阻滞不全或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4],又因其方法具有盲目性,实际临床工作常因神经阻滞不全而加用辅助药或改变麻醉方法。但是在超声引导下,能够对人体解剖方位进行直观准确定位,有助于临床外科手术快速进行[15],所以结合前人学者的成果及本次研究,我们认为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是一种较传统解剖定位法更为安全/有效的临床实用技术,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和借鉴。

虽然超声引导技术操作简便,在本院已经推广应用,但是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对于大多数临床麻醉医师来说是一项新技术,要求麻醉医师不仅要熟悉超声横断面解剖图像,而且需具有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以便在进针时跟踪针体的运动[16,17],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麻醉医师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傅洪,魏安宁. 超声与神经阻滞[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4):270-272.

[2]Retzl G,Kapra S,Greher M,et a1.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of the axillary part ofthe brachial plexus[J]. AnesthAnalg,2001,92(5):1271-1275.

[3]La Grange P,Foster PA,Pretorius LK. Application of theDoppler ultrasound blood flow detector in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hlock[J]. BrJAnesth,1978,50(9):965-967.

[4]吴晓明,李 伟,魏永玲.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整形手术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9,15(1):38-41.

[5]于志强,余剑波.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2012,33(2):92-93,97.

[6]马洪,肖丽达,古琳若,等. 高频超声诊断四肢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2):135-136.

[7]Marhofer P,Schrogendorfer K,Wallner T,et al.Ultrasonographic guidance reduces the amount of local anesthetic for 3-in-1 blocks[J]. Reg Anesth Pain Med,1988,23(6):584-588.

[8]张新龙,柴艳云,王晋平,等. 超声引导系统在臂丛神经阻滞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22-23.

[9]Capdevila X,Biboulet P,Morau D,et a1. How and why to use ultrasound for regionalblockade[J]. Acta Anaesthesiol Belg,2008. 59(3):147-154.

[10]张海生. 运用超声技术定位臂丛神经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63-64.

[11]吴晓明,李伟,闰少威.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2,18(5):383-384.

[12]吴道珠,黄品同,杨琰,等.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 医学影像杂志,2011, 21(4):524-527.

[13]王克蓉,王冰洁.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分析[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7):512-513.

[14]张晋峰,张兰. 超声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J]. 医学综述,2008,14(4):630-631.

[15]赵旸, 种皓,周雁.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定位腋入路臂丛神经肌皮神经解剖变异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0-14.

[16]任瑞颖,胡会民.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2011, 8 (19):84-85.

[17]赵梓煜,陈非庸,张序忠,等.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与超声[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51(29):95-97.

(收稿日期:2014-01-23)

endprint

1.2.3技术路线 用超声定位仪对所要阻滞的上肢神经进行扫描,找到呈低回声的目标神经干后,从超声探头侧外方进针,保证针体与超声传感器长轴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直至其到达目标神经。确认无误,将局麻药缓慢注完。注药过程中可根据局麻药的扩散规律对刺激针的斜面朝向及针尖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局麻药尽量包绕在目标神经的周围扩散。A组使用局麻药混合液25 mL,B组使用局麻药混合液18 mL。

1.2.4 监测指标 两组均在注射完局麻药后开始实施手术,分别记录完成操作所需时间(穿刺针开始刺入接触皮肤至注药完毕所需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区皮肤出现发热、发红)和麻醉持续时间(麻醉区感觉消失至完全恢复时间),记录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

1.2.5 麻醉效果神经阻滞评级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诊断标准,我们以如下标准判定麻醉神经组织效果[5,6]。优秀,手术过程中患者未感到疼痛、无需任何辅助用药;良好,患者仅感轻微疼痛,但尚能忍受,需少量镇静镇痛药(氟芬合剂0.5~1个单位量);无效,患者疼痛难忍,需加用局部麻醉或更改麻醉方式(全麻)。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电、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并发症包括:血肿、气胸、局麻药中毒、术后感觉异常等。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麻醉效果监测指标比较

见表1。B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比A组短,[TA=(7.7±1.9)min,TB=(4.6±1.4) min],B组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A组长 ,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持续时间,虽然B组持续时间比A组短 ,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监测指标(x±s,min)

2.2两组麻醉效果评级及并发症比较

依据麻醉效果评级,B组麻醉效果好,其中优秀97例,良好3例,无效0例,优秀率达97.00%,优良率达到100.00%;A组麻醉效果一般,优秀47例,良好44例,失败9例,优秀率47.00%,优良率91.00%。A组9例(9.00%)麻醉后出现术后感觉异常的不良反应,B组2例(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评级比较(%)

3 讨论

1978年,La Grange等研究人员首先报道了超声引导下神经定位技术,从此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各类神经阻滞麻醉法[5]。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和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周围神经,可更准确地定位臂丛神经,确定臂丛神经的粗细、深度、准确位置及周边结构[6]。因此,在超声引导下,可动态观察阻滞针的走向和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将局麻药注射在神经束周围,使之弥散更均匀,从而大大提高了神经束完全阻滞率,并且减少了局麻药和镇痛药的用量[7-9]。

本文研究比较了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和传统的解剖定位法上肢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麻醉药物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传统定位法比较,主要体现在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麻醉效果优秀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虽然麻醉持续时间也较短,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的麻醉持续效果相当。麻醉用药量的使用量少,在制定研究方法时候,我们给予超声定位组使用局麻药混合液18 mL,传统定位组为25 mL。经过查阅其他文献,也发现在超声技术引导下,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麻醉作用时间控制自如,术后镇痛完善,麻醉用药量相对较少[10,11],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12,1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每位患者的生理解剖构造不大相同,而麻醉医师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当采用传统体表解剖学定位法下穿刺行臂丛神经组滞麻醉时常需反复穿刺探查、定位,这样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易导致神经阻滞不全或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4],又因其方法具有盲目性,实际临床工作常因神经阻滞不全而加用辅助药或改变麻醉方法。但是在超声引导下,能够对人体解剖方位进行直观准确定位,有助于临床外科手术快速进行[15],所以结合前人学者的成果及本次研究,我们认为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是一种较传统解剖定位法更为安全/有效的临床实用技术,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和借鉴。

虽然超声引导技术操作简便,在本院已经推广应用,但是超声引导介入定位法对于大多数临床麻醉医师来说是一项新技术,要求麻醉医师不仅要熟悉超声横断面解剖图像,而且需具有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以便在进针时跟踪针体的运动[16,17],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麻醉医师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傅洪,魏安宁. 超声与神经阻滞[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4):270-272.

[2]Retzl G,Kapra S,Greher M,et a1.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of the axillary part ofthe brachial plexus[J]. AnesthAnalg,2001,92(5):1271-1275.

[3]La Grange P,Foster PA,Pretorius LK. Application of theDoppler ultrasound blood flow detector in 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hlock[J]. BrJAnesth,1978,50(9):965-967.

[4]吴晓明,李 伟,魏永玲.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整形手术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9,15(1):38-41.

[5]于志强,余剑波. 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2012,33(2):92-93,97.

[6]马洪,肖丽达,古琳若,等. 高频超声诊断四肢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2):135-136.

[7]Marhofer P,Schrogendorfer K,Wallner T,et al.Ultrasonographic guidance reduces the amount of local anesthetic for 3-in-1 blocks[J]. Reg Anesth Pain Med,1988,23(6):584-588.

[8]张新龙,柴艳云,王晋平,等. 超声引导系统在臂丛神经阻滞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22-23.

[9]Capdevila X,Biboulet P,Morau D,et a1. How and why to use ultrasound for regionalblockade[J]. Acta Anaesthesiol Belg,2008. 59(3):147-154.

[10]张海生. 运用超声技术定位臂丛神经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63-64.

[11]吴晓明,李伟,闰少威.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2,18(5):383-384.

[12]吴道珠,黄品同,杨琰,等.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 医学影像杂志,2011, 21(4):524-527.

[13]王克蓉,王冰洁.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分析[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7):512-513.

[14]张晋峰,张兰. 超声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J]. 医学综述,2008,14(4):630-631.

[15]赵旸, 种皓,周雁.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定位腋入路臂丛神经肌皮神经解剖变异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0-14.

[16]任瑞颖,胡会民.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2011, 8 (19):84-85.

[17]赵梓煜,陈非庸,张序忠,等.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与超声[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51(29):95-97.

(收稿日期:2014-01-23)

endprint

猜你喜欢
神经阻滞上肢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单点注射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患者锁骨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吻合血管的上肢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