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聪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1], 多发于青年女性群体, 以乏力、发热及体重降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次研究为探讨塞来昔布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DA评分及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选取103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抛硬币法随机分成塞来昔布组(A组)52例和常规对照组(B组)51例。受试的103例患者均符合ACR1997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2],确诊为SLE。其中男21例, 女82例;平均年龄(35.6±2.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B组采用常规给药方法:糖皮质激素类药物10~50 mg(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抗疟药(面部皮疹患者使用)+环磷酰胺(狼疮肾炎者使用)。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塞来昔布胶囊100 mg/次, b.i.d., 1个疗程为4周。1个疗程后早晨空腹抽血, 分离血浆后低温保存。
1.3 SLEDA评分标准[3]无活动:≤4分;轻度:5~9分;中度:10~14分;重度:≥15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血浆ET-1及CGRP水平变化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ET-1及CG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A组ET-1水平为(32.66±17.42)pg/ml, 明显低于B组的(40.98±20.69)pg/ml,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G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SLEDA评分对比情况分析 治疗后两组患者SLED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其中A组患者为(5.4±1.1)分,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8.4±2.7)分,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1及CGRP水平变化情况( ±s, pg/m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1及CGRP水平变化情况( ±s, pg/ml)
注:与B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血浆ET-1水平 CGRP水平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52 45.46±20.16b 32.66±17.42a 19.48±16.33b 32.46±33.97b B 组 51 43.34±21.53 40.98±20.69 22.36±17.92 35.45±34.78 t 0.5427 2.3224 0.8249 0.1537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评分情况对比(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评分情况对比( ±s, 分)
注:治疗后与B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52 11.6±5.5 5.4±1.1a B 组 51 11.9±5.4 8.4±2.7 t 0.2939 7.7687 P>0.05 <0.05
内皮素是当前医学界中收缩血管效果最佳的物质, 若SLE患者血浆中ET-1水平增高, 势必会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 严重时可能导致狼疮性肾炎或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生命健康不利。塞来昔布作为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具有胃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 抗炎、镇痛效果显著等优势, 可有效抑制人体内环氧化酶生成, 达到解热、抗风湿等疗效。将其应用于SLE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 可助其缓解相关不良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 降低血浆中RT-1水平、提升CGRP水平, 起到良好扩充血管作用, 增加肾小球功能与肾脏血流量, 减少狼疮性肾炎等疾病发生几率。本次研究中, 使用塞来昔布的A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ET-1水平高于常规对照的B组患者, 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塞来昔布对SLE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用药后可有效降低血浆内皮素-1水平及SLE活动指数评分, 提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齐海宇, 阴赪宏, 段婷, 等.常见风湿性疾病的中成药治疗概况.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6):287-289.
[2]杨静.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的发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3, 22(2):153-157.
[3]李吴萍, 王海英, 杨霞, 等.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评分的主要指标分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2, 16(5):3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