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脑转移癌35例近期疗效观察

2014-09-12 15:52马保庆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5期
关键词:原发灶毒副常规

马保庆

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脑转移癌35例近期疗效观察

马保庆

目的 观察介入化疗同步联合放疗治疗脑转移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治疗组选择经皮股动脉穿刺颈内动脉灌注化疗, 1Cycle/28d×2~6f;同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 总剂量DT=60 Gy/20f。与对照组常规化疗同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化疗同步联合放疗组总有效率为 74.3%,与常规化疗同步联合放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化疗同步联合放疗治疗脑转移癌疗效高, 毒副作用小, 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转移癌;介入化疗;三维适形放疗

本科自 2002 年1月采用介入化疗同步联合放疗治疗该类患者35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者, 男性19例, 女性16例。年龄28~76岁, 平均48岁。经过手术治疗者30例, 常规化疗3次以上者33例。原发灶均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 其中肺癌19例、乳腺癌12例、食管癌2例, 胃癌1例,大肠癌1例;对照组25例, 男性15例, 女性10例。年龄25~74岁, 平均46岁。经过手术治疗者23例, 常规化疗3次以上者24例。原发灶均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 其中肺癌13例、乳腺癌9例、食管癌1例, 胃癌1例, 大肠癌1例。所有患者脑转移灶由增强MRI或增强CT证实。一般状况良好, 卡氏评分均在80分以上。

1.2 治疗方法

1.2.1 化疗方法 治疗组:介入治疗前半小时肌内注射地西泮10 mg, 使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 ml+地塞米松10 mg快速静脉滴注, 开放血脑屏障, 减少患者治疗反应。采用Seldinger方法, 在C形臂下行无菌操作。小脑区病变选择一侧椎动脉。合理分配药物缓慢灌注。介入化疗方案由根据原发灶病理选择的1种合适化疗药物联合ACNU 2mg/(kg·f)或(和)VM-26 200 mg/f组成。对照组:化疗前半小时使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 ml+地塞米松10 mg快速静脉滴注, 开放血脑屏障。常规化疗方案由根据原发灶病理选择的1~2种合适化疗药物联合ACNU 2mg/(kg·f)或VM-26 50 mg×4f组成。常用药物有THP 20 mg q.d.×5f;DDP 40 mg q.d.×3f;CBP 500 mg q3w×1f;5-Fu 750 mg q.d.×5f。1Cycle/42 d, 疗程4~6次, 25例患者均完成4疗程以上化疗。

1.2.2 放疗方法 应用美国Varian Clinac 23EX直线加速器6 mv X线进行放射治疗, 放疗计划应用Cadplan三维计划系统。治疗结束后3 d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密切监测血象。放疗期间每周监测血象, 放疗结束后每月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1.3 评定标准[1]

1.3.1 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治疗前行头部MRI增强扫描,联合治疗2个周期以上及放疗结束后1、3、6、12个月行增强头颅MRI检查, 前后对照比较进行疗效评定。评价疗效按WHO制定的可测量病灶疗效评价标准进行。

1.3.2 毒副反应评定 根据患者治疗的毒性反应程度, 按WHO 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 分为0~4 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对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χ2检验进行数据结果的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采用介入化疗同步联合放疗, CR 9例, PR17例, SD6例, PD3例。有效率(CR+PR)74.3%。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同步联合放疗, CR2例, PR9例, SD9例, PD 5例,有效率(CR+PR)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3, P=0.034)。

2.2 毒副反应 治疗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灌注化疗时头部发热, 灌注后头痛、轻度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灌注血管局部小范围脑梗死。经止吐、升血、脱水降颅压对症治疗后均完全缓解, 无后遗症状。其中胃肠道反应II度以上者23例, 骨髓抑制II度以上者15例, 头痛I度者3例, 头部发热者2例, 无脑梗死病例。放疗区域可出现局部脱发, 其中治疗组13例, 对照组9例。

2.3 随访 两组60例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6~30个月。生存期≤1年者16例, 其中治疗组6例, 对照组10例;1年<生存期≤2年者38例, 其中治疗组25例, 对照组13例;生存期>2年者6例, 其中治疗组4例, 对照组2例。与国内外报道的文献相符[2]。

3 讨论

3.1 治疗的原理及疗效 常规化疗采用静脉或口服给药,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和血液循环的影响, 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低且毒副反应重。肿瘤内药物浓度可达静脉给药的 4倍, 疗效为常规化疗的10倍以上[3]。

3.2 治疗的毒副反应 介入化疗直接将药物作用于肿瘤局部, 经首过效应后作用于全身其他部位的药物明显减少, 因此, 全身毒副反应较轻, 局部反应较重。本文治疗组35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15例, 骨髓抑制14例, 且多为II度以下,对照组25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3例, 骨髓抑制15例, 且多为II度以上, 治疗组较对照组全身毒副反应明显为轻。

3.3 治疗药物选择 通常认为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 大多数化疗药物对脑转移无效。但目前认为发生脑转移后血脑屏障已经遭到破坏, 在开放血脑屏障的药物作用下, 可以使部分药物穿透血脑屏障而发挥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 介入化疗同步联合放疗治疗脑转移癌客观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化疗同步联合放疗, 而两者在放化疗毒性反应及损伤方面无明显差别, 并且临床均可以接受。

[1]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48.

[2] 韩新巍.颅内恶性肿瘤肿瘤选择性经动脉灌注化疗.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0, 16(90):493-494.

[3]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502.

2014-03-04]

455000 河南安阳肿瘤医院内科

猜你喜欢
原发灶毒副常规
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水平变化分析
常规之外
大剂量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反应分析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基层门诊药品毒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
灵芝孢子粉对恶性肿瘤放化疗的减毒作用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
18F-FDG PET/CT寻找肿瘤原发灶在临床中应用价值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