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2014-09-12 03:22刘汉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癌栓轴位门静脉

刘汉菊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 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MRI科,吉林 吉林 132002)

肝动静脉分流(APS)是在CT增强时表现为肝动脉期出现不同程度的门静脉显影和(或)肝实质内出现楔形、不规则形一过性强化,于门静脉期恢复正常或呈稍高、低密度影,无占位效应。以原发性肝癌(HCC)致APS形成者居多,正确认识HCC合并APS对识别肿瘤征象、指导介入治疗、判断病人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2例HCC合并AP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SCT对HCC合并APS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同时进行16层多层螺旋CT(MSCT)和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SA)检查的HCC患者105例。DSA检查是在进行HCC介入栓塞中完成的,两种检查前后时间间隔在2 w之内。HCC的诊断,经活检病理诊断24例,余81例根据特征性影像学(MSCT、MR、彩超)及血清甲胎蛋白(AFP)等临床指标综合诊断。其中男73例,女32例,年龄27~81〔平均(56±6.3)〕岁。

1.2研究方法和技术 MSCT检查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MSCT机描。扫描参数:120 kV,66 mAs,准直器Coll.16x0.75 mm,扫描范围为自膈顶至肝下缘,使用高压注射器以3.0 ml/s的流速注入总量约80~100 ml(1.5~2.0 ml/kg)的碘帕醇(300 mgI/ml),先行肝脏平扫,在行双期动态扫描,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行层厚1 mm,层间隔0.75 mm重建并传到Wizard工作站,后处理技术使用3D、Vessleview技术。DSA检查采用TOSHIBA公司数字化血管造影机,以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以4~5 ml/s的流率经导管注入碘帕醇(300 mgI/ml)20 ml,记录肝动脉期和实质期图像。

1.3APS的诊断标准

1.3.1APS的MSCT诊断标准〔1〕和分型标准〔2〕(1)门静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提早显影,或显影密度大于肠系膜上动脉(SMV)/脾动脉(SV)者属于中央型,位于肝门区,部分病例可见线条征或轨道征;(2)门静脉二级及以下分支提早显影,或显影密度大于上一级分支者属于周围型-Ⅰ型,显影不超过1个肝叶;(3)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HPE),即肝动脉期肿瘤周围非癌变区呈楔形、片状强化,少数呈不规则或结节影,门静脉期该区域显示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它属于周围型-Ⅱ型,多位于肝边缘或肿瘤周围,尖端指向肝门,显影不超过一个肝段。

1.3.2APS的DSA诊断标准 (1)门静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提早显影,肿瘤染色出现于门静脉显影以后,肝门附近可见不规则排列迂曲的网状血管影。(2)门静脉二级及以下分支提早显影,门静脉分支有时与肝动脉分支伴行呈“双轨征”,在肝动脉内注入碘油时,肿块边缘出现小草样门脉分支显影,即“病灶碘油门脉显影征”。

1.4影像学评价及统计学处理 由从事影像诊断的2名主治医师采用单盲法对CT轴位、CTA和DSA图像进行分析、评价;以DSA为标准,对比分析CT横轴位和CT横轴位基础上的CTA对APS的诊断能力,计算CT横轴位和CT横轴位基础上的CTA诊断APS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2 结 果

2.1APS的MSCT表现及分型 共发现22例HCC合并APS病例。根据APS的表现形式及部位,把APS分为3种类型。4例为中央型,它位于肝门区,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提早显影,或显影密度大于SMV/SV。其中3例伴有门静脉癌栓,门静脉管壁明显增粗,强化呈“轨道征”,滋养动脉增粗、迂曲呈“线条征”〔3〕;7例为周围型-Ⅰ型,它位于肝实质中间部分但未靠近肝边缘,表现为门静脉二级及以下分支提早显影,或显影密度大于上一级分支。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癌栓,3例显示为门静脉的充盈缺损,1例显示门静脉管壁呈“轨道征”,滋养动脉呈“线条征”;11例为周围型-Ⅱ型,多位于肝周缘或肿瘤周围,尖端指向肝门区,表现为THPE,在该组病例中,未发现合并门静脉癌栓,但病例发现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见图1。

图1 Aps的MSCT的影像学表现

2.2MSCT对APS的诊断能力 DSA证实中央型APS 4例,均在CT轴位和此基础上的CTA发现相关的阳性征象。CT轴位上发现2例假阳性患者,表现为肝门区门静脉管壁的“轨道征”及滋养动脉增粗迂曲呈“线条征”,系由于合并门静脉癌栓,在CTA上可完全排除;DSA证实周围型-I型7例,在CT轴位和此基础上的CTA均能发现阳性征象,亦无假阴性,CT轴位上发现1例假阳性患者,可能由于巨块压迫门静脉分支,而供应受压该区域的肝动脉出现高灌注现象的缘故,CTA可以完全排除;DSA证实周围型-Ⅱ型11例,假阴性2例,CT轴位和CTA上均不能排除,可能分流量小有关,CT轴位发现假阳性6例,表现为肝动脉期肿瘤边缘非癌变区肝实质出现THPE,通过CTA排除4例。CT轴位诊断APS的敏感度为90.9%(20/22),特异度为89%(76/85),准确度为93.3%(98/105);CT轴位基础上的CTA诊断APS的敏感度为90.9%(20/22),特异度为97.6%(83/85),准确度为96.2%(101/105)。在轴位诊断的基础上结合CTA可明显提高APS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见表1、表2。

3 讨 论

APS的形成既有解剖因素又有多种病理因素,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常情况下肝脏的血液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肝脏重量占体重的2.5%,却接受了25%的心输出量,所以这套血管系统具有高血容量和低灌注压的特点。肝脏微循环单位从门脉终支及肝动脉终支开始,经过肝窦到肝静脉终支的这段微血管构成,离门脉终支近的肝窦较狭细、迂曲,吻合支多,形成网状,离门脉终支远的肝窦形成平行的血管,终止于中央静脉。肝动脉终支的血液仅有一小部分直接进入肝血窦,大部分经过各种通路流经门静脉终支后再进入肝血窦,因此肝动脉和门静脉之间存在着多条潜在的吻合支〔4,5〕。生理情况下吻合支是不开放的,任何病理原因导致它们之间的压力梯度逆转,都会引起APS。可能有以下原因:(1)肝静脉受累(概率较门静脉低〔6,7〕),当肿块挤压或压迫肝静脉时,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致肝窦压力增高,当压力超过所属门静脉分支时门静脉成为引流静脉,就形成肝窦性APS;门静脉受累比较多见,当HCC压迫或挤压门静脉时,肝脏双重血供比例发生变化,为维持受累肝区供血量的稳定,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又因为动脉血较少受到含对比剂的门静脉血流的冲击,造成肝窦性APS,表现为肝动脉期肿瘤边缘非癌变区呈楔形、片状模糊强化区,少数病例呈不规则或结节影;两种情况肝动脉期表现基本相同,而门静脉期,肝静脉阻塞时由于所属门静脉成为引流静脉,而表现为所属区域为低灌注而呈低密度影,有时可见阻塞的肝静脉呈低密度树枝状血管影,而门静脉阻塞时肝实质密度呈等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2)当门脉较大分支受压或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时,门静脉血流障碍,肝动脉血流可通过肝脏中央部分较大胆管周围的血管丛、肝血窦和血管(门脉管壁的营养血管)等途径,作为顺肝方向的侧支循环开放、增生,代偿受阻的门静脉血流,在门静脉主干尚未强化之前,该区域可见强化的门静脉血流而形成血管丛性APS。(3)当HCC直接侵犯、破坏门静脉,在其内形成癌栓或沿着血管壁生长时,癌栓被门静脉管壁的APS即滋养血管网血管化并不断生长,增粗扩张的滋养动脉成为其主要的供血动脉〔8〕,并直接引流入门静脉,形成血管性APS。这种APS量大,表现为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以下分支提早显影。本研究提示APS的发生是癌灶播散、转移的另一重要途径。

传统上DSA是诊断APS的金标准,但作为一项有创的检查,且操作难度大、费用昂贵及又具有一定并发症,使患者不愿意接受限制了APS的检出。而MSCT的轴位成像及血管成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及直观立体解剖图,其CTA成像可以与DSA相媲美。MSCT轴位双期扫描对发现AP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CT轴位基础上的CTA相一致。CT轴位和CT轴位基础上的CTA未发现的2例(假阴性)均为周围型-Ⅱ型APS,可能与APS分流量极小有关,而DSA显影的原因可能与肝动脉造影的压力及注射流率有关。CT轴位发现9例假阳性病例,结合CTA排除其中6例。该9例中,2例为中央型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这是由于合并门静脉癌栓时,门静脉血流量减少,为维持正常的肝实质血供,而出现门静脉海绵状变性现象;1例为周围型-I型APS,可能是由于巨块压迫门静脉分支使该区域的肝实质血流减少,出现该区域的肝动脉血流代偿性高灌注现象,表现为肝动脉期相应区域高密度,而门静脉期为等或稍低密度,结合CTA可以排除。另外6例,表现为THPE,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大量的血管生长因子(VEGF)刺激血管生成〔9〕,肿瘤血管往往不能形成成熟的血管床和完整的基底膜,因此通过血管壁调节血流量的功能差,HCC周围非癌变肝实质往往会通过血管调节功能获得血流量,CTA可排除4例。在CT轴位的基础上,结合CTA可明显提高APS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达到97.6%,96.2%。

总之,HCC合并APS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类型的APS均有特征性表现,根据CT轴位和CTA成像可以对中央型和周围型-Ⅰ型病例可做出准确判断,而对周围型-Ⅱ型,DSA显示仍有部分不足〔10〕,CTA成像可以弥补。对HCC合并APS行介入栓塞前进行MSCT检查,从不同角度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起源、走形、变异血管及迷走血管情况,是否合并APS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及方式,给DSA插管超选提供合理的入路〔11,12〕。这样有针对性的插管,减少了寻找靶血管的难度,缩短寻找瘘口的时间,降低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射线吸收量,因此有很大的临床意义,但这并不降低DSA的诊断价值。另外CTA成像还可对合并门体侧支循环、门门侧支循环进行显示, 本文中有2例可见开放的食管胃底静脉和附脐静脉,可以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路标”。

4 参考文献

1罗明月,单 鸿,姜在波,等.多排CT对肝细胞癌动门脉分流诊断能力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4;26(4):231-3.

2Quiroga S,Sebastia MC,Moreiras M,etal.Intrahepatic arterioportal shunt:helical CT findings〔J〕.Eur Radiol,1999;9(6):1126-30.

3肖文莲,罗光华,罗明贤,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诊断〔J〕.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7(2):87-90.

4李志群,张 丰,祝 扬,等.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微循环障碍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13(2):104-6.

5Nagula S,Jain D,Groszmann RJ,etal.Histologhical-hemodynamic correlation in cirrhhosis-a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cirrhosis〔J〕.J Hepatol,2006;44(1):111-7.

6Tian JL,Zhang JS.Hepatic perfusion disorders:etiopathogenesis and related diseas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20):3265-70.

7Kim HJ,Kim AY,Kim TK,etal.Transient hepatic attenuation differences in focal hepatic lesions:dynamic CT features〔J〕.Am J Roentgenol,2005;184(1):83-90.

8罗明月,林云崖,胡 冰,等.肝细胞癌两种类型动静脉分流的多层CT表现在介入栓塞中的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6):755-9.

9李先浪, 先正元, 石荣书,等.原发性肝癌 DSA 表现特点与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相关性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5):377-81.

10Rahbari NN,Mehrabi A,Mollberg NM,et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urrent management and perspectives forthe future〔J〕.Ann Surg,2011;253(3):453-69.

11刘向东,卢春雨,李榕华.肝癌介入术中动静脉瘘的评判与处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2)934-6.

12Chan WS,Poon WL,Cho DH,etal.Transcatheter embolisation of intra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ong Kong Med J,2010;16(1):48-55.

猜你喜欢
癌栓轴位门静脉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18F-FDG PET/CT预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侵及下腔静脉壁
眼镜光学成像与眼内屈光力需求须吻合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超声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左支与右支癌栓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研究
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DSA 表现及介入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