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与老年脑卒中患者临床特点对比

2014-09-12 05:36周红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周红霞

(天津医院神经内科,天津 300070)

青年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13.44%〔1〕。本文对比分析中青年及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7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115例中青年(18~59岁)脑卒中患者为中青年组,同期收治的111例老年(≥70岁)脑卒中患者为老年组,其中中青年组男性9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5.6±8.3)岁。老年组男性5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79.7±5.7)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脑血管疾病(CVD)分类及诊断标准〔2〕,且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为脑卒中。

1.2方法 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家族史、基础病史、吸烟饮酒史等临床资料。其中基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病史均为患者本人或(和)家属提供。并对出院时情况(好转,加重及死亡)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的首发症状比较 老年组意识障碍、头晕较中青年组多(P<0.05)。见表1。

表1 两组首发症状比较(n)

2.2两组脑卒中类型比较 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88例(79.3) vs 93例(80.9)、23例(20.7%) vs 22例(19.1%)〕无统计学意义(χ2=0.90,P=0.765)。

2.3两组临床特点比较 中青年组一种危险因素者占21.7%,两种者占24.3%,两种以上者占47.8%,老年组一种危险因素者占32.4%,两种者占33.3%,两种以上者占28.8%。中青年组男性较女性易发生脑卒中(P<0.01)。中青年组吸烟、酗酒、受遗传因素影响(一或二代直系亲属中有脑卒中史)比例均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心脏病及糖尿病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0.05)。见表2。

2.4两组出院时情况比较 中青年组无变化8例(7.0%),加重4例(3.5%),好转率89.6%。老年组无变化13例(11.7%),加重8例(7.2%),死亡17例(15.3%),好转率65.8%。两组出院时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74,P=0.000)。

表2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n(%)〕

3 讨 论

本资料表明脑卒中的发病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与相关文献报道〔3〕相符。急性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男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45~55岁年龄段显著增高,与年龄每增大10岁呈指数关系。且中青年男性较女性易发生脑卒中,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高发趋势〔4〕,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雌激素可减少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内皮舒张收缩功能,介导血管新生和调节自主神经功能〔5〕。本资料中老年组男女患病比例大体均等,与女性患者绝经后年龄增大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与同龄健康男性比较,男性脑梗死患者雄激素水平较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年龄相关性雄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是老年男性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生理水平的雄激素可能是男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保护性因素〔6〕。

本资料表明吸烟、酗酒是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乙醇、烟草可使血压升高,乙醇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而引起脑血管痉挛、升高血压、导致高凝状态、降低脑血流量、导致心律失常等,从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烟草中尼古丁长期刺激交感神经而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烟雾中的成分明显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而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减少胆固醇从动脉壁上的清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7〕。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多2.5倍。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影响非常重要〔8〕。脑卒中为一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由多种危险因素叠加损害脑血管而发病。糖尿病为老年患者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9〕,且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脂血症为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血压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 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10〕。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6%,中青年患者更低,要提高大家对高血压的认识,及时发现,尽早治疗,有效控制,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血清总胆固醇(TC)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证实甘油三酯(TG)≥1.60 mmol/L、TC与TG同时异常也可独立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但TC与TG同时异常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没有协同或增效作用。而血清TC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11〕。这些高发的危险因素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大多是可以干预的〔12〕。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高相关的心脏疾病包括二尖瓣病变、卵圆孔未闭、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主动脉瓣病变以及左心室血栓形成等。常见的血栓来源包括卵圆孔未闭和房间隔瘤、心室壁运动不能以及二尖瓣脱垂〔13〕。本资料表明年龄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可能与老年患者年龄大,机体恢复能力低,身体状况逐渐衰退,并发症较多有关。

脑卒中的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多种危险因素叠加较单一危险因素更易发生脑卒中。有报道〔14〕指出,不同的危险因素发生在同一个体产生的致病作用,不是单一的因素叠加,而是呈几何级数增加。本资料表明吸烟、酗酒、遗传为中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脏病为老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为不同年龄阶段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合理膳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可以预防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陆 艳. 青年卒中危险因素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1):813-4.

2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279-80.

3张 鹏,毕 齐.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调查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2;7(4):264-70.

4Turtzo LC, McCullough LD.Sex differences in stroke〔J〕.Cerebrovasc Dis, 2008;26:462-74.

5王永亭,曾丽莉,吕海燕, 等.缺血性卒中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研究的十年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1):2-27.

6丛 林,姜海涛,闵连秋.卒中的性别差异〔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8):598-605.

7田 野,车玉琴.中青年与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3;23(1):55-7.

8Devic B,Bradford Burke W.卒中遗传学和炎性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2):155,159.

9陈雅雯,李 蓉.糖尿病——卒中的危险因素〔J〕.中国卒中杂志,2012;7(2):394-9.

10王 捷.卒中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J〕.中国卒中杂志,2010; 5(6):468-71.

11江 斌,方向华,刘运海,等.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与卒中亚型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38(3):268-71.

12董银华,田萌苏,王建祥,等.脑卒中患者多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8; 24(3):230.

13李海江,张雪彤,朱 昱,等.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学〔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 19(8):606-10.

14Naess H,Waje-Andreassen U,Thomassen L,etal.Do all young ischeme stroke patients need long-term secondary preventive medication〔J〕.Neurology, 2005;65:609-11.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