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萍
一、自愿
1. 自愿学习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愿求学。我执教白居易的古诗《草》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茫茫大草原图,让学生理解“离离原上草”是指草长得很茂盛;接着显示草在一年四季中的生长变化,从而明白“一岁一枯荣”;最后,让学生一边看着“野火烧野草,及至春风化雨,小草又重新钻出地面”的动画,一边高声背诵广为流传的佳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于教学时把诗句、动画、音乐结合起来,把平面的东西、无声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情境、有声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系统,他们如临其境,学习兴趣盎然。
2. 自愿回答
接手过一个比较沉静的班级,班上除了几个思想比较活跃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在课堂举手发言。如果你提出一个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果你叫他们先举手再发言时,那可没几个同学举手了。我曾问他们为什么不举手可以畅所欲言要求举手就哑口无言呢?孩子们是这样回答我的:很多人一起回答时心理不害怕,就自然地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而要举手则很担心自己回答错了会出丑,所以就不敢举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的课堂中作了大胆的尝试,学生上语文课回答问题时可以举手回答,也可以想说的站起来就说,也可以坐在座位上发言。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不用老师拼命地催促学生举手发言,举手发言的人反而多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自愿表扬
曾经在听课时看到过不少这样的情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就马上说:“他回答得真好,表扬他!”于是教室里响起了很整齐很响亮很有节奏的“啪——啪——啪啪啪”,有的还举起大拇指,齐声说:“棒! 棒!你真棒!”乍看之下,觉得这种方式很热闹、很活跃。细往深处想, 统一鼓掌,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认为他回答得好呢?要是有学生认为不好,也一定要鼓掌吗?这只是教师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啊!长此以往,学生不用独立思考,不用自己判断,只会人云亦云,唯唯诺诺。试问,表扬都要那么硬性统一的话,学生还有什么独立见解,还有什么创新精神?这岂不是违反了新课标中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本”的原则?
课堂上的鼓掌,应该是对某一问题或观点以认同,是彼此间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之后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当然,“叫拍手鼓掌”这种方式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如低年级的小同学注意力不够集中,运用这种方法可提醒他们。另外,对于那些有特殊表现的孩子,如长期不举手突然“闪光”的同学我们不妨采用这种集体鼓励的方式。
二、自学
1. 自主质疑寻答案
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学生们经过熟读课文,认真思考后,提出了诸多问题。其中不乏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英、法联军是怎样销毁圆明园的?你认为要不要重修圆明园呢,为什么?
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记得有一次,我在讲台湾作家席慕容所写的散文《贝壳》时,文章后面有这样一道问题: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这道问题让四年级学生来回答,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当时,课堂上有很多学生都傻了眼,不知如何作答,都用眼睛盯着我,希望我把答案抄在黑板上。从那一双双期盼的目光中,我感觉到学生的“懒病”又犯了,不肯主动去动脑、去探究。如果现在我满足他们的要求,把答案抄给他们,势必会给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心,养成被动接受的惰性。因此,我不顾及学生的期盼,他们望着我,我又望着他们,就是不把答案给他们。这样,僵持了一会儿,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看书,有的查资料,有的低声商议,最终,那道问答题还是让学生解答出来了。
2. 自主学习求创新
课堂,是导和演的舞台。作为“导演”的教师要让学生这个“演员”在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发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
记得在教学《西门豹》这课时,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先自己读懂,然后四人学习小组互相交流,最后以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分小组上台演示。表演开始了。八个小组的同学以抽签的方式上来舞台——讲台,各施其才,各展所能。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见解和领悟,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编排和表演,虽然表演还比较稚嫩,但是每个同学都理解了教材内容,每个同学都领会了人物思想。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平时很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在这次的表演中也做了一回主角,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可爱的风采。
课堂上,我也经常让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弄懂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思想。这些方式可以是“读”,可以是“议”,可以是“演”。同学们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中往往会给我意外的惊喜。
三、自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当中,从而达到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目的。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学生进行个别朗读后,我就请他先进行自评,其他学生发表评论。起初,学生评价时大多只是围绕字音是否准确,读得是否流利来评论。久而久之,就能围绕读得是否有感情,哪个字词该读重音,哪个句子该读出怎样的语气等进行评论。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可以反映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水平。
凡是做过语文老师,都会感到一个头疼的问题——改作文。试想,一篇作文起码500字左右,一个班有四十几个学生,老师就要批改几万字的作文,埋头苦干,头昏脑涨不说,最要命的是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何要这样修改,往往瞟一眼分数就习惯性地往抽屉里一塞,这白白浪费了老师的心机,教育效果甚微。因此,教师要学会“偷懒”,写了作文后,可以先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然后让他们朗读自己的文章进行自评:第一遍,看有否围绕题目去写,文章是否完整,挑出错字,把句子改通顺;第二遍,看内容是否具体,词语是否生动,在表达上能否用上一些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自评的基础上,同学之间再进行互评。让学生互评,目的就是让学生互相督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当文章最后收上来时,由于学生已作了大量前期的工作,教师批改就不用那么费劲了。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