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珠海迈入教育现代化的交响乐

2014-09-12 22:09龙建刚罗峰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7期
关键词:珠海市珠海学校

龙建刚 罗峰

珠海是座迷人浪漫的城市,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人居环境一流。挟五派之水,纳四海风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这片水土相继哺育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先驱容闳,清政府驻夏威夷第一任领事、华人首富陈芳,中国保险业创始人、“茶王”徐润,留美幼童出身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和尚诗人苏曼殊,华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匏安,中共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以及著名版画家古元,等等。

作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珠海市陆地面积有170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06.01万(2011年末),是广东省人口规模最小的地级市。2013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珠海综合排名全国第一,为中国新兴城市50强,新型花园城市。成为经济特区以来,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2.38亿元,同比增长10.5%,经济运行总体呈“平稳、升温、提质”的良好态势。珠海人深知,教育的发展只有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住相应的活性。因此,建立一个结构均衡、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大教育体系,使教育呈现出“和谐、惠民、幸福”发展的局面,才能为珠海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与无穷的潜力。

百年的开埠历程,使珠海具有移民城市的活力、海洋城市的创造力、浪漫之都的魅力和文化名城的内涵。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赋予珠海教育历史性大发展,使珠海有了勇气追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百年之梦。无论是香洲区的和谐核心、斗门区的惠民品质,还是金湾区的幸福主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在教育发展的时代壮举中,倾力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教育品牌,不断奏演出新的教育发展音符,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岭南特点、珠海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这曲充满教育改革力度的交响乐值得静心聆听,细心品味。

第一乐章 政策篇:教育蓝图规划的新乐谱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创强争先建高地”工程,实施《广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珠海市于2006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后,即开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2007年,出台了《中共珠海市委 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珠字〔2007〕10号),对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2010年,出台《珠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2012年,成立了珠海市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动员大会,并出台了《中共珠海市委办公室 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珠办发〔2012〕17号),明确提出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目标。

科学规划定曲调

根据未来珠海的城市定位:到2020年,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成为广东发展新的增长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珠海教育的发展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教育事业发展推进珠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珠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未来珠海教育发展要实现“两大目标”即:实现教育现代化,创建教育名城。纲要提出实现“两大目标”的步骤是:2012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5年,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总体水平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成为国内一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名城。同时,坚持以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线,以学校特色发展作为构建一流教育体系的根本,以增进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作为高素质教育的保障。

高屋建瓴固节奏

珠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后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始终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学校用地优先保障、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六个优先”。近年来,先后编制了《珠海市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了《珠海市推进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指导意见》、《珠海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方案》、《珠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及方案。2012年,珠海市成立了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动员大会,出台了《珠海市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实施方案》。2013年,市委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金湾区、斗门区也成立本区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举全市(区)之力,稳步推进各项创建工作。

保障机制促增长

珠海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资金的投入及使用,逐步完善教育投入的优先增长的保障机制,保证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保证预算内教育财政拨款费用逐年增长。根据全市中小学教育发展和学位增长需求,合理调整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加大财政投入,加快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的基础建设。在全市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和高中阶段(含普高、职高、技工、中专)免学费的12年免费教育。2010-2012年,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达8万多人次,政府支付财政补贴 4 亿多元。《珠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全市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到2012年达22%,到2015年达24%,到2020年达25%以上”。

第二乐章 基础篇:多元均衡互动的协奏曲

对于教育基础设备实施的夯实、教育环境的完善,珠海从来都是大手笔的,并且逐年不断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彰显教育的公益性,在保障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经费。

2011年至2013年,珠海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年均增长为18.8 %,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14%的增幅,确保教育经费依法每年实现“三个增长”(见表格)。

对于校园基本建设的投入,近三年累计投入近12亿元,新(改、扩)建各类学校(幼儿园)176所,加固校舍184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强经费保障,着力促进城乡、区域之间教师队伍协调发展,2011年至2013年,全市教师教育培训支出达6126万元;斗门区2013年教师工资支出增加到5.21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2%,基本实现全市城乡教师待遇同等。建立健全困难学生保障机制,完善学生资助体系。2011年至2013年,全市财政支付12年免费教育补助资金及各类困难学生资助资金超5亿元。

建标准化学校,实现高位均衡

珠海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起步早、投入大,在金湾、斗门区投入2亿多元新建7所规范化中心学校。近年来,各区累计投入7.8亿多元,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50余所,全面完成了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工作。规范化学校的建设和薄弱学校的改造,合理、均衡配置了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区镇、学校之间在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上的差距,为学生提供公平、均等接受教育的条件。

金湾区、斗门区建区以前, 坚持“村村办学校”原则,造成学校布局散、数量多、规模小、校舍差、设备缺、质量差、效益低。从2002年开始,两区按“就近入学、规模适度、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至2011年,撤并了农村薄弱中小学,按省一级标准新建规范化学校,完成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到目前为止全市建成规范化学校165所,其中公办学校142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规范化率达100%,民办学校近80%,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珠海市加大投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方式,积极扩大公办属性幼儿园规模。去年,由市、区财政按照6:4的比例,累计投入近1.5亿元资金新建的11所规范化镇中心幼儿园建成开园,共提供近5000个公益性学位,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地区“入园贵”的难题。市财政还另外投入88万元用于11所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幼儿图书室建设,保证了办园质量。目前,新一轮10所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也已经启动,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各区积极采取措施,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空余中小学校舍优先用于发展公益性幼儿园,近三年来仅金湾、斗门两区就改建成了18所幼儿园。今年,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珠海市公办属性幼儿园认定标准》,为全市公办属性幼儿园提供了建设和认定依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珠海市公办属性幼儿园比例由2010年的11.7%上升到目前的14%,公办学位占全市学前教育总学位的22.5%,入读公办园幼儿比例也由2010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16.9%。

实施新装备工程,打造先进水平

珠海十分重视学校装备工作,以均衡发展原则配置学校教育教学设备与设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校的教育装备投入,科学统筹全市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通过优化教育硬环境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将全市教育装备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学校,农村中小学“新装备”工程得到有力推进,实验室和功能室仪器设备不断完善,馆藏图书数量逐步扩大。近年来,各区累计投入1.1亿多元,为学校添置教学装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中小学生机比为9.3:1,全市中小学师机比为1.2:1,均达到省规范化要求。教育城域网已实现一市三区全覆盖,100%学校建成了校园网,100%学校实现了“班班通”, 100%的学科及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各类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库达到25TB。近年来加大资金投入,对教育网进行整体改造,包括对教育网核心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并在学校端新增加入侵防御系统、分布式的安全审计系统。2013年完成了市教育网的改造工作,出口总带宽达 3G,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维护性、速度等都会有很大的提升,为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和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先决条件。预计2015年各下属区县教育局虚拟化改造完成后,可将全市的数据中心通过云计算连成一个大的云,届时全市的教育资源都可通过这个云提供给全市的教师和学生使用。

扶持民办教育,关爱弱势群体

珠海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公办、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完善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在教育用地规划中安排一定的学校土地利用指标,以无偿划拨的方式用于举办民办学校。在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环保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同等政策。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市、区财政共同筹措对办学信誉高、办学质量好、有突出贡献的民办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根据《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珠府[2008]97号)要求,凡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当年年审的自建校舍的民办学校,且义务教育阶段(含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符合《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标准的,对招收本市户籍学生的民办中小学给予办学补助。自建校舍补助标准为市、区上一年度公办学校生均预算内正常教育事业费(不含专项经费)支出的100%,租赁校舍的补助50%。高中阶段由市财政补助,义务教育阶段由各区财政补助。此举对民办中小学支持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的补助金额为700万元,到了2013年增加到近4000万元,受惠学生人数由当初的1300多人增加到近5000人。每年还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民办学校的设备添置、教师培训。选派公办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到民办中小学支教,帮助民办学校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珠海根据《珠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的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做到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坚持关爱弱势群体入学,建立以政府扶持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保障体系,实行“农村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制度”、“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两免一补制度”、“捐资扶贫助学措施”等,以保障受教育者教育机会均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

第三乐章 求实篇:教育体系改革的变奏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根本。正在经历着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模式转换、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珠海,如何推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融合,如何确保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何实现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成为珠海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此,珠海市建立全纳教育体系,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积极参与粤教云项目,取得明显效果。

1. 全纳教育体系,以人为本。

学前教育重协同。在理念思路上,珠海市坚持学前教育城乡统筹、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原则,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珠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在幼儿园的新建上,从2011年开始建设11个镇中心公办幼儿园,目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从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第二批1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2013年横琴镇中心幼儿园已开工建设,其余9所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也在抓紧推进中。在幼儿园的内涵发展,珠海市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加大对晋升等级幼儿园的奖励力度,被评为省一级幼儿园的市级财政一次性奖励50万元,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的区级财政一次性奖励20万元,被评为区一级的区级财政一次奖励10万元。

义务教育求优质。2010年,印发了《珠海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五项工程”。近年来,珠海市不断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市属5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均衡分配到全市各初中学校,指标生比例由2009年的50%逐步扩大到2011年的70%,通过中考招生方式方法的改革来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

高中阶段教育要特色。珠海市普通高中质量进一步提高,市三中、市四中、前山中学、金海岸中学顺利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次。2013年,北师大珠海附属中学成为全市第五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成立了珠海市艺术高级中学,前山中学实现初、高中分离办学。高栏港经济区管委会与市一中合作办学,委托市一中管理平沙一中,成立了市一中平沙校区。2010年全市制定《珠海市普通高中办学行为及办学效益督导评估方案(试行)》,引导普通高中向规范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中职教育有内涵。2010年珠海市出台了《珠海市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以珠海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核心,形成辐射全市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技师学院通过省评估。2011年,市一职校、市理工学校、市高级技工学校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学校规划与基本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特殊教育讲公益。为切实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扩招2个班,并在启智部和启聪部分别增设1个职业高中班,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家政和客房服务三个专业,进一步扩大残疾学生受教育机会,填补了全市残疾人高中职业教育的空白。斗门区特殊教育学校2012年底挂牌,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建设了紫荆中学等5所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满足本校及周边学校各类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

高等教育促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珠海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拥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科学技术干部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等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达到12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居全省第二。各高校的学科设置正在与珠海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如北理工珠海学院成立了航空学院,暨南大学珠海学院设水生物学科,建水生物野外实验站,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也分别设立了旅游学院。高校的科研资源对珠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据悉,各高校已与珠海200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依托校本部的强大师资和科技实力,各高校还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珠海提供综合性的科技创新平台。

2.师资队伍建设,以师兴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关键在教师。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新成就,都基于广大教师的倾情投入;教育改革所收获的每一次新突破,都源于广大教师的孜孜以求。没有了广大教师的脚踏实地,一切的教育理想与愿望便是镜中花,水中月。

一直以来,珠海市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重大工程之一。伴随着教育改革向深水区的科学推进,通过激发活力、提升能力、打造主力,珠海市已初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激发活力。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需要更多的智力和情感投入,而长期相对单一的工作环境,相对重复性较多的工作内容,相对繁琐的工作细节,相对更高的工作强度,都使得教师更容易丧失工作的热情而陷入职业的倦怠。因此,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活力,从制度的层面促进教师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严把教师入口关。近年来,珠海市各公办中小学坚持“凡进必考”原则,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教师。

规范绩效促管理。改革近三年,珠海市加强人事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教师素质整体提升。2012年出台《珠海市直属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及绩效津贴总额核定实施暂行办法》,稳步推行市直属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规范学校教职员津补贴发放工作,建立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并继续将绩效工资实施范围扩大至高中阶段学校,完善绩效津贴总额核定工作,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建立了定期调整、动态管理的编制管理制度。

提升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的培训,引领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获取前进的动力和人才的保障。

坚持以考试促进业务提高,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全市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从学历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英语教学培训、新课程培训等多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注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2009年起,每年划拨100多万元培训农村中小学校长;每年划拨经费50万元与美国亨廷顿大学合作举办面向农村和边远学校英语教师的珠海市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乡镇英语语言村活动,培训农村英语教师100多名。

打造主力。

珠海市为大力推进创建教育现代先进市,珠海市深入实施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大力实施 “珠海市中小学名师工程”。目前,有44名优秀教师获得省级政府授予的“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有3名校长评为“广东省名校长”,有8 名教师评为“广东省名教师”。2008年起,珠海市开展了珠海市三批名师工程评选工作,16名优秀校长获得“珠海市名校长”荣誉称号,74名优秀教师获得“珠海市名教师”荣誉称号,92名优秀教师获得了“珠海市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有效推进全市基础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3.信息技术创新,以点带面。

1998年,珠海市一中、香洲区第七小学和拱北小学被列为国家首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经十余年不懈努力,珠海市已经拥有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6所,教育信息化特色凸显,成为珠海教育的一大亮点。

以教育云服务平台带动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升级。

“粤教云”计划是《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粤教电[2012]1号)确定的五大行动计划之一,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云计算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2]84号)确定的七大重点示范应用项目之一,依托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云计算若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与“粤教云”工程》(粤科规划字[2012]99 号)。珠海市将作为“粤教云”计划试验区进行区域试点。

在“粤教云”计划之下,依据省市资源平台建设标准,完善全市现有的服务平台,改版门户网站,建设具有珠海特色的开放的、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现已建成教育教学资源库、视频资源库和网络应用平台。

教育视频网的建设同“粤教云”实验相结合。

视频应用服务平台要求采用分布式设计,可实现多级平台的部署,支持无限级平台接入和分离。即一个学校可直接进行单一部署,后期只需要简单配置即可实现多个学校与区级平台、市级平台的整合,并可实行单点登录;支持各平台在独立使用与合并共享之间进行切换。

教育视频网通“粤教云”名师课堂、网络协作教研平台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相融合,推进学生云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形成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探索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转变教与学方式,形成云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应用模式。

第四乐章 特色篇:百花齐放显特色奏鸣曲

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三位一体,才是教育的发展。毫无疑问,学校对于教育的多元理解和个性化追求是教育魅力和活力的源泉。近年来,珠海市大力推动学校走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之路,一批中小学开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珠海市的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了解和解读这些学校如何寻找到学校的特色,寻找到既适合学校现实情况、又在学校未来发展中不落伍的特色点,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

市一中:信息化促推人文校园的全面发展

珠海一中切实结合师生需求,以应用为中心 ,以教、研为纽带,引领智慧校园的教改创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倡导人文校园的综合发展。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点睛之重,如何提高现代教师的教学管理效率,提升信息社会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方向。珠海一中为此设计了完整的“学-纠-导”个性化学习系统:全国首创微课辅导学习模式走进教室,打造优质热点知识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自建个性化的网上错题本,实现了错题的收集、跟踪、复习、检测的自动化系统管理;引入了动态管理,趋势分析,个性化图标,多角度解读的成绩单,从年级整体数据到学生个人单科数据都实现了自动的跟踪管理。

珠海一中在德育管理上发挥信息化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素质互动评价系统,对每位学生的德育操行、社会实践、文体素养、学业学分、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各方面进行动态管理,实行学生填报、同学监督、老师审验的互动模式,有效地突显了学生人文教育、品德养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校医室建设也推陈出新,研发了校园医务管理系统,医生、患者、班主任、家长和防疫部门进行了及时有效沟通,排除了校园卫生安全的隐患 。校园一卡通在原有的餐饮、图书服务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到宿舍作息、安全考勤等领域,覆盖校园生活各领域。

这些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全面打造智慧校园,提供个性学习、人文体贴、高效优质、科学规范的服务。

市一职:依托职教集团平台,深化校企多样合作

珠海市一职始终将校企合作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中,学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紧密联系、深入推动政校企合作,开展对外合作交流、联合办学及构建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珠海市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的作用,将集团内开展“深层合作,共享互惠”的订单培养模式、实训内容项目化、实训考核标准化、实训成果效益化的“一室三化”建设作为校企合作常规项目,将共建共赢、共通共享、共管共育的深度合作办学机制,和“共享型特色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纵深推进。 2014年2月24日学校与广东创意动画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洽谈。同一天下午与珠海市互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2014年3月25日与广州大洋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洽谈,确定了校企合作开发电子商务“群项目”的合作意向。

珠海八中:办一所适合师生成长的学校

珠海八中将思维导图与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运用,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学改革研究中,将思维导图视为一种教学方法,利用其思维可视化支架的典型表现形式来增强教师备课的框架意识和归纳梳理能力,有助于教师建立知识体系,有利于教师整合学习策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利用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管理,帮助学生学习、思考、梳理及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可视化,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和创造力等。

文园中学:秉持爱的教育 建设美丽文园

教育是一种文化生成的过程。学校文化应富于教育性。校园应该是美丽的,教育之美不仅在于校园环境,更在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文园中学秉持“爱的教育”办学,阳光招生,践行有教无类,接收大量外来务工子弟;严格执行“公布分班方案,公开分班过程,公示分班结果”的原则,阳光分班。“让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获得关爱与发展”,学校管理将精细与规范、科学同人文关怀很好结合起来,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干群之间充满着团结发展、信任与支持,并把这种“爱”凝聚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使学校和谐,向上,不断发展。

乾务镇中心小学:养成教育有特色

走进乾小,你一定还会被文明有礼的学生们所吸引。养成教育是乾小构建德育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学校制订了内容具体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注重“主题引领,体验践行”,以“做阳光好少年、做最美的乡村少年”为主题主线,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养习惯,启智慧,长才干,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如今,学生们学会了礼让右行,学会了着装整洁,学会了互相谦让,学会了以礼待人,学会了以理服人……

金湾区海华小学: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在海华小学的校园里,你随处都可感受到文化的气息铺满了校园的角角落落。如围绕“以德为先”和“以善至美”,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公民道德的内容打造围墙文化;以建设“德园”、“善园”、“美园”主题园和象征“美的升华,生命的升华”的主题雕塑来打造园林文化。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师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如开展德善讲堂、德善故事比赛和德善主题绘画等引导师生树立“以德为先,以善至美”的价值观;通过经典诵读、在传统节日和特殊节日开展社会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宣传现代公民道德。

香洲教育幼儿园:机制创新有活力

创新是一个组织或者团队保持活力的永恒动力。在体制不变的情形下,谋求机制的创新是是幼儿园保持持续活力的关键。

在用人机制的创新,引入男教师团队,在大、中班级内保证配备一名男教师,优化了教师队伍的性别;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实行“级组长负责制”,将课程权、人事权、经费权、考核权、课题权等下发给级组长,激发工作热情; 在教师培训的创新,提出了“让每个教师在其自身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口号,成立了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吕喆工作室”和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成长之径”学习团队,教师在“学中行、行中思、思中行、行中学”的过程中成长。在后勤管理的创新,借鉴香港“优质管理五常法”的理念,从物品的整理、分类、摆放、标识等环节入手,规范行为,2012年幼儿园食堂被评为广东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A级单位。创新已经成为教师们的思维常态。

采访微音

为了遏制择校借读倾向,近年来珠海推行“免试就近入学”和“阳光分班”政策。

珠海启动“百位名师进村居”,目前名师送课已实现所有学科全覆盖。珠海还被纳入广东省首批“粤教云”示范应用试点,未来可通过云服务,让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

这只是珠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缩影。12年免费教育、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指标生”政策、公办中小学100%规范化建设、免试就近入学和阳光分班……

珠海教育改革总是快人一步,领风气之先。这是因为珠海人对于教育的战略地位有着清晰的理解,对于教育改革有着深度的思考。珠海市委、市政府带着感情办教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珠海在我省“创强争先建高地”总体规划下的真抓实干和敢于担当。

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聚于一身,珠海教育的明天必定更加美好。

(本文照片由珠海市教育局提供,部分由辛颂拍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珠海市珠海学校
珠海开放大学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珠海之旅
黄昏
珠海市检察院依法对卢子跃案提起公诉
赚钱
寻找快乐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