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课堂评价的应然追求

2014-09-12 08:07郑春夫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生长儿童

郑春夫

课堂教学是以文本为载体,以对话交流为手段,以发展儿童为主旨的动态建构的过程,它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作为伴随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评价在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具有“生成性”的功能。

一、审视:基于“生成性”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主要问题

1.迎合:屏蔽了生长的方向。

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一味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出现了多是迎合学生的评价。如一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时,前后指名三个朗读,给出的评价分别是:“你读得比较好,有谁能读得比他更好吗?”“你读得也不错,有谁能超过他吗?”“你读得很好,让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样的教学评价,迎合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课堂气氛,学生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但是,一味地迎合而没有针对性指出问题症结的评价,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和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不能引发学生能力的生长。

2.冷漠:扼杀了生长的热情。

“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情感的独特个体。有时,一次没有情感的评价,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热情。听课中,曾见到一个男孩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见地深刻,滔滔不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而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契机,很好地给予表扬,并择其回答的要点,引导学生作深入探讨,生成更多的精彩,只是轻描淡写地评价道“你回答得很好”就继续下面的教学了。小男孩看了看老师,有些失望地坐下了。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是情感碰撞的过程,是情感交融的美妙时光,而单调、冷漠的评价无法引发师生间情感共鸣,扼杀了学生生长的热情。

3.决断:阻拦了生长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评价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也必然需要平等。要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应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理解和沟通。但在实际教学中,“好!”“对!”“不好!”“不对!”等评价是教师给学生下的最终定论,无论学生理解与否,接受与否,都要全盘收下,尽管有时这种接受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课堂上,教师以“决断者”的形象出现,缺少的是理解,缺少的是沟通,隔断了学生生长的机会。

4.划一:忽视了生长的时空。

充满个性的评价,犹如一股清泉、一杯香茗,令人欣喜,让人激动,它能唤醒学习者的兴趣,点燃学生的热情;而整齐划一的课堂评价则会泯灭学生的个性。在听评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低年级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方式普遍是额头上贴一朵小红花。中年级教师说:“嘿!你真棒!”全班学生齐声附和说:“嘿!你真棒!”高年级教师则是:“答得好。掌声送给他!”儿童长期在这种死板划一、毫无生动可言评价的轰炸下,渐渐变得漠然,感受不到被表扬、被赞美的欣喜和乐趣。“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这种浮光掠影的评价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学生没有个性生长的时空。

二、反思:认识“生成性”理念下课堂评价的两个“需要”

1.动态课堂的需要。

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课堂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的课堂充满了不可预见性,课堂评价必须要以动态的、变化的、生成的眼光来看待。

课堂评价发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之中,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评价的主旨在于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变化,使其获得生长。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有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获得不同层面发展的“顺学而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触动、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一来一往动态活动。

有专家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并不是独立于课堂教学过程之外的活动,而其本身就是教学,有机地融合于整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只不过有时课堂教学评价较为明显,有时则隐含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创生性、发展性、差异性、对话性等特征。

2.基于儿童的需要。

儿童需要地位。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阅读教学需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不仅要给儿童留足阅读、思维、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让儿童自己多读多思,自能习得,还要充分地理解儿童,正确对待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未知,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通过艺术化的点拨和引导,让儿童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生长。

儿童需要认知。儿童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基于儿童的认知需要,教师的课堂评价既要肯定他们发言的独到之处、精彩之处,也要敢于否定他们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问题症结所在。比如,当学生读书流利,但没有感情时,教师应明确地指出:“你读得很流利,但缺乏感情。”这能够让儿童明白自己的得与失,在学习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儿童需要成长。“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教育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因此,课堂评价应该从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以发展儿童为根本目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发展的眼光关爱儿童,关注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经验水平,对他们认识上的偏差,理解上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评价具有了引导功能,是对生命个性的培育与呵护,不仅能使儿童乐于学习,更能使他们学出效果,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三、 出路:探寻“生成性”理念下课堂评价的应有思维

1.借一双慧眼:发现评价的最佳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发现和随机开发课程资源,并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点。当学生对话精彩时,“精彩”是一种教学资源,抓住这一资源,通过评价,能有效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当学生认识肤浅时,“肤浅”是一种教学资源,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运用“调控—生成”策略,能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当学生争论不休时,“争论”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把握争论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各种不同的思维在争论中碰撞、融合。当学生回答错误时,“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面对错误,教师不奉送“真理”,不听之任之,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面对“意外”,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2.拥一颗慧心:把握评价的基本策略。

一是体现指引性。类似“真好”“真棒”“不对”等的表述简单的模糊评价,并不能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只有给予“这一个学生”针对性、可行性的评价,才能让他具有生成的方向。二是体现灵活性。教师需要有较强的课堂生成意识,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评价促发生成,但并不是所有学生的回答及学生所有的回答都要通过评价引导生成,这是不现实的,教师需要在依据教学内容、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敏锐捕捉“生长点”,顺学而为,灵活施评。三是体现多元性。(1)时空上的多元,既要善于抓住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进行即时性评价,也要考虑课堂上的“弱势群体”,给其揣摩、体验的时间与空间,恰当运用延时评价。(2)形式上的多元。既要通过正式、直接的语言评价给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以最直接的引导,也要通过表情、言语、动作等非正式评价适时给予学生提示信息,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行为,保证正式评价的有效实施。(3)方法上的多元。以赏识为情感基础,依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抓住时机运用示弱、点拨、追问等多种评价方法,发挥评价“生成性”的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生长儿童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生长在春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廉租户一跪,民生长叹息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