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语言生长与智慧生成

2014-09-12 08:03楼琦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目标语言评价

楼琦君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呼唤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语言发展的潜能,在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过程中,不断开发、丰富学生的智慧,为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 “生活教育”的内涵与新课程的呼唤——大道至简,目标具体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其内涵博大精深,全面深厚,与时俱进。《语文课程标准》同样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表述中“生活”一词出现30次左右。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在“学段目标”中要求积累“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实施建议”中又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好文本教材,更要关注社会生活;不仅要研究语文学科的特点,更要探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并且指向生活,最终改造生活。

二、“生活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改革目标——语言生长,智慧生成

语言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品质,它们以知识为基础,以表达、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赋予其底蕴和张力。以“生活教育”的观点指导语文教学,可以拓展语文学习时空,提升学生语言表达,促进学生心智完善,为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培养目标提供可能。

1.因材施教的目标观。

因文而教,凸显文体特点。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应从“课文”的圈子里跳出来,关注不同文体的特点,关注表达方式的异同,关注语言训练的价值。文体意识是准确研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点。

不同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等)有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其阅读价值、阅读方式应遵循各自规律。以阅读说明性文章为例,新课标就提出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要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有二十余篇,这类文章观察视角独特,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述准确严谨……抓住说明文的共性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很有裨益。当然,每一篇说明文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努力创造出个体区别于整体的独特教学价值。以《海底世界》为例,除了默读能力的培养,辨析与运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兴趣之外,更应该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介绍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方式有趣的。除此以外,学习总分构段法,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是这篇课文的独特教学价值。关注文体的价值,以年段训练目标为准绳,以语言实践目标为核心,体现“这一类”文体的共性,更要发现“这一篇”文本的价值,学习语言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欣赏一片“独好”的风景。

因人而教,鼓励个性发展。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因此,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既要保证落实刚性目标,也要努力实现弹性目标。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可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仍以《海底世界》为例,面向全体学生的刚性目标应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词语;了解主要的说明方法;知道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激发探索的兴趣。还有些目标就可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特长学生的发展需要,顺势而为。有朗诵特长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熟读、美读;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配画、题字;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可以尝试迁移仿写——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还可挖掘文本价值,学写研究报告,如《海底动物运动方式研究》《海底植物真奇妙》等。弹性目标的设定,尊重学生个人经验,丰盈个体智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灵活高效的教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性质,以语言教学为主,根据文体特点,安排听、说、读、写的教学环节,以学定教,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以《草原》一课为例,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时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即文意所在,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阶段进行:

导入阶段,播放动听的蒙古族乐曲。时而悠扬轻快,时而大气磅礴的马头琴声将教学引入一种旷远辽阔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在空间、时间上的距离,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精读感悟、总结全文、课堂练笔环节,不时流淌出这段音乐,动人的乐曲使学生心智得以开启,由心而发的表达精彩流畅,真实感人。

精读阶段,采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注意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以师生合作和学生间互相比赛的方式进行朗读,抓住“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展开讨论:“惊叹”和“舒服”分明是两种感受,“久立四望”和“坐下低吟”也显得互相矛盾,这样表达究竟好在哪里?通过朗读品味与默读思考,去感悟老舍先生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思维碰撞与语言交流,去感受语言大师朴素而生动的文字魅力。

拓展延伸阶段,利用学校、社区资源,结合春游、秋游活动,凭借丰富的素材与社会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开阔眼界,学会观察,运用《草原》中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迁移仿写,促进学生思维、想象、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浸润于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3.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陶行知先生主张课程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说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据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评价中过于重视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通过正确引导,及时点拨,恰当鼓励,让每个学生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首先,明确目的,发挥评价的反馈性与激励性功能。教师应从至高无上的“法官”席上走下来,以一个引路者、帮助者的角色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的目的不在于通过单一的测试结果淘汰学生,而是用善意的提醒和包容的心态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获得发展。

其次,全面评估,重视评价结果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比如,专题研究报告、硬笔软笔书画作品、参加活动、比赛的照片、录音录像……将这些丰富多彩的资料汇集成《我的成长足迹》,作为一个重要补充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再以成绩论“英雄”,关注并培养广大学生的智能,真正尊重个体差异。

第三,转变观念,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互动性。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其主动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讨论,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伴的进行比较,寻找差距,从而使学生对下阶段的语文学习进行更科学、更自觉的规划。

4.丰富多样的作业观。

“生活教育”理论启发我们遵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在一次次模仿、迁移、运用、创新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个体智慧生长。

搜集型作业。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 “专题研究”作业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如《再见了,北京》生动描绘了北京奥运会圣火熄灭和人群狂欢两个场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看、听、问、画(写)等多个角度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再把学习收获说出来、画下来、写下来,完成《我眼中的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之“最”》,使语文教学的外延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想象型作业。教师应善于捕捉并充分运用课文中可延伸拓展或能升华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狼和小羊》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是狼诡计得逞,还是羊成功脱逃?可鼓励学生先想后说,再互相评议,把故事修改得更合理,更精彩。

模仿型作业。把文本的优美语言内化为学生语言,模仿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以《水乡歌》为例,全诗一问一答,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模仿诗歌结构,以荷花多、鱼虾多、小桥多为内容续编小诗,通过评议修改,初步渗透诗歌语言凝练、末尾押韵的知识点。

表演型作业。喜欢表演是小学生的特点,要想演好故事,就须细读文本,关注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把握能力。表演的过程,就是语言内化、积累的过程。在读中演,在演中学,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研究型作业。中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关心身边的新闻实事,如道路拥堵行车难、农民工子弟入学难、雾霾天气持续、制假售假现象等。可以从表象与本质、科学与发展、道德与法制等层面,让学生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对自己或小组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作深入分析与细致整理,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时代感与实用性。

总之,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感召下出发的语文教师,行走在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里,应当以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智慧生长为己任,努力让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目标语言评价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