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刚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学情;反思;个性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76—01
课改的前沿阵地即课堂教学。这是因为不仅课堂教学是知识的传输、技能培养、能力形成和习惯养成的主平台,还是学生情感成长、态度转变、价值观形成,或者说人格发展的重要平台。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大量实践反复证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聚焦点,也是成败的关键。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置这一环节。每一节课要讲什么内容和问题,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学生学习后应该学到什么,都是教学目标需要设置的问题。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主线、方向,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美好愿望。所有的教学形式、方法和内容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现实中,有的教师进了教室,就着手开始讲课,知识讲述得也很清楚,课堂氛围也较活跃,但听完课后,根本不知道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知道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内容,学会什么,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很模糊。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学生学会了,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把握学生的学情
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活动过程。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与学双边同向互动交流的达成度。教师的教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集中地体现在课堂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学情就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表现、学习心理体验、学习氛围和知识理解接受程度等。课堂上教师讲授得再好,课堂氛围多么活跃,如果学情不真实都是无效的或是失败的教学。教师如果不了解学情,其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三、课前要有组织地预习新知识
在听课时,经常发现一些老师上的课,也不乏一些优秀老师的公开课或优秀展示课,教师开始上课后,学生响应消极,反应迟钝,问题回答也不太流畅清晰。有的学生干脆就照课本读读,答问互动环节也草草了事,根本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前预习没有搞好。课前不进行预习,那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就会大打折扣。许多名师上课,在正式开课前,都会利用几分钟时间有组织地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江苏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先通过预习课文内容,积极思考,逐渐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尽管这个环节时间很短,但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作用很大。集体预习之后,师生课堂活动就顺利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四、做好课后反思
教师的课后反思非常重要。教学反思是理清知识、改进教学,摆脱经验式的教学习惯、发现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如果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课后反思的问题有:这节课总体感觉如何?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怎样?教学结构是否合理?闪光点在哪里?改进之处是什么?重新上这节课应该怎么上等等。教师应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并能及时针对课堂教学总体或某一问题认真反思,并写好教学随笔或反思日志。做好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五、提倡个性化教学
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固定,不能简单地机械模仿。要遵循“教学有法,并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原则,别人无论多好的教学方式,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我们不能照抄照搬、模仿复制他人的方式方法。教师应在学习、借鉴他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密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确立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个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更应提倡个性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步骤和环节都要因人而异、因环境而不同。课堂讲授应该控制多少时间也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说,个性化教学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