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4-09-11 16:01苏维平
甘肃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课改生本教育自主

苏维平

〔关键词〕 生本教育;课改;自主;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7—0070—01

随着课改的推进,“生本教育”似一粒种子在教育的热土上落地生根。“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理念以及“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方法论,让课堂再一次沸腾了。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这一次,它从理念走到了行为,引发了课堂前所未有的、实实在在的变革。

一、前置作业,培养自主能力

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消化、提高,因为机械训练的成分比较多,大部分学生不爱做,不想做,不愿做,每次都需要在老师严厉的带有惩罚性的监督下才会完成。作为教师,也常常因学生完不成作业而大动肝火。

倡导生本的理念,拒绝零起点的课堂,我们加强了前置作业的设计。我们提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能学会什么?第二部分:我还查到些什么?鼓励学生完成“三个一”:解决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完成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查找一些资料。因为问题比较有挑战性、自主性和思考性,学生都比较喜欢。当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领先学习,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很好的交流,得到周围人认同和赞赏的时候,他的自豪感、成功感、优越感油然而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无需别人强迫和提醒。

如我们在低年级前置作业中设置“我喜欢的汉字”这个环节,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汉字,运用自己独特的识字方法识记,课堂上交流,孩子们乐此不疲,灵光乍现。如:贝壳咬掉虫子的脚——(贵),大房没盖好,牛儿牵进来——(牵)。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预习前测,加强双基训练

全国名师薛法根老师曾经说过:“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对学生双基知识的训练不能松懈。教五六年级,我仍然每节课抽出三分钟时间听写几个词语,从不间断。”这是一位全国名师的成功经验。

在生本课堂上,这一成功经验得到落实和推广。每节课导入之后总有个“预习前测”环节,老师们采用不同的方法,首先对双基知识进行了落实:每组的同学,上台听写词语,或者老师问:“在领先学习中,你觉得哪个字、哪个词最容易出错?请你写在黑板上。”当台上学生写板书时,好多学生不住点头:这也是我最爱出错的字词。

教室里两侧黑板的增加,提高了板面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孩子有了自己展示书写的空间,老师看到了更多孩子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孩子们也更加喜欢上黑板展示,因为“写在本子上的叫作业,写在黑板上的叫作品”。

三、小组学习,落实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课改伊始,我们就开始探索课堂当中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那时就感觉,课程改革理念是非常好的,每节课如果不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环节,那就不能算是新课堂。但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让学生交流,却仅仅停留在一说了事,走过场而已,至于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是否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倒不在教师的关注之列。小组汇报的时候,又常常被优秀学生霸占了话语权,优秀的学生往往成了小组的“代言人”。形式上看似很活跃很热闹,实际上却是效果甚微。

生本教育,让小组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得到了落实,让每个同学真正动起来了。在小组长的分配下,生生交流更加充分和有序。哪几个同学交流,哪个同学记录,哪个同学汇报,哪个同学补充。如果这个组在全班交流,该如何整合小组内各人的想法。任何同学都会担心,因为他的回答代表着所在小组的水平,所以在讨论中每个人都要真弄懂、真弄会,生怕自己给小组抹黑。

四、精彩展示,激扬生命潜能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生本课堂,热闹的展示最引人注目。热烈的讨论,激烈的思辨,学生的热情像燃烧的火焰,几乎要把老师屏蔽掉。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空前高涨,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课堂,没有了名师,只有“名学生”。

具体来说,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树立自信心。第二,学会表达。第三,精益求精。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彻底被抛弃了,小组交流的课堂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孩子们每天就像充了电一样,学得开心、快乐!就像一位教师说的:“过去,我迷恋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为自己的深挖卓见而孤芳自赏,但学生们并不感兴趣;而现在,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

编辑:蔡扬宗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改生本教育自主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