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及定位

2014-09-11 06:37杨俐玲钟舒曼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患

杨俐玲,钟舒曼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1.基础医学院;2.思政部)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在《Science》杂志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1],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疾病谱的转变,医学发展的社会化以及医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这一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确立。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医疗体制的改革,大学办学定位也在转变,高等医学教育模式逐步调整,医德教育也需要逐步转型。当前医患冲突不时闪现,医学生医德培育的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医学生的整体医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医务人员的医德素质高低[2]。福建省目前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客观现状如何,应该如何结合实际情况重新定位?笔者以福建省四所医学院校1 600多份问卷调查为基础,概述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探讨当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定位。

一、福建省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

福建省目前共有四所提供高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高校,即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莆田学院。课题组选取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三个专业,按照四所院校相应专业招生规模,以本科阶段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福建省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调查,合计发出问卷1 700份,收回问卷1 640份,有效问卷1 604份,有效率达94.35%。其中临床医学专业1 222人,占总数76.2%;中医学295人,占总数18.4%;中西医结合医学87人,占总数5.4%。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被调查学生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0.8%,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占24.8%,厦门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占11.8%,莆田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占12.7%。被调查学生来至市区生源占19.6%,县城17.4%,乡镇17.2%,农村45.8%。本次调查除基本信息外,主要就学生的学医动机、医德认知、医德教育、预期行为等四个个方面展开。

(一)医学生学医动机

目前福建省内四所医学院校都未进行入学前专门的学医动机的选拔考核,针对医学生学医动机的调查统计发现74.8%的学生为第一志愿填报了就读专业,其中39.6%的学生为本人意愿,44.0%为学生本人与亲友共同意愿,14.8%为亲友意愿。选择学医原因居前三位的是“可以救治病人帮助生病亲友”1213人(75.6%)、“专业性强不怕失业”846人(52.7%)、“收入比较高”455人(28.4%)等(图1)。专业兴趣的调查发现,有79.4%的同学对就读专业是感兴趣的,无所谓态度的有10.3%,没有兴趣的也有10.3%,可见目前医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都比较感兴趣,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较强。学医动机七成以上出于专业本身面向临床“救死扶伤”的特点,也有五成以上是出于就业的技术性优势,受金钱、影视作品影响因素较低。医学生对于专业学习普遍较为重视,晚自习的风气相对其他专业浓厚。

图1 你选择学医是因为什么(不定项)

(二)医学生医德认知

理论认知是道德的灵魂和头颅,没有理论的清醒就没有道德践行的坚定[3],本问卷中医学生医德认知的部分以《大医精诚》与“希波克拉底誓言”为例,调查三个专业学生对于中西医经典名著的了解程度(表1),学生对于《大医精诚》大致了解内容和认真研读的学生不到三成,对于“希波克拉底誓言”表示没听过和不知道具体内容的也在五成以上。认真研读过《大医精诚》,并且较为熟悉“希波克拉底誓言”能背诵的仅16人,不到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可见医学生对于医学历史经典著作缺乏了解。按照学生就读专业分析,选择“没有听过,不知道”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答题者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三个专业学生总数的94.8%(被调查临床专业学生数占学生总数76.2%),被调查的中医学专业学生有54.9%“没听过,不知道”希波克拉底誓言,可见中西医专业学生在对于各自专业历史经典的了解存在差异,对于中医传统经典著作毫无了解的学生中,临床医学生比重较高,对于西医历史经典不了解的情况,中医学生比重较高。

表1 医学生对《大医精诚》与“希波克拉底誓言”了解情况的统计 n(%)

(三)校内医德教育

医德教育首先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将先进的医德理念、热点的医德话题引入课堂,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4]。通过问卷调查与校园内访谈发现四所学校医德教育必修课程基本仅为《医学伦理学》,各版本《医学伦理学》教材中,与医德教育相关内容占全部课程内容不足20%。修读过该课程的学生中20.8%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很有收获、而且课时数要增加”,有43.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或授课模式还存在问题”,也有4.6%学生认为“课时数应该减少”,1.4%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作为医德课程教育主要依靠力量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学生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对于“你的学校除了医学伦理学外还有医德教育相关课程吗”,选择“有选修课可能涉及,如医学史、医患关系等”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6.4%,选择“有些专业课老师也会谈到一些”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4.0%,可见各院校除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外,也能从选修课体系如《医患沟通技巧》《医学史》《医学导论》以及专业课中获得一些医德教育的内容。

问卷发现医德培育实践活动比较丰富,形式也较多样。如问卷中不定项选择题“你的学校还采取哪些方式进行医德教育”,25.5%的学生选择“相关活动主题讲座”,22.8%的学生选择“有入学宣誓”,20.5%的学生选择“图书馆有相关书籍,有组织阅读活动”,9.9%学生选择“有演讲知识竞赛类”,还有1.8%选择“其他形式”。据访谈了解与医德教育主题相关的实践培育活动还有深入社区的健康知识宣传,深入农村基层的送医送药社会实践,低年级深入医院的早期医务导诊,还有校内组织的辩论赛、模拟医学法庭等。但目前此类活动尚未形成服务医德教育的专项体系,各类活动归属于不同主题、不同组织,从医德培育的角度考察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

(四)医学生的预期行为

关于医学生从医就业后一些预期行为倾向的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趋于平等,医患关系定位相对准确且关注医患沟通问题。对于以往“家长式”作风基本不认同,对于医患关系的定位也能区别一般的消费者与卖家的“价值交换”式关系。在医患沟通问题上,基本都有主动且积极的意愿与病患进行沟通。如在“如果你是医生,面对频繁提问的病人,你会……”的回答中76.5%的学生选择“用简单的语言让他尽快了解疾病状况,理解你的诊断”,但也有3.4%的学生选择“不多解释,沉默应对”(图2)。在“面对长队等候的门诊病人”,有44.9%的学生选择“认真问诊,工整书写病历,尽力和患者沟通”;有33.3%学生选择“让病人做需要的辅助检查,协助诊断,暂时分流病人”;有14.8%学生选择“有选择性地问诊、检体,病人有问有答,不多说话”;有7.0%学生选择“尽快问诊,尽快诊断,让候诊病人都尽快看上病”。

福建省四所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认知基本符合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在医德教育方面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探索,有利于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系统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德教育过程中轻视医德经典著作研读,医患沟通问题虽受到关注,但仍存在面对病人频繁提问选择“沉默应对”的情况,存在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反问病人“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的情况;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时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培训方面,较少对临床实习或者医患沟通的具体案例做深入分析;此外,医德培育相关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但尚未形成实践活动与医德培育的统一体系,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缺失,缺乏医学生医德表现评价的标准,未能进行相应的专项考核,德育考评与一般大学生要求基本一致。

图2 如果你是医生,面对频繁提问的病人,你会

二、福建省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定位思考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国家未来高级医学人才的学府,肩负着知识传播和思想塑造的责任,医学生的医德培育既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医学院校专业教学培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本次福建省四所医学高等院校的问卷调查,笔者认为可以对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做如下定位:

(一)定位一:重视医德科研,培养专业人才

1.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医德科研。医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医德认知理论依据、教育途径上存在枯燥、死板等现象,在医德情感培育上也存在各种力量正反斗争的问题,在医德意志培养方面也遇到医德行为易受影响、容易动摇等问题。在不同专业学生间对于医德认知还存在差异,原因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怎样影响等等问题都需要立项研究,调查取证提出解决方案。如果不设立专项经费,既不能保障医德科研顺利进行,也难以引导科研的方向。只有充分重视医德教育,给予资金和时间的保障,形成团队集体攻坚,才能培养出专业人才,真正推动医德科研工作。

2.给予政策倾斜,充实师资队伍。基于医德教育专业人才匮乏的事实,针对有志从事医德教育与研究的教育力量,应该给予政策倾斜,保障他们从事医德教育的职业发展前景。医德理论课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应多元化,多吸收医学史、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形成团队互为补充,多组织理论课教师深入医疗第一线见习研究,参加学生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身学识与经历,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吸引学生,更有效地引导和实施医德理论教学。打造一支医德实践课导师队伍,遴选专业技术过硬,有敬业精神,医德高尚的能开展临床教学的医生兼职教学,作为医德实践课的导师,在临床教学中带动医德教育,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让学生们能够学习到导师们勤于钻研、精益求精、诚信严谨、求是慎独等优良品质。

(二)定位二:明确医德要求,完善教育体系

1.修订培养计划,明确医德要求。在现行的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下,每个专业培养都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指导教学的重要依据,可以覆盖整个专业培养课程设计。但是在目前医学生培养的计划中各类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系列课程教学大纲中,都是以专业知识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和目标,基本不涉及医德教育的要求,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中适时进行医德教育,提出医德方面要求是医德教育的最佳时机。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在医德教育的作用,在培养计划中明确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做出具体规定,那么专业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就能融入医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2.完善考评制度,设立激励机制。目前医学生与一般大学生一样,都要求对其进行德育和综合素质的测评,但具体德育内容与医德要求结合不紧。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利用原有的德育测评体系,将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目标要求转化为考核和评价的具体条件,再根据医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做适当的调整和量化,综合评价医学生的德育表现,并把相应的测评成绩和评价意见作为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在档案中设立医德专项保存管理。

(三)定位三:增进交流沟通,形成培育合力

1.增进中西医院校有效沟通,实现课程资源高效共享。根据本次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之间,中医专业与临床专业学生之间,无论在医学经典著作的研读上,还是在医患关系认知上,甚至在医疗过程医患沟通问题的处理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有特点。当前中国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现实情况给中西医的结合提供了社会基础,医学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实在医德问题上,面对一样的社会,一样的国情,都应该互相了解,有效沟通,分享彼此研究成果,共享各类课程资源。

2.促进学校与医院顺利接轨,提高医德教育的延续性。医德教育要根据医学生学习的阶段特点,特别需要与附属医院或临床教学医院积极沟通,明确见习实习阶段的具体要求,如欧美医学院常在临床实习阶段设置专业的教职人员进行医德帮教[5],增强临床榜样示范教学,并择期进行巡查,定期开展交流,结合医院对医生的医德评价规范,设置临床带教的具体要求,并按照临床医生的医德行为规范要求临床见习实习的医学生,避免进入临床后由于缺乏沟通与具体医德教育要求,导致医德教育的空窗,实现“在校医学生—实习生—在职医生”三位一体医德教育过程的结合[6],让进入临床的医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和工作角色转变,让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学习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保障临床教师的正向示范作用,从而保证医德教育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恩格尔.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J].黎风,译.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1980(3):88.

[2]王卫平,温锦旺,王国祥,等.医学生的医德认知与医德教育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0.

[3]陈山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52.

[4]林 海.道德自律:医学院校以德育医的终极追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12):72.

[5]曹 未,张 晨,杨 放.欧美医德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J].医学与社会,2011(8):100.

[6]陈 勰.略论“延续性医德教育”模式的内涵与构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4):55.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患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