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诉求与内化路径

2014-09-11 06:39:22林黄萍
关键词:文明校园生态

林黄萍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相应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生态文明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生态文明理念的支撑。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基地,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的普及传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为了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诉求

作为一种现代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不仅吸收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而且通过教育提升了整个文明的层次,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生态文明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融合自然价值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要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唤起大学生保护环境、善待生命和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使当代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创建和谐社会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承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匮竭带来了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人们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更多关注于生产发展要求是否合理节制,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否造成破坏。传统的高校教育更多地关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全面深入,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并督促学生践行生态道德观和生态价值观。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丰富高校德育学科理论的内在诉求

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生态文明教育继承传统的和谐思想,并融入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对引导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在强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德育来说,创新与丰富理论教育的内容也是自身知识体系发展内在的追求。当前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环境保育知识、生态文明道德和绿色消费观都相对较薄弱,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也不够系统和科学,鉴于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拓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建设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校内各职能单位构建合理的架构、清晰的权责、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科学的管理机制等因素都决定着学校既定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等。在高校中,很多大学生承受着很多的社会、心理压力,同学间出身的贫富差距、地域文化差异、心理素质的高低、学习成绩的好坏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健康和谐人格的培育。通过生态文明理念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能及时调整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2]。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因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多个方位开展系统的教育。

(一)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首先,明确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表明,生态是人类改造和保护客观世界所获得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价值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生态成果的总和,把生态当成一种文明,提升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理论高度。其次,要不断加强探索人类在对自己认同和自然界的统一认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生态发展,即如何进行人类价值观的调整达到自身行为的调控,实现人类的继续生存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在当前“知识就是力量”、“技术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在高校教育中得到全面诠释的情况下,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使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群懂得何谓生态文明,如何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保护教育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当前的环境保护距离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和美好环境的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教育理念,着力推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起,通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争取在日常生活中达到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事业,高等院校要发挥教育的主导功能作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理论教育

生态理论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根源,该理论融合了自然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理论精髓,其出发点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4]。高校生态理论教育是教师成长、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这就好比生物的成长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和营养一样,生态理论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环境和营养。这种环境和营养中包含各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和谐与共生共荣的营养,吸收这些营养才有利于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每一个系统的协同进化(表1)。

(四)生态法制教育

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真正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制度的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执法的监督与检查,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一些环保法律法规也应纳入高校生态文明法治教育的范畴。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律10部,部门法规与规章8部,地方性法规、规章2部,13项环保标准。然而在高校中真正掌握这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人员比较缺乏,真正做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还有困难。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法治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不能缺失的环节[5]。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化路径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选择有效的路径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

表1 生态学主要的基本原理

(一)全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重视顶层设计,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国家层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大力推广生态文明理念,使基层深刻认识国家的战略目标,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地方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建设规划中。在社会层面,实现鼓励全民践行低碳生活观与通过法律法规约束行为齐手抓;借助媒体的力量,使全民认识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真正做到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参与者。在高校层面,应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家、团委和宣传部共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在校内开展生态文明的全面“扫盲”工作。此外,高校应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带领家长一起参与基地的实践活动,形成家校合力。

(二)加强生态文明课程的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较少,还需要补充与完善,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阐述、生态文明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教育等。生态文明课程还应结合各校学科专业的特点来进行,使课程内容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融合。以医科院校为例,课程主要以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医学院校需要开展实验课、解剖课的要求,使学生明白化学实验品对人类的利弊,正确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在生态文明课程中可以实践课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实践内容可围绕医患关系、医生与药厂关系为主题开展活动,引导医学生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树立良好的医德和健康的心理,构建平等互助的医患关系,创建绿色生态医院。此外,要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适当外聘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专家、学者到校授课,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教育内容。

(三)努力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校园内直接接受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各个高校可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来积极营造生态文化的氛围,如通过微媒体向师生及时传播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包括环保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等;在校园学习橱窗、校园宣传栏、学报上刊登生态文明专栏;可以通过举办校园生态文化宣传周、生态文化论坛等形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讲、研讨以及比赛、竞赛,引导学生自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主动参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大力开展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的建设可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良好场所和条件,同时也可使师生在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校园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高起点对校园的建设进行规划,把生态理念引入校园整体规划之中,按照“传统魂、现代骨、自然衣”的设计思路,合理布局校园建设。其次,在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积极采用低碳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避免因施工材料使用不当造成危害和资源浪费;再次,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综合整治,对生活区产生的污水、垃圾及时进行清理,对食堂锅炉产生的油烟进行治理,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最后,要加强校园绿化工作,力求做到校园的绿化、美化。

(五)丰富生态文化活动实践教育

坚持把生态理论知识贯穿于学生日常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从理论层次真正理解了生态文明理念。比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现场接受生态环境知识和普及教育;组织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污染物的治理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污染物的危害,增强保护和参与的意识;还可以利用重要的环境节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保护母亲河、清理白色污染等环保志愿者行动和环保公益宣传活动等。只有通过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方式,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的系统教育,才能真正在高校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广。

(六)培养校园生态文明消费方式

在消费方式上,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引导其在家庭经济可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消费,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和健全的人格,定期做好收支记录,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引导大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在生活方式上,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处处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如在生活中做到随时关灯、节约用水、不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纸屑,倡导低碳、绿色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以及推行无纸化办公等,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校园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三中全会公报: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EB/OL].[2013-11-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2/c1001-23519297.html.

[2]廖志丹.“绿猫”理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生态经济,2010(3):156-159.

[3]习近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EB/OL].[2014-3-8].http://he.people.com.cn/n/2014/0308/c192235-20728561.html.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21.

[5]吴明红,严 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24):64-69.

[6]黄 娟,贺青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64-68.

猜你喜欢
文明校园生态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文明歌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