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雾霾”成为中国民众的一个重要话题。2014年,民众对雾霾的关切度只增不减。雾霾还在继续蔓延,就在今年两会召开前的一周,全国又有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遇雾霾天气,京津冀首当其冲又成为持续数日的雾霾重灾区。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的地方两会中,“治霾”成为关注焦点,并上升为政府工作重点。环境污染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形影不离,持续的雾霾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也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大量环境问题隐患因此埋下,这些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如今渐渐进入了爆发期。近几年,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的公共事件连续不断。从2011年PM2.5首次引起舆论关注开始,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接二连三走入公众的视野。
虽然中国的环境问题很早就为专业人士所关注,但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却只是因为最近两三年雾霾的突然袭来。这种现实而残酷的启蒙教育,让国民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各方一直都迫切期待中国产业能够实现升级。产业的升级,有技术创新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事实上许多技术上并非“高、精、尖”产品也可以具有很高的附加值。而在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企业执行始终如一的高标准质量控制变得极为困难,质量事件防不胜防。这一问题在食品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民众对本国产品质量信心的缺失,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是“制造大国”,却始终无法晋升为“制造强国”的原因之一。
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最大挑战之一,也正因如此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被首次作为三大民生问题之一列入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中。2014年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明确指出,大气污染防治战,“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
雾霾的发生,让每一名国民都明白了环境问题的严重。这种环境危机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更愿意为治理环境投入。这就为环境治理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014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年,是深化改革的一年,我们期待国家在环保机制创新上能够取得重大突破,我们也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除了在经济发展上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外,在环境执法上更要出重拳,给违法者以震慑。当前,环境污染事件之所以屡有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违法成本太低、环境执法不严。因此,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从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只有政府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中国”才不再是个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