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胡适

2014-09-09 14:13黄菊
商周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黄侃哲学史讲义

黄菊

时下鲁迅与教科书已渐行渐远,而胡适在民间的阅读与声誉则有着恢复之势。读胡适,读胡适所言的民主与自由,读其日记、书信、传记、著作等,仿佛游历于那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近年,关于民国文史的著作层出不穷,肖伊绯以独到史料和详细解读,呈现了往往停留于读书人舌尖的胡适的本原面貌。

从小只在语文书里接受鲁迅们及山药蛋派文字的熏陶,根本不知道有“胡适”这个人存在过。近两年,胡适这个名字却屡屡听闻,又听说他先是个海归,后来又“海不归”,人生很传奇,品位也高端。就这样,经常听到那个舌尖上的胡适,曾经如何如何,仍然云里雾里。直到最近,静下心来,读到一本《胡适的鳞爪》,才觉得对胡适这个人略略有所了解。

这是一册蓝底仿布面的“小精装”,封面烫金印着集胡适手迹而来的书名《胡适的鳞爪》,让人盈盈一握,就如遇故知。不得不承认,女性读者的美感是与阅读感同步的,一本精致独特的书,会让人滋生好感,倍感亲切。我以为,自己真正开始读胡适,真正有一点点深度了解胡适的愿望,就是从这一册蓝色小精装开始的。

翻开第一篇文章,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胡适讲义本发现记”,特别让人有猎奇的冲动,更何况这还是一部近百年前,国内至今都还没有发现过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原来,我们经常道听途说的,什么黄侃讥笑胡适是“著作监”的笑话,在这部讲义本发现之后,更可以看到胡适本人的雅量与胸怀了。黄侃之所以讥讽胡适为“著作监”,是对应着“太监”来说的,无非就是因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仅仅写出上半部,始终缺下半部没出版罢了。先前只是觉得,这“著作监”的故事听起来是很搞笑,但作为读书人,这样讥讽同行未免太有辱斯文了。而就在去年,胡适卷中讲义本找到了,发现者不但已将其整理研究,还阐明了胡适为什么迟迟未能完成全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原因。原来,胡适虽身兼学校、社会、国家等多重职务,劳碌之余仍未放弃过续完《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计划。但确因其不断拓延深入的研究领域,分散了精力与时间,1949年之后,又流亡台湾、美国之间,才最终搁置了这一宏大的学术计划。即便如此,卷中有过讲义本印出,卷下也曾写出过提纲手稿,这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胡适也从未为此,与包括黄侃在内的任何学者有过争辩与解释。

如此看来,黄侃们的心胸与见识也未免太狭隘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之所以知道有黄侃这么一位“国学大师”,电仅仅是通过他说过“著作监”这样有个性的俏皮话而已,对他如何如何高深的学问,恐怕并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知晓并运用出来。所以有人说,看胡适赞过的人,就基本算是了解了一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看骂过胡适的人,就基本算是了解了一部中国国学人物谱。仔细想一想,也的确如此。

《胡适的鳞爪》一书,前半部基本上是在为“著作监”之说翻案,运用各种新近发现的史料,为胡适洗清那些“欲加之罪”。作为海归青年的胡适,从回国就业到创业的历程,看似一帆风顺,实则危机重重。当年那些手头有几个“大项目”的老教授们看他不顺眼,使劲挤兑排挤他;那些手头上没项目,做不得项目经理,只暂时做得销售经理的青年土鳖学者们也看不惯他,不断挑衅刺激他。可他总能化险为夷,化危机为动力,这是因为他总能以“皆兄弟也”的大气包容,在不相干的人甚至反对者身上去发现长处,在不断真心给别人点赞的同时,也最终赢得了更多的人为他点赞。读到书的一半,除了感受卷中讲义本内容的深刻与精彩,更收获胡适本人的人格魅力与人生态度;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物,才会如此的精彩。

《胡适的鳞爪》一书,后半部则是讲述作为成功海归的胡适,最终又是怎样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再度流寓海外,成为“海不归”的。其实,胡适从来就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书斋学者,他更希望将理论知识用于社会实践,改造整个社会与国家,缔造新的、更富活力与价值的现代化中国。从引述西方哲学体系来确立中国哲学史开始,他甚至于还试想过,要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融合发展,构造出一种“世界哲学史”来。在看到现代科学的巨大力量时,他又宣布“哲学之终结”,他试图以科学来替代哲学,用科学精神来重塑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意识到人文精神的生命力与渗透力何其巨大之际,他又打出“中国文艺复兴”的旗号,希望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实现包括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的全面复兴,进而带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所有这些大胆设想,在1949年之前他都有过积极尝试,但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阻力极大,那些停留在纸上的方案与计划,大半都还只是理想的宣言。而1949年之后,国民党政府溃败至台湾,胡适却只身飞往了美国。他终生信奉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与自由精神,并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能为这一国家模式奋斗与变革。“海不归”最终选择叶落归根于台湾,但他于1962年的猝死,却也正是因为受到激烈批评之后心脏病突发所致。

原本对胡适一无所知,到近来一知半解的状态,读过《胡适的鳞爪》一书之后,似乎总算有了点“东鳞西爪”的认识。诚如书中引日本学术界曾对胡适的评价那样,胡适是中国近代学术界的“麒麟儿”,或许更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里的“真龙”。遗憾的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某种敌视的氛围中云里雾里,从敌视、漠视到无视,始终不见真容。如果没有这本“东鳞西爪”的采撷与研究,我们哪里会知道,在如今衰态百出的读书人群体中,还曾经有过这样的“麒麟儿”,有过这样的“真龙”。但愿那个“舌尖上的胡适”,今后会慢慢变做我们“心尖上的胡适”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侃哲学史讲义
《企鹅哲学史》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四位文学巨人的母亲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狠,有时是一种爱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识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