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清
当学生回归到“学习主体”,教师退居“平等首席”,当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言权之后,课堂在更多的时候成了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也随时有可能碰到浪急滩险,狂风骤雨。要引领学生学得真知,体验真情,要让自由落实在实处,教师没有点黄河艄公那在风口浪尖谈笑风生和指点江山的自信是不行的。自信何来?唯有“精心预设”,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教材,對学生的“学情”加以把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使课堂在充分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动态的“生成”。
一、预设之凭依——解读文本,钻研教材的潜心修炼
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全国小学语文“情感型课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堂《长相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崧舟老师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长相思》乡愁的探寻。当学生感悟到词人“非常思念家乡”的时候,老师随即追问从词中可以看出纳兰“身”在哪里、“心”又在何处?此时学生通过朗读又真真切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身心分离的乡愁。“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教师突转话锋,让学生瞬间进入“心系故园”的“追忆逝水年华”中。在舒缓的音乐衬垫下,学生先是融情想象,继而激越表达。由此,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惨烈,与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教师这一发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而相机呈现的词人在征途所作《菩萨蛮》中的两句话,又让学生能凭此而以词人的妻子、父亲、孩子等身份,与词人展开一场情景对话。在一唱三叹的回转反复中,学生体悟到了词人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知道了“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戍边卫疆、保家卫国。
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我的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一文中说:“在无锡举行的‘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在尚未形成完整、连贯、一气呵成的思路的尴尬中,我执教《长相思》。没想到,就在课的行进过程中,思路竟然自然地、悄然地在课中流淌出来。《长相思》的备课,奇迹般地在上课的进程中完成了。”依笔者看来,这所谓的“奇迹”是偶然,更是必然,如果没有对一万多字《长相思》的评鉴文章的用心阅览,如果没有半个多月的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和对文本的殷殷细读,教师在课堂上的那种驾轻就熟、挥洒自如的风采,那种课已毕、情未了,一唱三叹,余音缭绕的震撼永远只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二、预设之后盾——随机应变、运筹帷幄的课堂机智
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完全预测性。事先的预设就算再缜密再细致,也难免有“百密一失”的时候。预设之外的意外事件很可能使我们措手不及,疲于应付以致打乱整个教学的节奏。老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冷静处理并驾驭它,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这种随机应变、运筹帷幄的课堂教学机智也是一种预先设定,一种预设的必要支持。
我听过孙双金老师的一个报告,他举了一个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是他在常熟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按照惯例,孙老师把学习质疑的权利给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承诺如果谁能将他问倒了,他就拜那个孩子为师。孩子们沸腾了,积极地思考,争先恐后地提问,其中有一个叫黄菲菲的孩子连问了三个问题居然都超出了孙老师的准备。第一问:“老师,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圈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头一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第二问:“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第三问:“为什么漫山遍野都喊‘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呢?怎么大家都知道了呢?”孙老师对于三个问题都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略作沉吟,“计”上心来,所谓“自我消化”“众人拾柴火焰高”动员一下在座的几十位“臭皮匠”不就得了,问题一下去,孩子们活跃了,各种各样精彩灵性的回答应运而生了,不得不让人感叹“学生可畏”。
课堂也是斗智的场所,灵活巧妙地处理突发的“奇思妙想”,这种课堂机智也是对教师很好利用处理“生成资源”的一个要求。
三、预设之根基——全面综合、广专结合的文化素质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教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则能绝处逢生。而使自己绝处逢生的方法不可能永远只是把“皮球”踢给孩子。
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并具备了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高新技术学习和跟踪的能力。这样才可以妥善地处理这些偶发事件,为我所用,加以巧妙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收放自如之间的潇洒和睿智,是长期积淀而成的。
特级教师孙建锋在一节千人听课的公开课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课文句子“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的理解。有的学生说:“班级好比一棵大树,它把40个同学结为一个整体。同学们好比叶子,在树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有的学生说:“工厂这棵大树把很多工人结为一个整体,工人在工厂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工厂倒闭了,工人就没有位置了;如果工人都下岗了,工厂也就倒闭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唯独一个短头发的男孩目光下垂,不敢看老师。孙老师感到这里一定潜藏着一种值得开发的教育资源,便微笑着走近他。
孙老师亲切地说:“孩子,你对这句话一定有自己的理解,我很想听到你的声音!”在孙老师的耐心鼓励下,男孩终于胆怯地说:“家把爸爸、妈妈和我结为一个整体,可是……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我跟奶奶过,原来的家再也没有我的位置了。”说着,伤心地哭了。整个课堂很静,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男孩和孙老师身上。只见孙老师躬身把男孩抱起来,如同抱着自己的儿子,动作是那么轻柔、那么体贴、那么真挚,眼神是那么执着、那么专注、那么温柔。没有隐藏,也没有炫耀,但充满了爱,那爱弥漫在整个教室。他一边用纸巾拭去男孩脸上的泪水,一边给男孩讲起“珍珠贝”的故事——“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一种小动物,叫珍珠贝。这种贝类,如果有沙或坏的东西跑进里面时,它会把它们包起来,慢慢地,就形成了一颗珍珠。孩子,如果我们用温柔的态度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波折与困难,这样,我们的内心也会生长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孙老师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机智是来源于深厚的学识。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机智是教师全部的知识、阅历、智慧乃至人格的反映。充满教育机智的课堂教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灵感只垂青于辛勤耕耘,底蕴深厚的人,所以更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
上课也是探险,若要我们大家有惊无险满载而归,让孩子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让课堂中迸发的智慧火花成为点燃大家无限学习乐趣的火种,就需要我们的精心的准备,钻研文本,钻研学生,充实自我,锻炼应变能力,方能在课堂这一主阵地谈笑自若,挥洒自如,立马横刀曰:“我的地盘,我做主。”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