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针法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4-09-09 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腹针针法三联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三联针法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武娜1郝世飞2张汉伟2△

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目的比较三联针法与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60例合格受试患者随机分为三联针法组(试验组30例)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30例),分别于不同阶段(治疗前、治疗14天后及28天后)评定NDS和ADL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14天、28天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确切,优于康复疗法。三联针法在恢复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方面比康复疗法起效快。三联针法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具有累加效应。

三联针法;康复训练;中风后偏瘫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存在明显的“四高一多”现象,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本次研究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收集60例患者,运用临床常用的三联针法与康复训练比较治疗中风后偏瘫,分别观察不同阶段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综合评定其变化,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内科及山西省针灸研究所脑病科及康复中心住院患者6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三联针法组(试验组)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试验组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6.47±10.11)岁;平均病程(22.50±4.85)d;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6.23±9.84)岁;平均病程(22.90±4.5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1-2],并全部经CT和MRI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脑梗死和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②脑血管意外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经过头部CT或MRI证实;③初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15~30天;④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⑤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中肢体功能缺损累计≥10分;⑥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⑦知情同意者。

2 治疗方案

两组均在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以三联针法针刺方案治疗,对照组以康复训练方案治疗。两组均1次/日,5次/周,休息2天后继续治疗,共治疗4个疗程。针刺30min/次,康复45min/次。

2.1 三联针法

2.1.1 取穴 头针:双侧足运感区、患肢对侧运动区、感觉区排针刺。腹针: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大横双)、上、下风湿点。体针:软瘫:患侧肩三针、曲池、外关、合谷、三间、风市、四强、梁丘、足三里、绝骨。硬瘫:患侧内关、极泉、曲泽、合谷、后溪、血海、四强、阴陵泉、三阴交、太溪。

2.1.2 操作 患者仰卧位,头针以较快频率捻转得气后,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腹针针刺前先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有无触痛,确定无阳性体征,按薄智云《腹针疗法》所示方法定位取穴后进行操作[3],留针30min。内关直刺0.5~1寸,提插泻法;针刺极泉避开腋下动脉,原穴沿经下移1寸,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进针1~1.5寸,提插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手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

2.2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方案主要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相结合进行训练。

3 疗效判断标准

3.1 根据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来判定: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

3.2 采用改良BI指数评分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

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在SPSS13.0统计软件下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治疗结果

两组不同阶段的NDS和ADL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及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均有统计学差异,均可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NDS和ADL量表评分,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显效快,即试验组在治疗14天后即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疗效,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疗效较前显著增强;两组同期相比,试验组改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因此,三联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确切,优于现代康复训练疗法。

6 讨论

中风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针灸与康复对中风后遗症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康复治疗需要大量的器械设备,且周期比较长,从而限制了康复治疗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推广。针灸能够在各级医院方便运用,已显示出独特优势,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4-6]。

“三联针法”即将头、腹、体针的治疗作用整合为一体,通过多靶点、多角度、多途径来调动整体与局部的协调,达到标本兼治,是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有效疗法。脑为元神之府,髓之海,是经络汇聚之所。有研究认为头针以大脑皮层的功能区在头皮的投影为定位,具有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度和细胞集聚、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循环的作用[7]。腹部相当于人体的全息缩影,针刺具有调整全身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研究表明腹针对脑动脉血流的异常有改善作用[8],显然这对中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即针刺肢体腧穴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本临床研究显示在NDS和ADL量表评分方面,三联针法对中风后偏瘫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在恢复神经功能缺损和改善生活能力方面较康复起效快,且临床疗效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功能改善程度呈增加趋势,说明远期疗效较近期更加优越,具有多次累加的效应,证实了三联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有效性和优效性。

[1]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37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3-94.

[4]向国初,谷志优.三联疗法治疗中风病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0,16(7):78-79.

[5]何桂秀.腹针与头体针结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60例[J].现代中医药,2011,31(5):67-68.

[6]李建媛,罗道珊,符健,等.腹针和体针结合对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7):501-504.

[7]孙怀玲,李翔敏.头穴透刺治疗中风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1(5):275-278.

[8]李莉群,郭晓燕,彭印高.腹针治疗脑动脉流速异常89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05,5(11):56-57.

R245.3

A

1007-8517(2014)03-0076-02

2013.11.27)

指导老师:张汉伟。

猜你喜欢
腹针针法三联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
特殊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