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时期美日间的外交折冲*——以“阿利森事件”为中心

2014-09-09 02:36董为民
南京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阿利南京大屠杀外交官

董为民

南京大屠杀时期美日间的外交折冲*——以“阿利森事件”为中心

董为民

日军进攻南京时,击沉了美国炮舰“帕奈”号,引起两国关系紧张。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方为缓和对美关系同意美使馆人员最早返回南京。美国外交官阿利森在调查日军侵入美国产业拖走中国妇女强奸的罪行时,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美国政府就“阿利森事件”向日方施加压力,驻南京日军在来自东京的命令下,向阿利森道歉,并将涉事官兵提交军法会议,事件得以解决。然而,在“阿利森事件”中,遭受侵害的中国妇女却为美日两国政府及舆论所遗忘,被提交军法会议的日军官兵的罪名也是殴打美国外交官而不是强奸中国妇女。美国政府得到了大量有关日军暴行的报告,美方的政策和行动却只限于维护本国在华利益。

南京大屠杀;阿利森事件;侵华日军;美国政府

南京作为民国首都,是美国在华利益较为集中的城市。日军对南京的侵略给美国利益带来了切实的威胁。日军在进攻南京时,击沉了美国炮舰“帕奈”号,引起了美日间严重的外交冲突。占领南京后,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犯下了难以计数的暴行。在此期间,日军也对美国在南京的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阿利森①带领下返回南京的美国使馆先遣小组要竭力维护本国利益,就难免与日本发生纠纷。阿利森被日本士兵殴打事件成为美日外交冲突的典型案例。美日双方就该事件的处置奠定了此后双方在南京交涉的基础,划出了各自行动的界限。

近代以来,欧洲强国及后起的美、日等国势力能够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的政局。中国国内任何重大事件的背后几乎都可以找到强国若隐若现的存在。追究南京大屠杀发生之时强国间外交因素的作用,是还原那段历史的重要途径。此前的相关研究,初步描述了西方外交人员在南京的活动及产生的影响。②本文则试图以“阿利森事件”为中心,考察南京大屠杀发生时期美日间的外交交涉及其背后的利益考量,揭示美日政府对中国受害者的态度,以探寻南京大屠杀持续数月之久的外部因素。

1937年12月,日军在占领上海后继续向南京进攻。美国政府密切关注着南京局势的演变,并采取了撤侨等应对措施。12月12日,南京沦陷前一天,美国炮舰“帕奈”号在南京附近江面为日军击沉,美日关系骤然趋紧,极有可能酿成亚洲的“缅因”号事件。③尚未准备好对美开战的日本政府迅速表示道歉和赔偿,承诺保护其占领区内的他国权益。④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日方通知美国外交部门,“18名留在南京的美国人都很好”,“大使馆建筑没有受损。”⑤然而,美国政府从其他渠道得到的消息,却证实日军占领下的南京正发生大规模的恐怖暴行。15、16日,5位美英战地记者和摄影师离开南京,他们在欧美及中国报纸上发表了第一波日军暴行的报道。随后,不时有日军暴行的消息突破封锁传播出去。25日,美驻华大使约翰逊在发给国务卿的电报中称,日军在南京“有计划、有组织地抢劫了住所和商店”,对中国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和许多不分青红皂白的射杀和杀戮”。美国教会学校和大使馆的财物也遭到劫掠。⑥26日,美驻上海总领事高斯向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提出派遣美国使馆人员于28日返回南京。日本军方则以南京军事形势“非常危险”为由,拒绝同意美国使馆人员在1938年1月1日前上岸。⑦

美国政府继续通过驻东京大使格鲁向日方施加压力,要求日方兑现处理“帕奈”号事件时做出的保证,准许美国使馆人员返回南京。同时,美方也做出了让步,将美国使馆人员的返回日期推迟至日方要求的1938年1月1日。⑧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日本陆军大臣、参谋总长联名发电告诫华中日军要注意欧美各国的动向,处理好与列强的关系。⑨然而,驻守南京的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还是再次推迟了美国使馆人员的返回日期。⑩在此期间,日方为应对美国使馆人员返回南京,做了很多布置。日军开始清理街道上已经放置多时的“平民百姓、妇女和儿童无辜被杀害的尸体”。日军向各国使馆建筑派出了警卫,同时召集军官会议,强调严禁闯入外国使馆抢劫的行为。

直至1938年1月6日,美国使馆三等秘书阿利森,才得以带领埃斯皮和麦法迪恩两人返回南京。

阿利森时年33岁,此前曾在日本东京、中国济南等地的美国使领馆工作,日本工作经验和日语能力是他被派往南京的重要原因。阿利森回到南京的主要工作是重新开放美国使馆,保护本国侨民的人身安全,防止本国权益遭到日方侵害。阿利森通过西方侨民的报告和自己的观察,很快认识到南京的局势与日方在上海所宣传的情况相去甚远。

其实在返回南京之前,阿利森就目睹了南京江边日军暴行的场景。1937年12月31日下午,阿利森乘坐“瓦胡”号到达南京附近江面时,发现“岸边简直成了屠杀场”,还看见南京市内“到处都发生着小规模的火灾,还听得到枪声。”

阿利森通过多种渠道得到了大量关于日军暴行的讯息,包括众多日军损害美国在南京利益的事件。作为职业外交官的阿利森一直都以常规外交途径和方式与日方交涉。阿利森每天就美国利益受损事件向驻南京的日本使馆提出抗议。同时,他将此类事件写入外交报告,通过美国海军电台,提交给美国驻中国大使约翰逊和美国国务院。阅历更丰富、更熟悉日方权力格局和行为模式的德国外交官罗森,以及英国的外交官们则认为像阿利森这样和日本人“讲道理”根本行不通。罗森还给他起了个绰号——“仙境中的”阿利森。

阿利森在南京提出的抗议,日本使馆方面在“礼貌地”表示“遗憾”后,大都没有了下文,侵害美国在南京财产事件仍继续发生。不仅在南京,日军占领的长江沿岸其他城市侵害美国利益事件也频繁发生,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直接向东京提出交涉。通过驻日本大使格鲁,美国政府1938年“1月17日对日本政府发出通牒,强烈抗议日本在南京、汉口和其他地方实施军事行动过程中对美国财产的劫掠、撕毁告示、砍倒美国国旗等行为。美国政府认为日军的这些行为与日本就帕奈号事件通牒中的保证背道而驰,日本政府保护美国权利的措施不充分。”美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务必强调已经发布的指示,以有效避免暴行再次发生。”

对于美国政府向日方提出的措辞严厉的抗议,英国外交部门并不以为然。拥有更多亚洲政治经验的英国外交官认为,美国政府“一定收到一个保证,就是日本政府已经再次通知有关指示。但是暴行是否会因此停止,这还是一个问题,因为日军已经失控。他们能通过痛苦的一再重复的经历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一件好事。他们的历程和我们一样,结论恐怕也是一样,那就是:口头争辩对日军是没有什么力量的。”

英国外交官嘲讽美国同行还处于“保持冷静,避免冒进行为激发民众情绪”,试图“友好的解决”与日本的问题的阶段。英国的经验使得英国外交官对此“早就不抱任何希望了”。“美国国务院最后可能会意识到日本下层军官的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违反帝国政策(驱除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相反这正是该政策的有力体现。”不出英国外交官所料,几天之后就发生了美国驻南京外交官被日本兵殴打的“阿利森事件”。

美国使馆只有阿利森等三名外交人员,无力照看遍布南京的美国利益。阿利森得到美国权益被侵害的报告主要来自10多位美国侨民。

这些美国侨民大都是传教士,管理着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中学、鼓楼医院等美国教会产业和私人住宅,同时他们还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重要成员。该委员会管理的安全区内聚集着20多万中国难民,很大部分难民就住在美国教会产业内。美国侨民与其他国家侨民及中国难民有着直接的接触,因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大量日军暴行的报告,他们将这些暴行讯息提供给了阿利森。然而,日本外交官却指责阿利森过于相信美国侨民的报告,认为这些美国侨民大都是对日本怀有敌对情绪的。为此,阿利森要求与日方派员协同核实此类日军暴行报告。

1938年1月25日,阿利森接到金陵大学教授林查理有关日军闯入该校的报告。林查理称两名日本士兵从金大校园内拖走中国妇女,并带到附近房屋内强奸。阿利森对此事极为重视,决定亲自前往调查,并通知日方要求其派员参加。

1月26日,日本领事馆警备官武富与两名宪兵找到了林查理,然后他们一起去美国使馆拜访阿利森。阿利森与他们返回金陵大学,前往那名中国妇女被劫持的校园工场调查。据受害妇女称,日本士兵曾将她带到邻近的房子里,之后又将她释放回工场。日方人员想把那位妇女带到曾用来拘禁她的房子,阿利森、林查理及日方人员很快到达该地。“这所房屋并非美国财产,但应是第三方财产。该房已为日本军事驻扎地,但是初到时从外表无法判断。”中国妇女被带进该房后,阿利森和林查理随后跟了进来。

英国外交官普利多·布龙在报告中描述:阿利森和林查理等人“刚迈进门口一两步,一名日本卫兵突然出现。阿利森被打了一耳光,林查理的领结被撕下。一位日本军官则走过来大声谩骂美国人。与美方人员一起的日本宪兵企图调停,但是他们也与军方人员争吵起来。宪兵刚一提到这两个外国人是美国人时,在场的军方人员立刻暴怒起来。”

日方的报道和阿利森本人所写的报告,对事件经过的描述与英国外交官的记载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日本军方发言人强调“这起事件缘于阿利森傲慢的态度,他对待日本士兵犹如警察对待不法之徒。这件事也必定是阿利森不顾其外交官身份,采取公开批评日军的态度所致。”阿利森本人则否认被打之前与日本卫兵有过任何语言的交流,强调“林查理先生和我决没有碰任何一名日本士兵,也决没有跟与我们同行的警察之外的任何人说话”。阿利森还指出林查理也被日本卫兵打了一记耳光。在犹豫一番之后,阿利森才将此事件上报给美国国务院。

“阿利森事件”发生后第二天一早,上海派遣军负责外交事务的参谋本乡少佐即来到美国使馆会见阿利森,“代表日军指挥官对发生的事件表示遗憾,并进行道歉。”本乡向阿利森表示“已经对这一事件负有责任的部队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尽管这支部队原定于今天调防离开南京,但被留在此地数天以便接受调查。”阿利森则感谢本乡的来访,表示他本人接受本乡的道歉,不过阿利森说明还要等待华盛顿方面对该事件的看法和指令。

1938年1月28日,美国政府电令驻东京大使格鲁,要求其向日本外务省提出抗议。美国政府将“阿利森事件”与其他侵害美国利益事件联系在一起,强调“在考虑该事件的严重性时,是考虑这样的事实,即整个事件,包括美国外交人员被日本士兵打耳光并非孤立的案例,而只是其中之一,并且与日本士兵多次非法侵入美国财产和漠视美国的权益是联系在一起的。”美国政府要求得到日本外务省“适当的道歉和保证日本政府将采取充分的措施惩罚冒犯者。”

1月30日晚10时,格鲁应日本副外相之邀,前往其官邸会谈。日本副外相尽管认为美国方面的报告和日本政府收到的讯息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事实真相的确定尚需仔细调查”,依然表示“从日本政府方面来说,仍然希望在这里对这一不幸事件表示深刻的歉意。”“由于本次事件的严重性质”,日本“政府保证经过严格的调查后将采用适当措施惩罚与事件有关的当事人。”通过上述外交蹉商,“阿利森事件”处置的基调已经由华盛顿和东京确定下来。

早在1938年1月20日,美国驻日大使馆就向华盛顿报告,“作为阻止外国权利和财产遭受伤害的措施之一,一位较高军衔的军官作为最高军事负责人立即将被派往南京。”1月26日,美驻日大使格鲁得知,将被派往南京的日军高官是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本间雅晴少将。“阿利森事件”的发生,应是他迅速成行的重要原因。

本间此次南京之行的重要使命,就是遏制日方与欧美等国类似“阿利森事件”的外交纠纷不断增加的状况,“改善”与各国的紧张关系。在对外宣传上,日军并没有就“阿利森事件”认错。上海日军发言人在公开言论中对阿利森的意图和行动颇多质疑,声称“任何违背日军哨兵命令的人都可能会被枪毙”。但1938年2月1日,本间雅晴在抵达南京当晚,就于日本驻南京大使馆宴请西方外交官。席间,本间亲自向阿利森“就最近发生的不幸事件”,“表达深切的遗憾”。作为受害者,阿利森向本间表示,既然美国政府已经接受了日方的道歉,“尽快地忘掉这一事件”是他本人“唯一的希望”。冲突双方达成了谅解。参加宴会的日军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大佐认为这顿晚餐“效果极好”,西方外交官们“心情缓和不少”。

不同于以往空泛的道歉和约束军纪的虚假承诺,为迅速平息美国舆论,此次日军甚至将涉事官兵送交军法会议。殴打阿利森的士兵属于日军上海派遣军第十六师团第三十三联队第二大队第八中队,中队长为天野乡三中尉。日军第十六师团数天前即开始调防,天野所在中队按计划也将于1938年1月27日离开南京。“阿利森事件”发生后,日军停止了该中队的调动,并于1月29日决定将该中队共12人解送至军法会议,等待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裁决。

对日军来说,“阿利森事件”的真相并不难以查明。事发当晚,日军高官就已经得到了这一事件的详细报告。1938年1月26日,上海派遣军参谋长饭沼守少将在日记中清楚地记载了日本宪兵的调查发现:1月24日夜11时左右,日本兵去金陵大学校园工场内美国人经营的农具商店,用刺刀威胁看店人,带走两个女人强奸后,过了两个小时左右才将她们放走。“根据受害者的陈述,去据称是实施强奸的房子确认时,由于是天野中队长及十几名士兵住宿的地方,在要进屋调查时,两个美国人也想进去。天野让士兵武装集合,反过来殴打并赶走了美国人。接到通知,本乡参谋随即去了现场,想进中队长房间却很难。隔壁房间里有三四个支那女人,当强行进入了天野房间时,他像和女人睡觉的样子,有个女人从床上下来。因此询问了中队长,中队长说,他利用手中权力,不断带来女人,付给她们钱,让士兵奸淫的。”

上村利道也得到了上述报告,他对天野的“不法行为”并没有表示出震惊和愤怒,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此事涉及到上面,本乡参谋只得向美国领事表示歉意。”本间在宴请阿利森等人之前,曾与饭沼守就国际形势进行了讨论。饭沼守认为,“‘帕奈’号事件以来,英美在相互接近。事件刚发生时,美国似乎注意不卷入其中,但由于受到权势人物的舆论导向而变得强硬起来。美国掌握着今后国际形势的‘关键’。因此在正义、人道方面不要刺激美国舆论,要绝对避免无益的纠纷。”饭沼守所在部队犯下无数的暴行,不知他对自己口中“正义”、“人道”等词藻如何理解,但是不刺激英美舆论,避免与英美等国直接冲突,确是相继发生“帕奈”号事件、“阿利森事件”等外交纠纷后日本政府和外交部门的优先考虑。“此事涉及到上面”,实际上就道出了天野等人被提交军法审判的真实原因。

“阿利森事件”因美日政府达成妥协而得以迅速解决,阿利森本人得到日方多次道歉,肇事日军官兵被送交军法会议,似乎说明日方的军纪是严明的。然而,其他西方人士的经历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此前也曾发生多起日本士兵伤害西方人士的事件,西方人士将之写成报告交给日本使馆,甚至直接向日本军方递交抗议信,却没有一个日本士兵因此受到军方惩处。西方人士在“阿利森事件”之前,“从未听说违纪事件受过任何重罚”。日本士兵作恶时被军官或宪兵抓住,“他得到的无非是不要再犯的温和劝告。”

伤害西方人士的事件只有在被日本高级军官恰巧遇见时,施暴的日本兵才会受到轻微的惩罚,通常是被打几个耳光或者踢上两脚。如德国人克勒格尔与醉酒日本兵打架,被路过的日本将军和日本使馆外交官碰见。这个“将军狠狠打了日本兵两记耳光”,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即使施暴士兵受到些许惩罚,西方人士也在感到高兴之余,更担心他们会不会因为“这个胜利”而遭到日本士兵的报复。

作为日军伤害西方人士人身安全的案例,“阿利森事件”并非个案。然而,西方人士被伤害后,肇事日军士兵受到军法追究的案例,“阿利森事件”却是个案。因其外交官的身份,在美国政府的强力干预下,阿利森被日军殴打的事件得以迅速解决。日本外交官和日军高层多次向美国政府和阿利森本人致歉,涉事日军官兵也被提交军法会议。其他西方人士虽多次被日军殴打和武力威胁,并向日本使馆提出抗议,都是不了了之。只有当此类事件出现在西方舆论中的时候,才会使日方感到“伤透了脑筋”。

余论

德国外交官罗森在回到南京后谈及与日军当局关系时,借用了一句土耳其谚语:“在你没有走过桥以前,你得叫雄山羊伯伯。”阿利森也懂得尊重日军占领南京的现实,将之作为与日方交涉的前提。“阿利森事件”发生后,阿利森本人的第一反应不是为自己讨回公道,而是“拿不定主意是否报告这件事件,因为事关两国关系,他担心会产生严重后果。”在日方道歉和惩处涉事官兵的情况下,不论是美国政府还是阿利森都知道见好就收。此时,阿利森已然忘记了他之所以挨打,是为了调查日军强奸中国妇女的案件。

从日方自己的调查看,日军中队长天野乡三及其下属的士兵,已被证实犯下了强奸妇女的罪行,这在日军军法中是重罪。然而,他们之所以被提交军法会议,却主要是“涉及到上面”,即外交纠纷而不是刑事犯罪。在美日两国各方就“阿利森事件”交涉妥协之际,不论是两国政府,还是美日及欧洲舆论,都忘记了受到更大伤害的中国妇女。美国政府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考虑,使得其外交行动止于维护自身利益,而中国平民正在遭受的灾难被漠视,日军大屠杀暴行没有受到美国方面有力的制约。

注:

①John Moore Allison,常见译名还有爱利生、亚力逊、阿里逊、爱理逊等,本文使用新华社译名阿利森。

②参见董为民《南京大屠杀时期西方在宁外交人员的活动及其影响》,《福建论坛》2012年第2期。

③【日】宇都宫直贤:《黄河、扬子江、珠江——回忆在中国的工作》,王卫星编:《日军官兵与随军记者回忆》,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0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④《日本外务大臣给美国驻日大使的口头备忘录》(1937年12月24日),张生等编:《英美文书·安全区文书·自治委员会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2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⑤《美驻上海总领事(高斯)致国务卿》(1937年12月16日),杨夏鸣编,杨夏鸣、张志刚译:《美国外交文件》,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3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8页。

⑥《美驻华大使(约翰逊)致国务卿》(1937年12月25日),杨夏鸣编,杨夏鸣、张志刚译:《美国外交文件》,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3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页。

⑦《美驻上海总领事(高斯)致国务卿》(1937年12月26日),杨夏鸣编,杨夏鸣、张志刚译:《美国外交文件》,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3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⑧《美国国务卿致驻日大使(格鲁)》(1937年12月27日),杨夏鸣编,杨夏鸣、张志刚译:《美国外交文件》,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3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2页。

〔1〕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共72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010年版。

〔2〕孙宅巍主编:《南京大屠杀》,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3〕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生等:《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责任编辑:丁远〕

TheDiplomaticCompromisebetweenUSandJapanduringtheNanjingMassacre:Centeredon“theAllisonIncident”

DongWeimin

When the Japanese army invaded Nanjing, USS Panay was sunk by Japanese bombers which inflamed tens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During the Nanjing Massacre, Japan, in order to ease relations with the US., agreed that the US embassy staff could return to Nanjing at the earliest time. Allison, a diplomat of USA in Nanjing, was beaten by a Japanese guard of army when he wanted to investigate a crime in which the Japanese troops were accused of invading American estate, kidnapping and raping a Chinese woman. Being informed of this “Allison incident”, American government exerted political pressure on Japan. Under the direct order from Tokyo, the Japanese contingents in Nanjing apologized to Allison, and the involved officer and soldiers were hauled to military court, this event was subsided. However, in the “Allison incident”, the violation of the Chinese woman was forgotten by the public and both government, while the Japanese officer and soldiers were merely accused of assaulting American diplomat instead of raping Chinese woman. The US government gained lots of reports of the Japanese army’s atrocities, however, they acted just to safeguard its nationals’ interests in China.

*本文是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南京大屠杀前后西方国家对日外交问题研究”(12LSB004)的阶段性成果。

董为民,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南京 210013

K26

A

1001-8263(2014)10-0151-06

猜你喜欢
阿利南京大屠杀外交官
Panda pride 萌宠外交官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阿利的红斗篷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虚荣的代价
争做世博外交官
争做世博外交官
争做世博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