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工业的效率变化、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效应

2014-09-09 17:19王燕陈欢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技术进步

王燕 陈欢

摘要:文章将1998年~2011年我国各地区工业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三个方面,考察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方式的变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都促进了我国各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中,技术进步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带有明显的技术进步偏向;我国各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非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诱使的效率改进,东部地区的产出前沿边界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效率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

一、 引言

本文采用Cavas等(1982)、fare等(1994)、Kumar和Russell(2002)等发展的非参数数据包络方法,对我国省际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经济增长进行研究。首先,构造出各地区生产前沿面,并依据公式核算出各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其次,考察技术进步、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三个因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收敛模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优点是既能够避免传统增长核算在衡量技术进步时希克斯中性的假设前提,又能够将对资本深化和效率改进的分析结合起来。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

3.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由于从1998年开始我国工业的统计口径变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数据,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区间为1998年~2011年。从2008年开始我国不再公布工业增加值,因此本文用工业总产值表示产出,并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资本投入以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表示,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资产投入进行平减;劳动投入用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所有价格指数均以1998年为基期。由于西藏、海南数据缺失严重,本文排除这两个地区,实际选取29个地区进行研究。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三、 实证研究

1. 我国各地区工业生产前沿面的变动特征。技术效率指数用来衡量当生产技术给定的情况下,某一地区的技术利用水平,指数越高的地区越靠近前沿面。根据公式(1)~公式(6),在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表1给出了1998年和2011年我国各地区技术效率的测算结果。1998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地区有上海和江苏两个地区,2011年生产前沿面上的地区有上海、天津和福建3个地区。2011年江苏的工业技术效率略微下降,上海则在1998年和2011年都处在前沿面上,说明上海工业的技术效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当研究的视角从总量函数转变为集约函数,也就是说从产出、资本以及劳动的三维向量空间转向人均产出y=Y/L、人均资本k=K/L组成的二维空间(k,y)时,就可以构建出1998年和2011年的两个生产前沿面,如图1所示。

从图2可以得到以下判断:第一,2011年我国区域工业生产前沿面比1998年有较大幅度的上移,说明研究期间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不同人均资本水平上生产前沿面垂直上升的比例不同,且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说明各地区工业技术进步是非希克斯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生产前沿面是一条斜率递减的曲线,说明随着资本深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深化的边际报酬递减。

2. 我国工业人均产出增长指数的三项分解。利用公式(11)可以将研究期间各地区工业人均产出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我国各地区工业人均产出增长率均大于1,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年均增长超过14%的地区分别是:内蒙古、重庆、山东、天津、吉林、安徽、福建和湖南,增长速度最慢的地区为云南、黑龙江和新疆,增长速度低于10%。大部分地区的增长速度介于10%~14%之间。全国平均人均增长指数为1.125 7,其中东部地区增长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

从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来看,研究期间我国各地区工业的技术进步指数>资本深化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其中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资本深化指数仅有北京、青海和新疆三个地区小于1,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大于1。说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其次是资本拉动。而研究期间技术效率指数变化不大,仅有一半地区效率指数大于1。从三大区域角度进行分析,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为1.004 6>1,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小于1;技术进步指数,西部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慢。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原有技术水平较为落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实施,西部技术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所以技术进步指数较高;资本深化方面,中部地区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将我国区域工业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效应三个方面,全面考察了1998年~2011年不同增长方式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技术进步是我国区域工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且具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实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我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资本深化次之。说明导致我国各地区工业经济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而技术效率指数所起的(下转第44页)作用最小;第二,我国各地区经济差距根源在于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递增关系。由于技术进步非希克斯中性,使得人均资本较高的地区人均产出较高,从而导致代表技术水平的生产技术前沿较之人均资本相对较低的地区提升幅度较高,使得人均资本较低的地区很难通过提升前沿技术实现人均产出的增加。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技术从高收入地区向低技术扩散消除经济差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税收减免、创新资助、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实现要素投入、政府扶持相结合才能促使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赶超,从而实现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管理世界,2006,(10):57-62.

2.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 444.

3. F?覿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 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 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66-83.

4. 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 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253-290.

5. 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8,7(3):809-826.

6. Shephard R W.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向、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项目号:13&ZD157);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非均质后发大国中经济极化、区域互动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号:11YJC790307)。

作者简介:王燕,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3。

摘要:文章将1998年~2011年我国各地区工业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三个方面,考察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方式的变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都促进了我国各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中,技术进步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带有明显的技术进步偏向;我国各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非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诱使的效率改进,东部地区的产出前沿边界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效率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

一、 引言

本文采用Cavas等(1982)、fare等(1994)、Kumar和Russell(2002)等发展的非参数数据包络方法,对我国省际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经济增长进行研究。首先,构造出各地区生产前沿面,并依据公式核算出各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其次,考察技术进步、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三个因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收敛模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优点是既能够避免传统增长核算在衡量技术进步时希克斯中性的假设前提,又能够将对资本深化和效率改进的分析结合起来。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

3.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由于从1998年开始我国工业的统计口径变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数据,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区间为1998年~2011年。从2008年开始我国不再公布工业增加值,因此本文用工业总产值表示产出,并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资本投入以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表示,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资产投入进行平减;劳动投入用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所有价格指数均以1998年为基期。由于西藏、海南数据缺失严重,本文排除这两个地区,实际选取29个地区进行研究。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三、 实证研究

1. 我国各地区工业生产前沿面的变动特征。技术效率指数用来衡量当生产技术给定的情况下,某一地区的技术利用水平,指数越高的地区越靠近前沿面。根据公式(1)~公式(6),在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表1给出了1998年和2011年我国各地区技术效率的测算结果。1998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地区有上海和江苏两个地区,2011年生产前沿面上的地区有上海、天津和福建3个地区。2011年江苏的工业技术效率略微下降,上海则在1998年和2011年都处在前沿面上,说明上海工业的技术效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当研究的视角从总量函数转变为集约函数,也就是说从产出、资本以及劳动的三维向量空间转向人均产出y=Y/L、人均资本k=K/L组成的二维空间(k,y)时,就可以构建出1998年和2011年的两个生产前沿面,如图1所示。

从图2可以得到以下判断:第一,2011年我国区域工业生产前沿面比1998年有较大幅度的上移,说明研究期间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不同人均资本水平上生产前沿面垂直上升的比例不同,且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说明各地区工业技术进步是非希克斯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生产前沿面是一条斜率递减的曲线,说明随着资本深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深化的边际报酬递减。

2. 我国工业人均产出增长指数的三项分解。利用公式(11)可以将研究期间各地区工业人均产出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我国各地区工业人均产出增长率均大于1,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年均增长超过14%的地区分别是:内蒙古、重庆、山东、天津、吉林、安徽、福建和湖南,增长速度最慢的地区为云南、黑龙江和新疆,增长速度低于10%。大部分地区的增长速度介于10%~14%之间。全国平均人均增长指数为1.125 7,其中东部地区增长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

从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来看,研究期间我国各地区工业的技术进步指数>资本深化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其中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资本深化指数仅有北京、青海和新疆三个地区小于1,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大于1。说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其次是资本拉动。而研究期间技术效率指数变化不大,仅有一半地区效率指数大于1。从三大区域角度进行分析,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为1.004 6>1,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小于1;技术进步指数,西部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慢。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原有技术水平较为落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实施,西部技术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所以技术进步指数较高;资本深化方面,中部地区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将我国区域工业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效应三个方面,全面考察了1998年~2011年不同增长方式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技术进步是我国区域工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且具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实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我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资本深化次之。说明导致我国各地区工业经济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而技术效率指数所起的(下转第44页)作用最小;第二,我国各地区经济差距根源在于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递增关系。由于技术进步非希克斯中性,使得人均资本较高的地区人均产出较高,从而导致代表技术水平的生产技术前沿较之人均资本相对较低的地区提升幅度较高,使得人均资本较低的地区很难通过提升前沿技术实现人均产出的增加。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技术从高收入地区向低技术扩散消除经济差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税收减免、创新资助、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实现要素投入、政府扶持相结合才能促使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赶超,从而实现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管理世界,2006,(10):57-62.

2.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 444.

3. F?覿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 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 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66-83.

4. 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 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253-290.

5. 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8,7(3):809-826.

6. Shephard R W.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向、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项目号:13&ZD157);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非均质后发大国中经济极化、区域互动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号:11YJC790307)。

作者简介:王燕,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3。

摘要:文章将1998年~2011年我国各地区工业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三个方面,考察我国区域工业增长方式的变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都促进了我国各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中,技术进步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带有明显的技术进步偏向;我国各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非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诱使的效率改进,东部地区的产出前沿边界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效率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

一、 引言

本文采用Cavas等(1982)、fare等(1994)、Kumar和Russell(2002)等发展的非参数数据包络方法,对我国省际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经济增长进行研究。首先,构造出各地区生产前沿面,并依据公式核算出各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其次,考察技术进步、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三个因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收敛模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优点是既能够避免传统增长核算在衡量技术进步时希克斯中性的假设前提,又能够将对资本深化和效率改进的分析结合起来。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

3.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由于从1998年开始我国工业的统计口径变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数据,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区间为1998年~2011年。从2008年开始我国不再公布工业增加值,因此本文用工业总产值表示产出,并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资本投入以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表示,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资产投入进行平减;劳动投入用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所有价格指数均以1998年为基期。由于西藏、海南数据缺失严重,本文排除这两个地区,实际选取29个地区进行研究。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三、 实证研究

1. 我国各地区工业生产前沿面的变动特征。技术效率指数用来衡量当生产技术给定的情况下,某一地区的技术利用水平,指数越高的地区越靠近前沿面。根据公式(1)~公式(6),在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表1给出了1998年和2011年我国各地区技术效率的测算结果。1998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地区有上海和江苏两个地区,2011年生产前沿面上的地区有上海、天津和福建3个地区。2011年江苏的工业技术效率略微下降,上海则在1998年和2011年都处在前沿面上,说明上海工业的技术效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当研究的视角从总量函数转变为集约函数,也就是说从产出、资本以及劳动的三维向量空间转向人均产出y=Y/L、人均资本k=K/L组成的二维空间(k,y)时,就可以构建出1998年和2011年的两个生产前沿面,如图1所示。

从图2可以得到以下判断:第一,2011年我国区域工业生产前沿面比1998年有较大幅度的上移,说明研究期间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不同人均资本水平上生产前沿面垂直上升的比例不同,且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说明各地区工业技术进步是非希克斯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生产前沿面是一条斜率递减的曲线,说明随着资本深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深化的边际报酬递减。

2. 我国工业人均产出增长指数的三项分解。利用公式(11)可以将研究期间各地区工业人均产出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我国各地区工业人均产出增长率均大于1,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年均增长超过14%的地区分别是:内蒙古、重庆、山东、天津、吉林、安徽、福建和湖南,增长速度最慢的地区为云南、黑龙江和新疆,增长速度低于10%。大部分地区的增长速度介于10%~14%之间。全国平均人均增长指数为1.125 7,其中东部地区增长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

从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来看,研究期间我国各地区工业的技术进步指数>资本深化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其中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资本深化指数仅有北京、青海和新疆三个地区小于1,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大于1。说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其次是资本拉动。而研究期间技术效率指数变化不大,仅有一半地区效率指数大于1。从三大区域角度进行分析,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为1.004 6>1,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小于1;技术进步指数,西部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慢。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原有技术水平较为落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实施,西部技术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所以技术进步指数较高;资本深化方面,中部地区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将我国区域工业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效应三个方面,全面考察了1998年~2011年不同增长方式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技术进步是我国区域工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且具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实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我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资本深化次之。说明导致我国各地区工业经济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而技术效率指数所起的(下转第44页)作用最小;第二,我国各地区经济差距根源在于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递增关系。由于技术进步非希克斯中性,使得人均资本较高的地区人均产出较高,从而导致代表技术水平的生产技术前沿较之人均资本相对较低的地区提升幅度较高,使得人均资本较低的地区很难通过提升前沿技术实现人均产出的增加。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技术从高收入地区向低技术扩散消除经济差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税收减免、创新资助、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实现要素投入、政府扶持相结合才能促使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赶超,从而实现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管理世界,2006,(10):57-62.

2.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 444.

3. F?覿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 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 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66-83.

4. 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 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253-290.

5. 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8,7(3):809-826.

6. Shephard R W.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向、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项目号:13&ZD157);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非均质后发大国中经济极化、区域互动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号:11YJC790307)。

作者简介:王燕,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3。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未来教室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私营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测定
技术进步对就业变化的实证研究
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研究
金融创新与技术进步协同演进及金融中介效率
近十年来“李约瑟之谜”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