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

2014-09-07 12:26郑瑞强朱述斌王树柏杨国强
江西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江西因子科技

郑瑞强,朱述斌,王树柏,杨国强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30045,南昌)

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

郑瑞强,朱述斌*,王树柏,杨国强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30045,南昌)

基于江西省创新体系现状分析,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影响江西省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江西省创新体系发展建议。

江西;区域创新体系;评价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质是通过区域内外各创新主体的互动与深度合作,促进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在区域内集群,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江西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为了推进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江西省委省政府实施了江西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战略,以期有效整合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实现江西创新驱动的跨跃式发展。

1 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

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战略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对外开放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科技事业成绩斐然,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1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2011年,全省共申请专利9 674件、授权5 550件,同比分别增长53.39%、27.56%,较2000年增长521.32%、417.72%,高于2011年全国共申请同比增长33.63%、17.88%的水平。其中,2011年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同比增长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较2000年申请专利增长而言,却均低于全国较2000年增长856.95%、811.78%的水平,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申请和授权量的11年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水平。说明从专利申请授权方面看,近2年江西整体科技实力发展迅速,然而从长期来看,发展速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项

注:数据源于《2012江西统计年鉴》和《2012中国统计年鉴》。

2011年江西技术市场交易额为47 635 589万元,同比增长21.94%,高于国家平均增长水平。较2004年增长256.99%,高于全国水平,说明从技术交易方面看,江西科技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技术市场成交额比较/万元

1.2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增强

1)高新技术发展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根据江西省产业结构特点,大力实施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2)科技园区建设进程加快。以国家级南昌高新区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科技园、南昌农业科技园、南昌民营科技园“一区六园”为重点全省科技园区建设格局形成。

3)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大科技理念进一步强化,实施大开放战略成效显著。2012年,全省科技系统进一步强化大科技理念、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同时,加强部门协作促进上下联动,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面向省外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科技资源。

1.3知识创新能力投入加大

知识创新能力的投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开发机构数量、科技活动人员、科技经费支出、FDI等。为使研究对象口径保持一致,仅对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机构进行考察。2011年全省拥有研究机构数725个,同比增长3.87%,拥有R&D人员数为22 451人,同比增长22.85%,R&D经费支出382 431.7万元,同比减少0.05%。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研发机构的经费支出数目猛增,反映江西省对知识创新能力投入的重视。

表3 江西研究机构情况

1.4区域创新政策目标切合实际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和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加快江西省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推动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促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结合实际,制定了创新体系建设详细目标。

江西“十二五”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目标是1.5%,低于全国2.2%的水平,选取4个省对比发现,其他省份几乎都持平或高于国家目标水平。而江西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值。目前,江西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并不高,盲目的制定高目标可能并不能实现,因此,江西区域创新政策目标相对其他省份比较切合实际。

表4 全国及部分省份创新体系建设目标与江西省对比

注:数据由各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统计年鉴整理。

1.5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存在的障碍

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学校等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知识传播缺乏;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弱、知识应用能力欠缺;中介科技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单一等障碍性因素。

2 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2.1江西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评价方法确定

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是指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成果的比值,即区域创新体系效率是指区域创新体系的投入与产出的转化效率。区域创新体系投入产出效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算术比例法、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和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评价方法首先把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进行目标层分解,把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分为若干个分支体系,然后给分解的每个分支体系中选用相应的评价指标,从而建立了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专家评价法等方法来计算出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这种方法选用比较全面的指标来对区域创新体系创新绩效进行综合衡量,相对来说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因此,拟选择因子分析法作为江西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方法,对江西区域创新状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拟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2江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隶属于区域经济规划的一种,所以其指标设置应遵循区域经济规划指标体系设立的科学性、协调性、动态性基本原则。

2.2.2 评价指标的选择 本着区域创新体系系统性、经济性、创新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从5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1)要素评估,就是看创新体系内各个创新要素的完整;2)投入评估,即区域内对于研发的人力物力投入,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产出;3)能力评估,主要从知识创造、技术转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个方面进行分析;4)环境评估,主要是对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社会环境进行调查分析;5)效率评估,即该创新体系创新能力的发挥状况,反映为对区域内经济社会状况的影响。

2.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主体因素。区域创新体系主体因素主要选取了拥有研发中心的企业数量、大专院校数量、科研机构数量、中介机构数量作为指标。

2)投入因素。投入因素评价主要是对一个地区知识、技术创新的投入状况进行衡量。资金和人才是制约区域内知识创造、技术发展的两项重要因素,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是遏制众多地区创新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关键原因。对于投入评价,设立了 R&D 人员总数、每万人中研究开发人员总数、R&D 经费内部支出占 GDP 比重、政府科技筹集额占 GDP 比重,企业 R&D 经费占工业企业销售总额比重5个指标。

3)能力因素。区域创新能力要素的评价是建设高效的区域创新模式和有的放矢制定区域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通过对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要素的评价,可以衡量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性,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实时反馈,利于决策者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控,同时为下一步创新系统的建设指明方向。

4)经济环境因素。选择人均 GDP、固定资产贡献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指标要素,从而反映经济增长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影响。

5)效益因素。效益因素的评价主要从经济增长、就业水平、产业国际竞争力3个方面来衡量。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区域内GDP水平来衡量,包括GDP总值、区域内GDP增长率,区域内人均GDP和区域内人均GDP年增长率等指标。主导产业产值占当地总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当地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这3个比率显示了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就业水平着重看城镇就业人员比例和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员占现有的城镇就业人员总数比率。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看商品出口额占区域内GDP比重,商品出口额占全国(或全省)商品出口总额比重。

2.3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评价分析

2.3.1 指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时效性,选取2006-2011年江西省相关数据为分析对象,对江西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以分析江西在这3年中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情况,为江西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进一步确定战略、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指标数据大部分来源于近5年的《江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采集于江西统计信息网和中国统计信息网;部分数据通过江西科技厅和知识产权局相关网站,中国科技统计数据网站搜集整理得到;也有一部分数据无法直接得到,在获得原始数据基础上经过推导估计计算而得。

2.3.2 评价模型的构建 通过分析,确立江西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2.3.3 评价过程及分析 在江西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总表的基础上,收集相关数据如表6 所示。

表5 江西省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总表

表6 江西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数据

注:*数据为估计值,X15、X17、X28数据无法获取,在模型分析中剔除。数据源于《2007-2012江西统计年鉴》、《2007-2012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原始的数据涉及到不同的计量单位,为了能够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对上述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此处采用Z-标准化(即标准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处理,经过该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均值=0,标准差=1),其转化函数为:

其中,μ为样本均值,σ为样本标准差。

数据标准化处理以后,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表7 因子分析总方差分解状况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4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7.093%。由于因子成分初始矩阵对一些样本指标的内在联系解释不是十分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故进行旋转。旋转后的结果如表8 所示。

表8 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

表8(续)

由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以看出,第1个因子能够解释大多数指标,第2个因子解释X1、X2、X33个指标,第3个因子解释X4、X8、X13、X334个指标,第4个因子解释X5、X26、X29、X314个指标。由此可以计算出各个因子每年的得分,具体公式如下:

Fi=∑WijZij,(i=1,2,3,4;j=1,2,…33)

其中:Zij表示指标体系中第j个指标的数值;Wij表示旋转后各指标对于Fi的因子载荷。综合评价指标可有各个因子评分与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加权获得。如表9、图1 所示。

表9 各因子评分和总评分

2006-2011年的6年间,第1个因子F1稳步上升,第2个因子在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达到谷底,之后同样稳步上升,第3个因子和第4个因子均表现为一定的波动。

图1 总体评价因子得分线性图

然而尽管如此,2006-2011年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仍然存在长足的进步,综合评分从2006年的-0.763达到2011年的1.004,说明江西区域内的创新投入不断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创新效益显著提高。然而,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政府科技筹集额占GDP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工业企业销售额比重、技术买卖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等指标因素出现了停滞不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江西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

3 完善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统筹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鼓励各创新主体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统筹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科学研究,超前部署重要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研究。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

3.2建立研发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发展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股权激励机制。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紧密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以开发应用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为目标的创新联盟。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技术等资源根据各方的有效需求进行整合,将合作创新活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要明确科技成果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企业内部分配要合理体现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

3.3创新政府科技资源配置,引导企业构造产业创新链

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研究兴趣一定程度上转向为企业、产业需求服务上来,从而扭转以论文、专利和课题验收为形式的政府目标影响。具体地,从科技规划开始充分反映产业发展的需求,并更多地由企业参加科技计划指南的制定;在项目组织阶段,面向产业化项目,应突出行业龙头企业的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导,组织大学和院所进行联合开发,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实现产学研各方能力上的对接,应在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组织上,采取产学研联合组织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形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3.4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现成果快速转化

服务机构应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如建设信息服务网站,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成果交易信息和人才信息等;其次,服务机构要与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广泛联系,为深入合作创造条件;另外,服务机构要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咨询、法律咨询、信息交流和融资担保等服务,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针对创新意识强烈的企业,要深入企业,提供面对面更为个性化的跟踪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需求。在中小微企业设立固定的技术服务人员,建立技术经济人队伍,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制约技术发展瓶颈等问题,为企业的发展答疑解惑。

3.5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科技开放合作

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全社会研发经费逐步增长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形式,完善和落实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需求引导政策,支持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工程化研究应用。完善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支持地方规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自主创新。

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国际合作,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在吸收、借鉴多方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提出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参股并购、联合研发、专利交叉许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1] 万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J].前线,2012(10):4-6.

[2]程亮.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16-30.

[3]柳士双.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新进展与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2(4):80-87.

[4]齐绍平,张婧.区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求索,2013(2):230-232.

[5]周伟,叶常林.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中部六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2):85-87.

[6]孔祥浩,许赞,苏州.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15-18.

ResearchonRegionalInnovationSystemDevelopmentStatusandEvaluationinJiangxi

ZHENG Ruiqiang,ZHU Shubin*,WANG Shubai,YANG Guoqia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conomy and Commerce College,330045,Nanchang,PRC)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innovation system,establish a perfe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novation ability,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Jiangxi province.

Jiangxi;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evaluation

2014-03-25;

2014-04-27

郑瑞强(1983-),男,山东鄄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区域发展。

*通讯作者:朱述斌(1965-),男,江西上饶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

1001-3679(2014)03-0394-09

F061.5

A

猜你喜欢
江西因子科技
江西银行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爱江西奶奶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