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电视3小时会“折寿”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近日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天看电视3小时,早逝的风险会增加一倍。
最新研究表明,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是威胁生命健康的潜在因素。研究人员认为,长时间呆坐不动会诱发糖尿病和心脏病,还会带来早逝的危险。
领导这项研究的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公共卫生系主任马蒂内兹教授表示,人们生活中各种久坐不动的行为都呈增加趋势,看电视是其中一种主要的行为。“我们的发现与此前多项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看电视时间与死亡风险有关联。”
研究人员对超过1.3万名平均年龄在37岁、身体健康的西班牙大学毕业生进行调研,研究他们长时间看电视、长时间用电脑、长时间开车这三种久坐不动行为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
在8年的跟踪调查中,共有97人死亡,其中19人死于心血管疾病,46人死于癌症,还有32人死于其他原因。
研究发现,与每天最多只看1小时电视的人相比,每天至少看3小时的人早逝风险增加一倍。而用电脑和开车的时间与早死风险之间则未见明显关联。研究人员表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关联背后涉及到的生物学机制。
久坐看电视不仅加重早逝风险,还会加大腰围尺寸,增高胆固醇、血糖和甘油三酯。90%的成年人在闲暇时间里久坐不动,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活动量。
马蒂内兹教授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以看电视为主的久坐行为更加普遍,为衰老中的健康问题雪上加霜。他建议,成年人应多运动,少久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2个小时。
美韩研究人员联合发现
咖啡能防视网膜退化
美国与韩国的研究人员联合发现,喝咖啡对眼睛有益处,有助于预防视网膜退化。
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韩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喂食氧化氮的方法,使实验老鼠遭受氧化应激和游离基的伤害,这种伤害会导致视网膜退化等眼部病变。然而,研究人员发现,与普通鼠相比,在提前吸取了“绿原酸”的实验鼠组中,并没有出现视网膜退化。而绿原酸,正是咖啡中的一种抗氧化剂,未提炼的咖啡含7%~9%的该物质。
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解释说,视网膜中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光感细胞与神经细胞,负责接收与处理眼睛所看到的视像。而它又是新陈代谢频繁的组织,非常需要氧气,很容易受到供血、老化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视力消失。此次新研究发现,咖啡中的某些成分能延缓视网膜退化,未来有助于帮人们找到保护视力的新方法。
老年性痴呆致病机理有望破解
清华大学近日宣布,该校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老年性痴呆致病蛋白酶的精细三维结构,这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有望解释老年性痴呆致病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关注,《自然》、《科学》和《细胞》三大权威学术刊物罕见地同时发出发稿邀请,该研究成果已于6月2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但施一公也坦言,目前距离研究出新的药物还很远,研究人员通过现在的结构图,还无法看到蛋白质二维结构上更细节的东西,比如氨基酸的侧链,因此无法确定引起老年性痴呆的基因突变的位置。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努力提高分辨率,争取能在10厘米外看一个馒头,并且还要咬它一口。”施一公说。据了解,研究人员计划用结晶的方法,捕捉3埃甚至2.5埃的γ分泌酶晶体结构,精细解释引起老年性痴呆的氨基酸突变的位置和机理。这将帮助科学家研究出更有针对性的小分子药物,从而有效治疗老年性痴呆。
中年戒烟将降低烟草相关疾病死亡风险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何耀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探讨戒烟能否给中老年吸烟者带来健康收益。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可明显增加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死亡风险,即使50岁以后开始戒烟,也可以降低吸烟者38%的烟草相关疾病死亡风险。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
研究者以西安某企业40岁以上职工1976年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1994年再次为上述人群进行了体检,对其中符合要求和数据完整的1494人(男961人,女533人)一直随访至2011年。结果显示,该人群戒烟率为38.7%,戒烟者平均开始戒烟年龄为52.3岁;与从不吸烟者相比,持续吸烟者的心脑血管病的死亡风险升高72%,肿瘤的死亡风险升高9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风险升高113%;吸烟量愈大、年限愈长,其死亡风险升高的幅度愈大。而在戒烟2~7年组和戒烟8年及以上组,各项死亡风险均有明显下降,其中肺癌下降幅度分别为31%和55%,冠心病为22%和49%,缺血性脑卒中为24%和1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11%和39%。
何耀表示,这项研究提示,应在中老年人群中强调中年戒烟对健康的保护作用,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环境支持。在我国,成人吸烟率近30年来一直居高不下。诸如“中老年人戒烟弊大于利”、“老年人戒烟可致早死”的谬误盛传,甚至在部分医务人员中亦有流传,严重影响许多中老年吸烟者戒烟的积极性。该研究结果对向公众宣传吸烟的健康危害及戒烟的益处和澄清公众的认识误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皮肤上皮干细胞可用于角膜修复
一直以来,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受限于供体来源不足及异体移植排斥反应,而不能让更多患者收益。
《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一篇中美联合研究干细胞治疗角膜疾病的突破性成果,首次将皮肤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并成功修复角膜功能,为治疗角膜疾病指出了一条新策略。
这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团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上开展合作研究和联合攻关所取得的成果。
据该研究成果主要负责人介绍,这项研究对于治疗临床上角膜缘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的重大疾病及修复近视眼术后上皮损伤,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科学家发明新纳米材料 有望开辟癌症治疗新途径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曾杰课题小组把金和铜结合,发明了一种光热转换效率高、催化性能好的五角星形新型纳米材料——金铜合金纳米材料。这种被称为“纳米之星”的新型材料可有效治疗小鼠乳腺癌,从而有望开辟癌症治疗的新途径。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
据介绍,这种金铜合金纳米晶体在近红外区有很强的光吸收和光热转化能力。利用这一特性,他们往患有乳腺癌的小鼠体内注射30微克金铜合金纳米材料,并在肿瘤处用近红外激光照射10分钟,纳米晶体可吸收近红外光并转化成热,产生局部高温,从而杀死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每天照射10分钟、连续照射4天之后,小鼠体内的肿瘤消失了。
曾杰说,包括人类在内的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正常体温都在37~42℃之间,如果持续一段时间高温,癌细胞就会被“烧死”。从理论上讲,用这种办法治疗人类肿瘤是可行的。而且这种疗法无需手术、不损伤组织、副作用小,是更为理想的疗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