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
【摘 要】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语感越来越被每一位教师所青睐。语感教学也成为一个越来越时尚的话题了。因此,语文教学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认识即有好的语感就有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好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水平、写作能力、理解接受能力。所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语感;语感教学;重要因素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提到语感这一词眼,并且教师反复要求学生一定要培养好语感,因为语感可以帮助我们学好语文,包括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水平、写作能力、理解接受能力。有了好的语感学生在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了。既然教师如此看重语感,那么语感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这就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了。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才能充分有效的在教学中调动语感这一重要因素。因此,对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就非常关键了。
一、对语感的阐述与理解
毛光伟曾经提出“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这一观点,受到多数教师的推崇,并掀起了语感教学的热潮。既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做为一名教师就应当正确面对语文教学中这一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材料从中收集得到语感教学有着多种表述,例如:夏丐尊先生比较早就提出了“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语感是人们通过实践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能力。杨成章认为“语感是对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包括语言感、语法感、语义感。”由这些学者的观点表述中可见,现在文章大多数学者对于语感有着大概且一致的认识,正如王尚文所说:“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对语感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语感是阅读者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及理论为基础,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感放置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才能最大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语感,以及语感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李海林曾经指出“新一代语文家以语感和语感教学为核心,建立一整套语文教学新体系,他们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本性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即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中学中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会根据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即通过阅读全文、进行逐段分析、划分层次、讲解中心思想、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等,这些内容确实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分析,并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被较多教师所看重,因此,较多教师会把其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有的教师出于教学任务的繁重这一原因,为了赶进度,对这些知识并没有加以深入分析就直接把结果交到学生手中,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成为接受并储存知识的“硬盘”,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渐渐地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这其中思想情感的教育较为重要。而思想情感的教育并不能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接下来我就以自己多次的上课经历为例,第一个例子以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为例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读细读全文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带入阅读语言文字中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章的阅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出现。比如,一个内向的学生在读到此篇文章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话时,他可能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感受:我应该要向这些欢快的鸟儿学习,敞开心扉融入到班集体中去,主动与同学们交往,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外向且在课堂爱表现捣乱的学生读到这句话时,他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他可能抓住“卖弄”这个词去思考,我不应该在课堂上过于放纵自己,这样会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我应该能动能静,在适当的时间地点表现自己,这样就会受到更多人的喜欢。第二个例子《 乡愁》,在上这首诗时,学生通过阅读全诗: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对于没有像诗人那样经历的同学们来说,要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就相对有些难了。教师不要直接向学生给出本诗的主题,可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语感去欣赏这首诗歌。这时就有可能得到学生多种不同的理解:①有的学生读到“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这句诗时,他们会这么理解——故乡是笛,笛子可以奏出优美的音乐,加之“清远”这一词的修饰,可以认为笛子奏出的优美音乐会源远流长。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这一理解联想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上呢?我们是不是也要在自己的学习上唱响收获的赞歌,以赏乐的快乐心情不断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在生活方面,我们也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每一天,让自己的生活每时每刻都有一个跳动的快乐的音符,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永远处于欢快之中。②有的学生读了这句话时,他们可能有其他理解——他们会联想到自己的故乡不断发生的新变化。③有的学生读到“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句话时,经过自己的联想,他们可能有这样的理解——“青春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时,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联系自己的青春体验,认为我们应该永远保持一颗“青春不老的心”去面对一切,让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充满活力,才能迎接不断出现的挑战。endprint
其实这样的阅读经历和感受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很多,而且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到的,并不是教师教的,这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自己感知的瞬间的情况下的联想、想象、理解、情感交流等主观活动的心理现象,让学生自己得到情感和思想上不同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是被较多教师所忽略的语感教学。通过这些例子,让我真正认识到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神奇效应。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语感去阅读学习每一篇文章,这样他们都会从所学中得到宝贵的感受。正如叶平衡所说:“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因此就能把语文教学真正与语感这一因素结合起来。这样的一个有机结合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从旁指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感教学应予以高度重视。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都能收获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把语感放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解读与教学,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思考,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使教学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这一目标。
三、语感重要性的进一步阐述
有人会问:在强调语感的重要性时,提倡语感教学,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再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了?对于这样的疑问,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培养更高更好更全面的语感服务的。毛泽东曾经说过:“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没错,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不能忽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这些知识有助于充分发挥语感在学习中的作用。例如,上面提到的“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这句诗的例子,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抓住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并通过修辞手法的联想结合自己的理解,从而得出自己全新的理解。语感的作用在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会反过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例如学生读到“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话时,由语感就可感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个修辞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语感放在教学的首位,时时刻刻不忘对学生进行语感方面的培养,应认识到语文教学既要基于语感,又要终于语感,这样方能更好地教好语文,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学好语文,达到师生共同进步、提高语感的效果。所以说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跟影响,做为一名教师应正确认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语文教学中,稳抓语感促教学。
参考文献:
[1]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