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2014-09-05 15:08易雯雯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关系学生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课程之一,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切实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时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依据,以期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关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75-02

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新方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新方案的贯彻实施,重要的是实现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师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分析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进门”阶段,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修行在个人”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要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

1.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与学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教,学生学实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教”,也表现在指导学生“学”。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指引作用。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积极思维,让其主动地学,有针对性地学,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二,参与作用。教师不是采取“灌输式”和“包办式”教学方法,而是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安排教学过程,善于创境设问,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第三,促进作用。教师由演员变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演员,如此,教师必须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落实以及学习进程的推进,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和课堂高效。第四,激励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而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学生对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因材施教,激励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以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学生的学,绝非如机器被动地被他人去操纵。学生的学,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教师只有按其规律进行教的时候,学习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被学生所吸收和消化。否则,要么受到排斥和拒绝;要么是食而不化。由此观之,教师的教,是受学生的学所制约的,要服从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以学生的学决定应该如何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把教学教到学生心坎上。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环境,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

大量教学实践的经验证明,“怎样讲”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方法的运用关乎到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否提高。《基础》课的目的是影响观念、塑造新人。针对基础课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1.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运用案例来个别说明、展示一般,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共同讨论和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理论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达到“以学为主,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为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2.研讨教学法。青年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主体意识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要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理念和行为习惯,必须注重实践锻炼,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要达到此目的,探究式教学法是最好的选择。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此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实践教学的环节

《基础》课与其他政治理论课相比,突出特点在于其较强的实践性,要完成由学习知识到转变观念,再到知性统一,最终完成塑造新人的目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身体力行,最终达到《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如通过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名牌企业、人文风俗、地理物产等增加同学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以此充实爱国主义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服务社区敬老院”、“做义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懂得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践行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凡此种种途径方法,目的都是为增强课程实效性服务。

四、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答卷考核方式极其不符合《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知”与“行”的统一,不能考核学生行为养成,人格塑造的过程。如何体现《基础》课的特点,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学习《基础》课的成绩,是该门课程面临着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其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基础》课是一门注重过程的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更应注重对学习的点点滴滴过程的考核,建议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学习档案或给学生一本成长记录,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做一件好事,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做一项专访,做一次社会调查,读一本好书,等等,将内容记录其中,课程结束时通过学生的学习档案或成长记录对学生进行口头答辩并做出客观评价。这样的考核方式比起单纯注重知识的考察要进步得多,当然教师投入的精力也会大得多。

总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诱导、启发、点拨与学生的省察、反思、体验相结合的过程,重在过程。只有围绕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才能把教学引向深入,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最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詹红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09).

作者简介:易雯雯(1979-),女,河南光山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关系学生
学生写话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