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学报高被引文献分析与启示

2014-09-04 05:11唐秋凤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高校学报文献分析影响力

【摘 要】结合文献调查法,对广西高校学报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被引文献在作者结构上呈均衡分布;外地作者比例高于本地作者比例,这与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报外地作者的比例较高相适应;校内作者的潜力值得挖掘;活跃学科文献更易被引用。

【关键词】高校学报 影响力 被引频次 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59-03

目前学界对高校学报的种种批评之声,可以归结为“全、散、小、弱”。但是细究起来,真正的责难对象是“小”和“弱”。这里所谓的“强”,指的主要是影响力,对于学术刊物来说,就是所谓的学术影响力。一本学术刊物无论目的和宗旨是什么,都不会影响办刊人对影响力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广西本地本科院校学报高被引文献的数据统计分析,客观地展现广西高校学报高影响力文献的状况,为寻求扩大影响力途径的同仁提供参考。

一、关于高校学报的两种论调

关于直接或间接提到学报使命的文章众多,笔者在此不赘述。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陶舒亚的《高校学报使命辨析》应该最具代表性,通过高校学报使命的渊源和高校学报使命的本质两个方面的论证,作者认为,“高校学报与其他科技学术刊物同属于学术期刊,学术性自然是它们的一般属性,但高校学报有其特殊属性”,“高校学报的使命是明确的,即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是培养年轻学者的学术平台”。此外,作者还引用了陈浩元先生关于学报“记载学校学术发展的平台”的作用和使命,“它忠实、客观地记录了大学的学术发展的轨迹,向后人展现了这个高校的面貌。这一历史的记载是弥足珍贵的。”

与强调高校学报“使命说”的同时,对高校学报的各种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姚申、张耀铭、朱剑等期刊界人士纷纷撰文,认为高校学报质量低劣、数量太多、闭门办刊、影响力弱、文章平庸之作泛滥,同质化严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总之,“千刊一面”“全、散、小、弱”。尤其是李伯重教授在2007年北京“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国内大多数大学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

笔者不认同高校学报“生产垃圾”的偏激说法。很多高校学报影响力不及社科院系列刊物,与许多高校建立时间不长、学报办刊历史较短以及科研评价机制的缺陷是有关的。原新闻出版总署历次处罚的违法违规学术刊物,都没有高校学报,恰恰是社会其他组织办的刊物。况且,影响力低的文章就等同于垃圾吗?科研人员本身的职称就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几个等级,其发表的文章的学术水平自然也有层次之别,难道那些研究水平低些的文章就都是垃圾?据此推理,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就是精英,中低级职称的科研人员以及辅助人员也可叫做“垃圾人员”?每一个作者要实现学术水平的提升,实现从初级到高级的转变,要经过漫长的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步式的跨越。没有许多中低层次刊物为其提供磨炼练的园地,又怎有后来的高水平作者的产生。

当然,高校学报应该尽力提高学术质量,探索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途径,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使命。

二、广西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总览

虽然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和方法是多元的,虽然影响因子不等于影响力,但是无论在哪一个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所占的权重都是最大的。影响因子虽然也可能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其存在某些局限,但至今为止没有其他指标能够替代影响因子的作用。因此,影响因子已经成为国际国内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评价指标。

本文影响因子的数据来源于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2)》(简称《年报》),并选取其中的复合影响因子作为考察指标。

分析对象以教育主管单位所属的广西21家本科院校的学报为主(自科版和社科版分开的算2家),但是由于《旅游论坛》和《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在广西学报界一直以来较好的表现,也将其纳入分析,以便获取更多有益的信息。这样,分析对象一共为23家广西高校学报。

2012年,广西23家高校学报复合影响因子的平均数为0.335,其中17家社科类学报(包括以社科为主的综合性学报)的影响因子平均数为0.318。2012年,广西非学报类,即由各级社科院、研究机构、机关单位科研所所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0.35(笔者根据数据计算)。

通过对比发现,广西社科类学报影响因子平均数略低于自然科学类学报,也略低于其他非学报类社科期刊。但是平均差距并不是很大。笔者认为,这种差距远没有到应该被称为“垃圾生产”的程度。

三、广西高校学报高被引文献统计分析

(一)高被引文献的总体状况。在本文中,被引频次达到10次及以上即认为为高被引文献。由于发表的文献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被读者和研究者认可,因此本文选取2010年发表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统计时间截至2013年6月13日。经过统计,在23家被统计的学报中,有15家学报的42篇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以下同)(由于篇幅原因,表格在此省略)。在被引10次以上的42篇文献中,14篇为自然科学,占33.3%;社科类28篇,占66.7%,这与社科类学报的种类多于自然科学学报有关。所发表的刊物属于北大版核心期刊的文献21篇,非核心期刊文献21篇,核心与非核心期刊各占50%。

(二)高被引文献作者地区分布状况分析。在42篇高被引文献中,区外作者文献26.5篇(由区内区外作者合作完成的各算0.5),占比63%;区内作者文献15.5篇,占37%,其中校内作者10.5篇,详见表1。需要指出的是,校内作者是指作者单位为该学报主办单位的作者,包括该学校的二级单位。如单位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作者也是《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的校内作者。

从数字上看,区外作者文献占到高被引文献的绝对多数,这是否意味着区外作者的文献在影响力上具有绝对优势?笔者认为这个数据应该与另一个数据进行对比后才有说服力,那就是区外区内作者在分析刊物中全部发表的文章比例。如果一本刊物全年发表的文章区外作者文献占多数,那么其在高被引文献中占多数也就不足为奇。

由于篇幅限制,笔者选取5家学报分析年度作为例子调查区内外作者的比例,大概了解广西高校学报的作者结构。见表2。

从表2来看,地域性较强的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可能由于稿源方面原因,发表区内作者的文献较多。其他高校学报发表的文章区外作者的比例都超过了50%,《旅游论坛》甚至达到了85%,校内作者的比例则全部低于50%,这说明广西高校学报在办刊上是开放的,在稿件处理上基本上做到了内外一视同仁,没有对本地作者进行特别关照,更不像有的学者宣称的那样“已经沦为本校教师职称评定的自留地”。

由于高影响力文献主要集中在部分开放度相对较高的学报,而这些学报所发表的文章区外作者占大部分,因此,在这些刊物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广西区内作者文献的影响力并不比区外逊色。尤其是《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篇高被引文献均为区内作者,其中2篇为校内作者。所以,并不是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三)学科分布情况。在学科分布方面,在社会科学高被引文献中,旅游经济和产业9篇、经济学和管理学11篇、教育学11篇、心理学2篇、法学1篇。个别文章属于跨学科,所以有重复统计。比如《“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即跨教育学和心理学,各计1篇,加总后文献数会高于实际总数。社会科学学科分布见表3。

表3中所列的学科均为近几年比较活跃的学科。由于庞大的作者队伍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教育学类的研究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相关文献的数量位于社会科学前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篇名”栏输入“教育”二字,2010年可搜索到62980条结果,输入“教学”,得到88608 条结果,二者相加共达到151588条结果。自从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央政府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令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的研究也得到蓬勃发展,经济学科成为社会热门学科。随着刺激消费各种政策的出台,也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休闲经济和旅游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研究逐渐升温,成为近年来新的讨论热点。当然这里旅游经济文献的高影响力是与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旅游论坛》的杰出表现分不开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最近几年,多学科或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兴起,心理学渗透到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国外,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四)高被引文献作者身份分析。由于不是所有的刊物都完整注明作者的身份诸如单位、职称、学历、学位等全部信息,笔者选取部分代表学报进行分析。

从上述统计的20篇高被引文献来看,作者的职称结构呈比较均衡的分布状态,均衡分布于高级、中级、在校研究生各个作者群,并没有过于偏向哪一个层次的作者。其中两本办刊历史较长的本科核心学报比较集中于高级职称作者,可能与其稿件来源多,从而导致选择偏向有一定关系。其他学报高被引文献更多集中于研究生和讲师这个层次的作者,可能与他们收到的稿件多来源于这些作者群有关系。值得一提的是,高被引文献为在校研究生的,合作作者基本上是其导师。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发现,作者的职称高低并不一定影响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在校研究生和讲师级作者也一样能提供高影响力的作品。身份歧视并不可取。

四、启示

通过对广西23家高校学报发表于2010年的高被引文献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活跃性学科文献具有更高的被引概率。分析发现,广西高校学报2010年发表的高被引文献多集中在教育、经济、管理、旅游等领域学科,这些学科都是近年来社会关注度相对高的学科,即活跃性学科。而且在这些学科中,热点和焦点问题更易被关注,如教育学科当中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在校学生心理问题等。大部分高校学报是双月刊或者季刊,出版周期较长,然而由于某些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笔者建议对于时效性较长的文章应该开辟绿色通道,特稿特办,缩短审稿的时间和程序。对于通过审稿的该类文章,不应该按部就班地排队,应该予以优先安排发表。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其“热度”,从而获得作者更多的关注度。

(二)开放办刊,吸引更广泛的稿源,不搞地区歧视。数据显示,高被引文献中外地作者占比大于本地作者,是因为所分析的刊物中外地作者的比例大于本地作者,而并非外地作者文献就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在广西本地作者的高被引文献当中,校内作者文献平均占到约三分之二,这说明校内作者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对于稿源范围相对有限的学报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充分利用好校内作者资源,挖掘校内作者的优质稿件,培育稳定的优质作者群,也可以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当然,总体来说,稿源广泛的学报有更高的影响力。广开稿源始终应当是学术刊物长期的追求。

(三)对各层次作者一视同仁。有不少刊物对作者身份存在一定有色眼光,尤其是对于在读研究生的文章,有的刊物根本不进入审稿程序。现在许多不实挂名的学术不端现象存在,应该说与这些刊物的作者歧视不无关系。通过上述对高被引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读研究生的稿件一样可以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并不比其他层次的作者逊色多少。尤其对于高校学报来说,一个有潜力的研究生作者可能成为一本学报忠实的读者和终身的作者。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作者,不仅体现了学报的使命,更有益于培育未来的忠实作者和读者。

(四)正确看待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从统计的数据来看,42篇高被引文献中的21篇刊登在4本核心期刊学报上,其余21篇刊登在12本非核心学报上,还有7本学报数据为0。这些数字直观地反映了当前核心期刊确实拥有较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然这当中可能有部分“马太效应”作用,即由于其为核心期刊而吸引了更多的读者来阅读并引用。非核心期刊也并非就无所作为,其中50%的高被引文献分布在非核心学报中,因此单纯地以刊评文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近年来关于核心期刊“异化”的说法流行,如何在“奔核”与自身学术宗旨的坚持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值得办刊人思索的一个新问题。

【参考文献】

[1]陶舒亚.高校学报使命辨析[J].编辑学报,2012(3)

[2]姚申.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发展:挑战与机遇[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

[3]张耀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4]朱剑.徘徊于十字路口: 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5]朱剑.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答尹玉吉先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6]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2

【作者简介】唐秋凤(1967- ),女,广西全州人,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高校学报文献分析影响力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发挥高校学报职能,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慕课在中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献分析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我国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分析
1例肺结核合并原位癌的病例报告
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SWOT分析
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发展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