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存在的问题,从网络教学思路的构建、网络教学系统的创建及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 网络教学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05-03
一、网络环境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广泛性、共享性和交互性,能与传统教学中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严谨性、教学模式的直面性有机统一,更有利于扩大教学内容的覆盖面,拓宽教学模式的创新平台,满足了教师的教学需求,极大地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二是互联网为教师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海量信息。同时,也成为高职生网上自主学习思政课教学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主动与教师交流互动的重要手段。三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数字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为学生搭建了选择信息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多元化和虚拟化并存的网络信息,容易使良莠不齐的信息和价值观充斥着高职生的头脑,导致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其次,交互性和共享性并存的网络信息对课堂宣讲、讨论、座谈、个别谈心等面对面灌输、说服、启发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最后,平等性的网络主体使教师和学生均处于“教育者”(发布信息)和“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平等性主体地位,对思政课教师原有的居高临下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育观出现偏差。教师的教育观势必影响其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只重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认为高职生理论基础差,认识能力低,因此,在教学中只重视灌输理论知识,不注重引导和调动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睡觉等,正是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对思政课教师“满堂灌”不满的宣泄表现。
(二)教师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有区别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因此,培养高职生不能像培养本科生一样要求全面高素质,而应结合高职生人文底蕴总体较低、理论基础不扎实等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通过网络技术轻松愉快地获取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引导他们通过网络学习和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对他们今后就业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但是,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教学中盲目追求本科院校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体系性而忽视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性(既有三年制的普通高考生和学校单独自主考试录取生,还有二年制的中职生),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提高。
(三)教师网络技术水平低。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信息传播的技术载体和人们的生存空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阵地,教师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和熟悉程度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优势体现在比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易于立威和受到尊重,更有利于有序开展教学。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公开或内部的真假信息,学生通过网络即可随时随地查到,而有的教师由于网络意识较淡薄、网络技术水平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观念更新不足等,往往处于技术和信息“师不如生”的尴尬境地,降低了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教学模式不合时宜。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基本上是大班授课,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PPT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学内容仍局限于教材,教学仍停留在“教材、课堂、教师”这一传统模式中,缺乏图文、声像、动画等立体、互动式的网络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睡”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高职生跟本科生关注的问题截然不同。本科生关注的是怎样为自己定位,成为强者,体现自己的价值;而绝大多数高职生入学时就定位自己做一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即一毕业就打工。因此,他们对就业去向尤为关注,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课学习和外语及各种职业资格“考证”的学习复习之中,他们一般都不太重视思政课学习,不少学生是为学分而学。笔者在广西几所高职院校学生中做了高职院校学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很不理想,对这门课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只有6%,感兴趣的18%,一般兴趣的45%,毫无兴趣的31%。可见,高职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占被调查人数近三分之一。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针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以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说来,可通过网络教学思路的构建、网络教学系统的创建、网络教学设计的创新等路径来加以构建。
(一)网络教学思路的构建。具体如下:
1.以学生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将教师主导的单一式教学法向多元化互动式转变,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创新网络教学设计。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总思路,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设计为主题网站的内容,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以思政课作为主阵地,准确定位教学网站。一是导向鲜明,定位准确。以思政课作为主阵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设计合理,链接顺畅。教学网站的页面和内容结构设计要合理,防止页面和文字过于单调呆板;注重图文并茂又要确保链接顺畅。三是量化考核,适时监督。将“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课程考核”等量化指标设置于教学网站上,供师生在线评教评学和答题,以监控教学和学习情况。
(二)网络教学系统的创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软件环境应包括网上教学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维护和教学管理等三大模块:
1.教学资源管理模块。包括基本资源(教学大纲、教案、参考资料等)和拓展资源(试题库、案例库、考试系统等)两个模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优秀案例列入资源库中。
2.教学系统维护模块。包括用户、性能、配置、安全等管理,主要负责整个网络教学系统的维护工作。这项工作很重要,必须由专业人员维护,确保网络教学的正常有序开展。
3.教学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班级及学生管理、在线讨论和交流(QQ)、教学测评等栏目,这是系统的核心模块。
(三)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具体如下:
1.课堂教学以“双主体、立体化、互动式、研究性”为创新设计模式。“双主体、立体化、互动式、研究性”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近年来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高职生的特点,借鉴这一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双主体”即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主体,进而科学精讲和精心策划易于高职生通俗易懂的思政课内容,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立体化”即教师从高职生实际出发,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紧扣教学内容,形成以PPT技术制作的电子教案为基础、传统精讲和现代化的网络课件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同时,还要结合高职生专业实习时间分散,难以统一授课等特点,将教学目标开发成网络开放共享资源,实现师生即时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互动式”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与课程内容相关或自己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前出题,堂上讨论”、“课中提问,学生互辩”、“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等多种互动形式解决他们的困惑问题;同时,还可通过网络答疑将课内讨论延伸到课外,达到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效果。“研究性”即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学习和研究思政课的成果写成调查报告、心得体会,或制作PPT、电子小板报,将这些学习成果放到教学网站中,供学生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课外教学以“主题互动、主体互动、载体互动、平台互动”为创新手段。“主题互动”,即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与学院党团教育主题进行互动,让学生明白思政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比如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党建主题融入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融进思政课的课堂和网络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互动”,即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拓展教师视野,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主体与从事党团工作的主体,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专题讲座,从而实现主体角色互动。“载体互动”,即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载体与学生社团活动的载体进行互动,如通过党的十八大知识竞赛、节庆文艺表演等载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中国梦”等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使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得到理论的升华。“平台互动”,即通过开设网上党课和网上党建论坛,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与讨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问题,实现思政教育的平台与党建工作平台、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平台互动。
3.网络教学运行程序设计。包括:第一,课前注册认证。课前注册认证是网络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课前实名注册认证,才能防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教学网站,保障师生在线交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二,发布教学信息,组织在线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将教学相关信息发布到“在线课堂”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应该围绕教学案例和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在线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时,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中的演示系统将小组讨论结果和案例分析报告进行比较,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讨论结束后,由组长将案例分析报告通过网络提交给任课教师。第三,在线评定成绩,及时反馈信息。教师将学生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社会实践、期末考试及课堂纪律表现等信息,按不同比例分别给予一定的成绩,并录入成绩系统中,当总评成绩在系统中自动生成并经教学主管领导审核后,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此时,学生可通过网络查阅成绩,如有疑问还可通过网络与教师沟通交流,真正实现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和交互性。
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上述教学模式创新,必将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信息、活化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将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勤于探索、敢于质疑、不懈追求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江玲,张小华,朱晓燕,何辉.高职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2]刘建国,等. 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Z330)
【作者简介】李秀芳(1963- ),女,广西凭祥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