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一份爱

2014-09-04 10:47易庭富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子女儿童心理

易庭富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2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由于条件限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

一、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1.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婚后学生的居住情况是,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占80%;与其他亲戚一起居住的占20%。

2.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离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感觉孤独感或不愉快的时候增多了的“留守儿童”近七成。

3.父母离婚或外出打工后,选择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居住的,近八成希望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

4.父母离婚或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联系学生的频率,有八成以上的学生与未在一起生活的父母过年才联系一次。

5.被他人伤害或欺负时“留守儿童”所采取的行动,有近三成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如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

1.安全隐患多。“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人来照顾。但是,他们精力有限,年老体弱,或者自己生活还困难,而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2.学习成绩滑坡,导致厌学辍学。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错误,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少数爷爷奶奶认为孩子学不学无所谓,自己的孩子没有文化,还是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并且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3.道德意志薄弱。学习成绩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留守儿童”有违纪现象(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这个问题很让人担忧,绝大多数父母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

4.心理问题突出。“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留守儿童”个别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给孩子是稳定和温暖,父爱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会使留守儿童成了有父母的孤儿,因此,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5.表达能力发展滞后,要重视亲情交流的重要性。“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动力,自觉上进,自觉寻求发展;更多的则表现为学习成绩滑坡,厌学情绪滋生,各方面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孩子。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发展,可留守儿童却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有话无处、无人可说。时间一长,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开始退化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要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见闻、苦恼。一些隔代的老人虽然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由于代沟等原因又不喜欢和老年人说心里话,这也造成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

三、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好自己的权利。教师和父母应教育“留守儿童”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预防和避免不法侵害。上街要结伴而行,相互照料。接听不认识人的电话,说父母的什么事情,要和父母核对;放学时有不熟悉的人或不经常联系的亲戚来接时,不要和他走,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并把它化为智慧,寻找出更加有效的方法,从而很好地保护自己。

2.“留守儿童”要体谅父母,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改善子女的生活,让子女以后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在外面不容易,省吃俭用,攒钱给子女,子女更要体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亲朋好友,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观念和方法落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学习、卫生、日常行为习惯给予关注、教育、引导。这就要求“留守儿童”自己要乐观向上,学会生活,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力所能及帮助他们干些家务活。endprint

3.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要得当。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往往是通过电话或QQ视频形式,而电话的快捷成了亲子间沟通与联系之首选。大多数父母一般孩子要交学费时才给孩子一个电话;少数父母在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春节期间返家,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而带给孩子大多是物质的东西(吃的、穿的、玩的以及慷慨的压岁钱),较少精神食粮(书籍、学习用品及心理上的亲子沟通等)。如果父母双方都不得不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父母在此期间应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又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QQ视频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督促其学习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4.学校课程设置,应适应“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如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

5.“留守儿童”要经常作心理调整,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遇问题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可以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等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别人,从中获得快乐。还可以尝试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6.以开家长会的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学校、社区以及妇联等部门,以开家长会的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使他们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切实落实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能。

四、给留守儿童一份爱

1.从社会方面讲,留守儿童不应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应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当地干部和群众应时刻将留守儿童的安全挂在心上,严防社会上不良青年拉拢或欺负他们,严防社会不法分子侵害、打伤或拐骗留守儿童,尤其要保护留守女童,以防她们受到不法侵害。当地干群和留守儿童的邻居,要经常到留守儿童家里走走、看看,及时了解情况,协助管理和教育。

2.从政府方面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好办法。乡镇企业在本地,既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又吸纳了剩余劳动力,农民工既可照顾孩子又可为家庭增加收入。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社会支持,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逐步消除留守儿童教育、生活、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共享一片蓝天。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女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