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龙+++孙忠民
摘 要:本文运用陕西1978-2012年间的统计数据,在构建陕西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陕西城镇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最后提出优化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以期为陕西省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借鉴。
关键词:陕西;城镇化;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71-04
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缩小城乡差距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据测算,陕西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意味着每年有约38万农民进入城镇,可直接增加消费30.51亿元,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个百分点,仅住房消费就能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然而长期以来,陕西省城镇化率一直比较低,2000年全国城镇化率为36.2%,陕西省是32.2%,与全国相比低4个百分点,到2005年比全国低5.75个百分点,到2012年仍落后于全国2.55个百分点。当前,城镇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但针对陕西城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为陕西省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借鉴。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说明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大多数学者主要选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一单一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但笔者认为城镇化发展是动态过程,涉及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因此设计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系统性、层次性、综合性、科学性、可比性、重要性等原则,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建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本文以上述原则和现有有关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文献为基础,构建了陕西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本文延续大多数学者的做法,将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划分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4个方面17个指标。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78-2012年陕西城镇化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陕西省统计局和陕西经济信息网公布的数据。考虑到所选取的各项指标具有不同质性,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必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Z-score法对35年间的17个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二、实证分析方法和步骤
(一)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由霍特林(Hotelling)于1933年率先提出,基本原理是设法将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P个指标X1、X2, …,Xp,转化为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综合指标Y,且彼此之前互不相关。
假如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涉及 p个变量,记为X1、X2,…,Xp,由这 p个随机变量构成的随机向量为X=(X1、X2,…,Xp)',设 X 的均值向量为μ,协方差矩阵为∑。设Y=(Y1、Y2 ,…,Yp)'为对 X 进行线性变换得到的合成随机向量,即:
方差可以用来度量主成分所含信息量大小,其Var(Y1)越大,Y1所含的信息量越多,因此Y1是X1、X2,…,Xp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Y1、Y2,…,Ym(m≤p)为构造的新变量指标,即原始变量的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2、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4、计算主成分载荷
5、对m 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
对m 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即得最终评价值,权数为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主成分的提取
1、协方差矩阵及主成分分析检验。利用统计软件SPASS10.0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其中,17个指标相关系数较大,可见这些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存在重复,因此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加以处理得到简化的主成分变量。同时,17个变量的总方差提取比例都很大,绝大部分都在0.9以上,说明变量空间转化为主成分时,保留了较大信息,主成分分析的效果显著。
2、解释的总方差。采用特征值准则(特征值≥1)与累计方差贡献率(≥85%)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取主成分。结果表明,共有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8.475%,因此只需要提出前2个主成分即可反映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此外,利用碎石图分析表明,从第三个开始特征值就比较低(特征值<1),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只需要提出前两个主成分即可。
(二)主成分的命名与解释
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的方法,对主成分的特征向量进行旋转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对工业产值比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地方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GDP、城镇从业人员比重、每万人大学生数这7个指标具有较大的载荷系数;第二主成分对人口密度、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第二、三产业占比、城镇人口比重这4个指标具有较大的载荷系数。第一个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影响陕西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因素,因此可以称之为经济因子;第二个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影响陕西城镇化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因此可以称之为人口因子。
(三)主成分得分函数
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推出陕西城镇化水平原始变量的主成分得分函数,即
采用公式计算综合指数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Fi×βi,其中:Fi表示主成分得分;βi表示主成分的权重,即旋转后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主成分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
(四)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城镇化发展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大中小城镇建设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均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观察1978-2012年间陕西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得分,会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城镇化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摸索期(1978年-1988年)。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0.6149提高到1988年的-0.4741,在此期间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低位震荡状态(-0.1000≤X≤-0.5000),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0.01408。探索初期城镇化水平就开始下滑,到1982年下降到-0.7014,之后有所上升。但是1984年急转下降到历史最低点-0.7100;探索后期缓慢上升,由历史最低点逐渐上升到-0.4741。探索期陕西城镇化水平表面看似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偏低,单一用城镇人口占比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显著增加,但是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得分表现为负值。因此笔者认为改革初期,陕西城镇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且起点较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虽说陕西城镇人口显著增加,但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公共服务等配套措施发展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城镇化的推进。
第二阶段是爬行期(1989年-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989年的-0.4949提高到1999年的0.0153,在此期间城镇化水平处于缓慢的爬行状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为0.05102。在此期间,陕西城镇化建设经历了返城期,城镇化进程有所加快,虽然节奏缓慢但总体趋势偏好,总体表现为1989年-1991年期间徘徊不前,但至此之后到城镇化水平直线上升,到1999年终于由负转正。由此可见在此阶段陕西城镇化水平有所起色,城镇人口增加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状况均有所改善。这是因为一方面明确了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二是我国将工业化战略由重工业转变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轻纺工业为主,三是大力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
第三阶段是成长期(2000年-2012年)。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0.1324增长到2012年的1.8177,在此期间陕西城镇化水平稳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0.1685,表明陕西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笔者认为,随着陕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城乡人民生活状况逐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与城镇化建设相关联的户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约因素得到日益完善,因此城镇化水平在此期间显著提高。
四、政策建议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城市居住证”和“城市居民证”制度,着力解决“两栖人口”落户问题,深化住房、养老、医疗等配套政策改革,消除城镇转移制度障碍。二是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改革,重点落实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宅基地换保障性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等工作,盘活农村土地。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陕西省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缴纳社会保险的实施办法》,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学校空间布局,方便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四是优化城镇建设资金保障制度,大力引进外资、吸引民间资本,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城镇服务和管理,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引入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机制,解决城市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通过BOT、TOT、BT等融资模式,提高项目运营效益。五是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农民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吕园,刘科伟,牛俊蜻,刘林,赵丹.城市型社会内涵视角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经济地理,2013,(7):59-66。
[2]裴成荣,彭乐.基于城乡统筹的陕西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2,(1):11-12。
[3]王礼刚.贵州省各地市州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2):96-103。
[4]薛轶仝,冯璇,严俊霞,李洪建.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1):89-91。
[5]朱星宇,陈勇强.SPA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校对:焦少飞
第一阶段是摸索期(1978年-1988年)。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0.6149提高到1988年的-0.4741,在此期间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低位震荡状态(-0.1000≤X≤-0.5000),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0.01408。探索初期城镇化水平就开始下滑,到1982年下降到-0.7014,之后有所上升。但是1984年急转下降到历史最低点-0.7100;探索后期缓慢上升,由历史最低点逐渐上升到-0.4741。探索期陕西城镇化水平表面看似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偏低,单一用城镇人口占比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显著增加,但是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得分表现为负值。因此笔者认为改革初期,陕西城镇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且起点较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虽说陕西城镇人口显著增加,但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公共服务等配套措施发展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城镇化的推进。
第二阶段是爬行期(1989年-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989年的-0.4949提高到1999年的0.0153,在此期间城镇化水平处于缓慢的爬行状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为0.05102。在此期间,陕西城镇化建设经历了返城期,城镇化进程有所加快,虽然节奏缓慢但总体趋势偏好,总体表现为1989年-1991年期间徘徊不前,但至此之后到城镇化水平直线上升,到1999年终于由负转正。由此可见在此阶段陕西城镇化水平有所起色,城镇人口增加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状况均有所改善。这是因为一方面明确了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二是我国将工业化战略由重工业转变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轻纺工业为主,三是大力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
第三阶段是成长期(2000年-2012年)。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0.1324增长到2012年的1.8177,在此期间陕西城镇化水平稳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0.1685,表明陕西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笔者认为,随着陕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城乡人民生活状况逐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与城镇化建设相关联的户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约因素得到日益完善,因此城镇化水平在此期间显著提高。
四、政策建议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城市居住证”和“城市居民证”制度,着力解决“两栖人口”落户问题,深化住房、养老、医疗等配套政策改革,消除城镇转移制度障碍。二是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改革,重点落实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宅基地换保障性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等工作,盘活农村土地。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陕西省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缴纳社会保险的实施办法》,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学校空间布局,方便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四是优化城镇建设资金保障制度,大力引进外资、吸引民间资本,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城镇服务和管理,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引入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机制,解决城市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通过BOT、TOT、BT等融资模式,提高项目运营效益。五是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农民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吕园,刘科伟,牛俊蜻,刘林,赵丹.城市型社会内涵视角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经济地理,2013,(7):59-66。
[2]裴成荣,彭乐.基于城乡统筹的陕西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2,(1):11-12。
[3]王礼刚.贵州省各地市州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2):96-103。
[4]薛轶仝,冯璇,严俊霞,李洪建.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1):89-91。
[5]朱星宇,陈勇强.SPA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校对:焦少飞
第一阶段是摸索期(1978年-1988年)。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0.6149提高到1988年的-0.4741,在此期间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低位震荡状态(-0.1000≤X≤-0.5000),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仅为0.01408。探索初期城镇化水平就开始下滑,到1982年下降到-0.7014,之后有所上升。但是1984年急转下降到历史最低点-0.7100;探索后期缓慢上升,由历史最低点逐渐上升到-0.4741。探索期陕西城镇化水平表面看似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偏低,单一用城镇人口占比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显著增加,但是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标得分表现为负值。因此笔者认为改革初期,陕西城镇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且起点较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虽说陕西城镇人口显著增加,但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公共服务等配套措施发展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城镇化的推进。
第二阶段是爬行期(1989年-1999年)。城镇化水平由1989年的-0.4949提高到1999年的0.0153,在此期间城镇化水平处于缓慢的爬行状态,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为0.05102。在此期间,陕西城镇化建设经历了返城期,城镇化进程有所加快,虽然节奏缓慢但总体趋势偏好,总体表现为1989年-1991年期间徘徊不前,但至此之后到城镇化水平直线上升,到1999年终于由负转正。由此可见在此阶段陕西城镇化水平有所起色,城镇人口增加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状况均有所改善。这是因为一方面明确了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二是我国将工业化战略由重工业转变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轻纺工业为主,三是大力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
第三阶段是成长期(2000年-2012年)。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0.1324增长到2012年的1.8177,在此期间陕西城镇化水平稳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0.1685,表明陕西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笔者认为,随着陕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城乡人民生活状况逐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与城镇化建设相关联的户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约因素得到日益完善,因此城镇化水平在此期间显著提高。
四、政策建议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城市居住证”和“城市居民证”制度,着力解决“两栖人口”落户问题,深化住房、养老、医疗等配套政策改革,消除城镇转移制度障碍。二是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改革,重点落实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宅基地换保障性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等工作,盘活农村土地。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陕西省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缴纳社会保险的实施办法》,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学校空间布局,方便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四是优化城镇建设资金保障制度,大力引进外资、吸引民间资本,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城镇服务和管理,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引入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机制,解决城市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通过BOT、TOT、BT等融资模式,提高项目运营效益。五是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农民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吕园,刘科伟,牛俊蜻,刘林,赵丹.城市型社会内涵视角下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经济地理,2013,(7):59-66。
[2]裴成荣,彭乐.基于城乡统筹的陕西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2,(1):11-12。
[3]王礼刚.贵州省各地市州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2):96-103。
[4]薛轶仝,冯璇,严俊霞,李洪建.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1):89-91。
[5]朱星宇,陈勇强.SPA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校对:焦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