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质疑构建高效课堂

2014-09-02 11:27钮丽霞
甘肃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质疑课题语文教学

钮丽霞

〔关键词〕 语文教学;质疑;课题;

矛盾;上下文;写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098—01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新知,形成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只有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高效的课堂。对此,笔者尝试引导学生从自主质疑入手,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精彩舞台,构建真正的、致力于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

一、抓住课题质疑,找到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课文的标题是对课文内容最精练的概括,也是对课文主旨最深刻的揭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质疑,有利于学生运用推测、猜想的方法去理解课文,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有效的质疑就如同磁石一样,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浓厚而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如,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语:空花盆。以此为点,发散思维,质疑提问: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捧着空花盆?学生只有抓住这个关键词,理解了这几个问题,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找到理解这篇课文的金钥匙。

二、抓住矛盾质疑,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课文

启发学生从矛盾处提问,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能够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有时会悖于常理,使人无法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在这些地方多加留意,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人物的外部表现分析,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人物的这一动作很反常,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他此时心理斗争非常激烈——既想牺牲自己来挽救朋友的生命,又害怕自己会死去。最终,他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朋友的生命。

三、联系上下文质疑,使学生快速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联系上下文质疑也至关重要。联系上下文,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脉络,循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探寻作者的写作主旨。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医生问他:“疼吗?”他摇摇头。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不是针刺痛了他,他怎么会“啜泣”呢?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来解读这些问题,从而理解孩子善良无私的心灵。用这样的方法质疑,既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又能使学生很快抓住课文的中心意思。多进行这样的训练,也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根据描写人物动作、神情的词句来质疑

人物的动作、神情映射出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针对重点句有效质疑,就等于找到了理解课文重点的钥匙。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情的词句,循根溯源,探究潜藏在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就可以很快领悟文章的主旨。如,《争吵》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此处质疑: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通过细致分析可以得出,“不是愤怒”说明他已不再生朋友的气,“悲哀”是因为他无法理解朋友的故意挑衅,为失去了友谊而感到难过。由此可以看出,克莱蒂是一个珍惜友谊而且宽宏大量的孩子。

五、从课文写作特点入手质疑

为了能够凸显主题,不同的文章往往会有不相同的写作特点,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的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强调关键环节,有的文章曲折生动,但主题却隐在其中,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彰显主题,有的通过人物心理揭示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先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从这一特点入手质疑。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语言描写是文章的重点,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这句话,通过人物语言发散质疑、提问,就可以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华罗庚先生强烈的爱国精神。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思维潜能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课堂也会因学生的精彩质疑而闪烁智慧的光芒,焕发生命的活力。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质疑课题语文教学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