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段海涛++冀燕丽
〔关键词〕 高校;公开课;视频;制作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3—0086—02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教师的教学过程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交流,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在视频公开课的制作过程中,如何将不断进步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地融合,真实优质地反映教学内容,已成为每个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本文将从一个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视角,通过前期准备、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全面地探讨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技术。
一、公开课的发展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公开课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推动着高等教育不断进步。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启动“开放式课件”项目,他们把教师授课的视频资料公布于网上,免费提供给各类学习者学习,随后耶鲁、哈佛、剑桥、斯坦福等世界名校也相继公开了最受欢迎的、优质的课程视频资料。这些课程主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将课堂教学过程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传递,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动,这正是高等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完美结合的体现。
经过近些年的尝试和改革,我国的大学视频公开课也走上了自己的发展轨道,在全国重点高校内选择社会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课程作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想要参与学习的人员可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各类学习者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和专业的限制,可以自主地学习各个优秀的课程,随时参与到任何一个课堂中,学生可以在专业领域以外扩展知识面,普通学习者则可以不断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加强职业竞争力,实现再培训。
二、公开课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了更加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共享发展,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计划在2015年末共建设完成1000门以上的视频公开课,基本完成“十二五”期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那么在这样高密度课程建设的时期就出现了新的课题,视频公开课的视频资料质量必须达到更高的要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知识传播的力量和效果。
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多媒体教室和学术报告厅作为主要拍摄场地,那么就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场地是否经过了高质量的设计与布局,包括光线是否经过了合理的设计,在设计不充分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画面曝光过度,色彩失真等影响画面质感的问题;隔音收音效果是否令人满意,由于是同期声录制,但是教室的顶面、墙壁均未经过有效的处理,会出现环境噪音大,音频、电平不稳定等问题。制作拍摄视频公开课的工作人员是否经过了专业的培训,拍摄手法及各种推、拉、摇、移的掌握是否稳定,景结合有无构图美感设计,不合理的拍摄技巧将影响观看者的视觉感官;编辑人员对教学流程和讲授内容不能很好地把握,从而出现镜头切换与课堂讲授脱轨,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进行合理的镜头互动,以更好地体现课堂的主旨。后期制作的精细程度,主要表现在对景别的切换是否恰当,对画面的过渡处理是否美观,对教师个别口误剪切是否准确,对“嗯、啊”等影响整体效果的语气助词是否删减到位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目前视频公开课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视频公开课的网络教学效果,使得原本精彩纷呈的课堂因为录制技术而受到限制,减缓了我国视频公开课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步伐。那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就应该找出问题所在,从根本上提高公开课的摄录制水平,把最精彩的课程完美地呈现在广大学习者面前。
三、公开课的制作环节
1.充分做好前期准备
视频公开课的制作主要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录制阶段、后期制作阶段三个部分,只有在前期将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充分考虑到,找到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为公开课的制作提供保障。
(1)录制环境的光线处理
合理的光线运用,可以给整个课堂以柔和的色调、清晰的层次感,使得授课过程更加真实生动。例如在上午和下午拍摄或者晴天和阴天拍摄,光照强度就完全不一样,拍摄人员必须在上课之前就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调试,检查遮光窗帘对不均匀的室外光线是否能够实现有效的遮挡,防止色差的产生;提前调试好辅助光的强弱,选择柔光灯作为辅助灯光,以保证更好地还原课堂的真实画面;选择好光线的补给位置设置,弥补自然光的不平衡及不断的变化。
(2)录制摄像机机位的合理布置
公开课的拍摄应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全部过程,展现互动环节,正确传递讲授的所有内容。我校现采用四机位同时录制,包括全景机、教师机、屏幕机和学生机,四个机位随时切换以全方位地反映课堂实景。同时还要结合特写、中景和全景各种景别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画面感。其中,以拍摄授课老师和PPT屏幕的两台机器为主要机位,辅以后方的教室全景机位和前方的学生机位调节画面反映课堂互动性。应注意教师机和屏幕机必须分开调节白平衡及光圈,因为实体人像和投影的亮度差别很大,分别设置才能保证两台机器画面的柔和过渡,不出现明暗交替的画面。
在拍摄景别的选择中还应注意教师机主要以中景为主,反映教师的讲授过程,包括表情、手势引导、板书内容等,穿插教具展示的特写镜头,不同画面和景别的切换使得课堂展示过程更加丰富饱满,给学习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更加突出。PPT的背景和字体大小、颜色均应提前进行设置,如黄蓝对比、黑白对比等,避免出现红色、翠绿等荧光色,以避免授课讲义虚化、反光、水纹的现象出现,保证文字信息在经过后期压缩制作后仍然可以清晰地反映教学内容。全景机应固定机位不变焦,在课程开始和结束以宏观的全景形式展现课堂全貌。学生机位应通过推、拉、摇、移等手段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运用特写、中景补充课程画面,展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互动。
(3)授课教师的准备endprint
在拍摄前,授课教师应与拍摄制作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沟通,包括授课内容、运用的教具、与学生的互动等各个环节,使得拍摄能够最大程度地配合教师的授课进行安排和准备。讲授教师的衣着应大方得体,色彩搭配美观,不穿着带条纹或者无法佩戴话筒的衣服,并与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呼应,展现出教师的个人风采。PPT教案应仔细核对,做到色彩搭配恰当,内容精炼,插入图片清晰,没有错别字,链接的视频格式正确可以正常播放。准备充分的教师应进行一次试讲,包括服装、语速、音量、教案、教具都可以在试讲过程中有所调整,并且更好地适应灯光、摄像机等设备的干扰,做到自然大方、不紧张,音量控制稳定、语调抑扬顿挫,能够以合理的节奏控制教学内容的进度,能够自如地进行沟通互动,展现授课风采和良好精神风貌。
课堂环境、授课人员、摄录人员积极准备、充分合作,才能将课堂环节成功、优质地记录下来,并为后期制作提供优质全面的素材。
2.严格控制拍摄过程
拍摄过程是记录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全过程把握、注重细节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授课过程,将最优质精彩的内容传递给观众。
授课开始和结束两处应以全景来展现课堂,为了交代教学环境、师生教学关系,给学习者宏观的感受,直观感受课堂的氛围,帮助他们更真实地与现场学习者一起进入到学习听讲的最佳状态。授课过程中应以各个景别进行变换,中景为主,全景、近景、特写穿插变换,动静结合、过渡平缓,避免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求多角度、生动地展现授课过程。录制中尽量避免中途打断教师授课,小的问题在后期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减缓教师的紧张情绪,保持课堂的完整性,帮助课程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对镜头会有自然的恐惧感,出现不敢面对镜头、语句不连贯、表情僵硬等问题,因此拍摄人员的鼓励,学生的积极配合都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免除环境干扰,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的讲授。
教师机位和屏幕机位都是重要的主机位,记录了课堂讲授的全部内容,要配以专人随时检查,以固定的机位连续不断地拍摄,全程记录。流动机位作为辅助机位应灵活移动,各种角度、景别、拍摄手法相结合,主要记录学生听课活动、回答互动环节、小组讨论等场面,丰富的画面将有助于后期编辑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补充,多角度地展现课堂内容,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同时,所有参与拍摄的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都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做与课程无关的事,不讨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在授课过程中关闭各类移动设备,避免突如其来的声音、信号干扰录制现场。拍摄人员还应维持拍摄现场周边秩序,避免无关人员的大声喧哗、走动,做到轻拿轻放,不给拍摄现场制造噪音,确保拍摄过程顺利进行。
3.精细把握后期制作
视频公开课的后期制作以非线性编辑为主要编辑平台,对所有素材进行整合、搭配、优化,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全过程,给学习者传递最真实、有效的教学信息。编辑时可根据授课教师前期提供的课程目录、教学计划等等对素材进行编辑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注意授课画面的连续性,做到动接静,静接动,全景、中景、特写交替衔接的编辑技巧,避免一个画面长期固定不变使观看出现倦怠,杜绝画面过度跳跃的问题。在进行画面剪辑、错误删减时应注意课堂整体的连贯性,注意替代画面的合理性,过渡的美观性,可以搭配一些视频特技充实画面遮盖录制瑕疵。在声音方面由于是同期声录制,需仔细监听教室声音是否清晰,出现杂音或声音电平变化幅度过大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给观众以最舒适的听讲环境。
后期制作的设备硬件部分以计算编辑机为主要设备,配合音视频传输接口及相关附属设备,构成硬件平台;辅以非线性编辑的相关软件进行画面和声音的优化。素材剪辑主要对教师口误,教师移动超出画面范围等进行后期处理,使用有效的学生镜头、授课PPT画面进行替代转场。最后制作与课程主题相呼应,包含学校主要信息、课程关键词的片头和片尾,最终生成一个完整、生动、教学信息清晰的视频文件。
编辑:蔡扬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