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语文实践的探索

2014-09-02 13:57蔡素惠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自主阅读教学

蔡素惠

摘要: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强烈的导学意识,让教学牢牢定位于学,让学先于教,使语文课堂真正走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8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那么,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语文实践呢?下面,笔者以《白杨》这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自学,完成预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位,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环节便是对课文的解读。解读应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应当由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而且,解读课文是学生应有的一种权利,更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他们获得学习发展、全面提升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解读课文要注意“以生为本”,应当呵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落实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环节。

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对文本初步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掌握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独立直面文本,反复与文本接触,独立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而不流于形式,笔者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把预习作业指向文本细读,设计了“课前六步自学法”,即一读(读课文3~5遍)、二画(画出生字新词、好词好句)、三思(理解生词、思考课后问题、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疑难问题)、四查(查找有关材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五注(旁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3~5处)、六写(生字组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不但“有规可循”,还能让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有用武之地,真正体验学习的收获与乐趣。

二、课堂交流,提炼问题

课堂交流首先让学生有重点地汇报、交流自己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时遇到的困惑,进而提炼学生关心的研读的中心问题。例如《白杨》一文,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是:(1)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2)作者为什么写白杨。这两个问题既是文章的核心,又是学生心中的疑窦,还是解读这篇课文的路标,教学由此切入,课堂就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阵地。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把学习探索引向深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必须做足功课——细读文本、研读学生、预设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张弛有度、恰如其分的引导。

三、主动探索,解惑释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的自主解读,从疑问开始,将十分有利于激发和形成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内部诱因,从而深层地调动学生的生命活力。如解决问题(1)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默读相关语段,从中找一个词概括回答,学生准确地找到了“高大挺秀”一词。教师接着让学生朗读,在学生理解“挺”就是“直”的意思后,教师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呢?”让学生回头读读第一段,学生便明白了大戈壁浑黄一体,非常荒凉,白杨树长在那儿,而且长得茂盛、碧绿,当然显得特别美丽。教师又追问:“白杨树仅仅是外秀吗?”组织学生自由读14段,教师板书其中的关联词,然后动情地背诵该小节,进而让学生认真朗读、背诵,体味白杨树的内秀——高尚的品格。这样,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有效地达成了解读课文的要求。教师的参与、指点,又自然无痕地推进了解读的深度,更加激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告知会形成截然相反的效果。

四、读写结合,总结提高

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如果说学习是把客观知识变成自己主观认识一部分的过程,运用就是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其好处,是言语内化、迁移运用的重要途径。如《白杨》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提出的问题,“作者是单纯写白杨吗?”,可抓住“沉思”一词,让学生读有关的语段,理解沉思的内容,体会前后照应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好处。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仿写。而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则可以写写片段。如《白杨》一课,教师课堂上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描述文中的这位叔叔。这样紧扣课文情境,将理解内容和运用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得意、得言,一箭双雕,浑然一体,可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有学习,有收获。每学完一课,笔者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鼓励学生针对各自的情况与同学交流梳理,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下一站的自主语文实践。

五、授人以渔,把握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还应有方法意识,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归纳一些方法,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实践运用。如理解生词的方法,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等。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关键。

总之,语文教学要实现新的突破,教师就得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强烈的导学意识,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进行,让语文课堂真正走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使学生在自学、自悟、自得的言语实践中习得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自主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