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院校建设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09-02 19:24陈小艳汪励沈洁许文稼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

陈小艳 汪励 沈洁 许文稼

摘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基于此,在总结各类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探索实践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03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了第一批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继续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其中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为重点内容,探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明确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使职业教育为社会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一、国内外模式介绍

(一)国外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897年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年,由于这种双元制的实质就是校企合作教育,并且它的出现远早于美国和其他国家,故将其视为校企合作教育的开端。随后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国内借鉴学习较多的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兴起了职业学院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联邦整体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对于职业教育,如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学校,以及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规定。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会的地位,这是在法律基础上成立的一个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在企业,由行会组织进行技能考试;在学校,由行会管理进行理论考试。学习期满,企业向学徒颁发培训证书、技工考试合格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则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费用由企业负担,在学校的学习费用则由州政府支付。

2.新加坡的教学工厂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是其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将学院、实训中心和企业三元合一提出的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综合在一起,在学校内建起环境逼真、设备完善、技术先进的教学工厂。将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用于学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地得以应用,也能够使教师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借助企业项目和科研项目的平台,学校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工厂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实践实习条件,学校则为企业解决难题或设计产品,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国内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国内高职院校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办学体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在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中等专业学校阶段,大部分的学校都是属于行业部分直管,学校和行业内部的企业是一个政府部门主管,因此在实习、就业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随着政府部门的改革,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归教育厅管辖,不再具备学校和企业的天生裙带关系,从而使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逐渐减少。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和企业之间如何建立起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类型众多,但有一些是值得斟酌的,如零距离对接模式、捆绑模式、学生到企业实习模式等。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撰写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一书中,推介了9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如订单式模式、“2+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总结目前国内高职的校企合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由用人单位根据自身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数量进行培养。根据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该模式在教学组织上一般采取分段式教学,在学校和企业内部交替进行,在师资配备上,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实施教学。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在就业时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采用冠名班的形式,培养的学生可以和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2.校企共建实体的合作模式

学校提供场地、人力资源,企业投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或在学校内部组建运行实体,如“校中厂”,或在企业内部建立实体,如“厂中校”,或校企共同注册公司进行独立运行。该种模式中,学校可以利用实体锻炼师资队伍,给学生提供教学场所,将教师的科研成果通过实体进行转化;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条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学校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节约研发投入等,还可以利用校企联合构建实体的方式,享受国家的一些特殊政策,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

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校企共同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学校利用实训中心的设备开设课程进行教学。企业以捐赠、准捐赠、折价销售等方式,投入其计划推广的设备用于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企业的潜在客户,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增加选取该企业设备的概率。这种模式中,学校解决了实训设备短缺的问题,企业则通过设备的投入进行了品牌的推广和客户群体的培养。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国有企业由于具有先天的优势,对校企合作兴趣不高,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企业不尊重社会分工带来的不同职业差异、不重视技术专长和技术创新精神等。部分企业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缺乏参与教育的理念。一些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被动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

企业接受高职学生实践、顶岗实习会产生一定的管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企业内部进行学习。

(二)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

国内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前后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发展历史较短,办学水平差异很大。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一些偏远的地区,办学条件较差。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些院校师资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人才培养的质量距离企业的要求相差较大,对企业没有吸引力,出现“一头热”的现象。

虽然高职院校近年来进行了改革探索,但在很多地方仍然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升,如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能跟上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政府部委改革之前,政府内的行业直管部门如机械工业部既管企业也管学校,校企合作自然不成问题。就目前而言,在交通、铁路、警察等特殊领域,校与企的合作仍然是非常紧密的,一些大型企业,还保留着以前的传统,自办技校或职工大学。但是对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来讲,都需要自行在市场中寻求企业合作者。

长期以来,国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虽然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是覆盖的面还很窄。没有构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奖惩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足,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校企合作也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高职院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没有实现区域共享,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在政府部分缺位的情况下,虽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实践形式上有所突破,但难以赢得主动,真正要调动企业积极性,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不管是在德国,还是在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在国家法律条文的规定下得以实施和完善的。

三、“前校后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建设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了一种“前校后厂”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一)政校合作,促成行业龙头落户地方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是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最高体现,也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关键,而常州是省政府确定的智能装备重点发展区域,在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以下简称武进高新区)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

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创立于1915年,是以生产研发机器人和超级环保电机著称的高新科技企业,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机器人系统生产企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及营业额均居世界之首,在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领域属于领军企业。

武进高新区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发挥科教城人才培养优势,通过引进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学院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办专业,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优势,政校企联动,促成安川电机落户武进高新区。

(二)企校共建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应用中心

学院提供场地及周边配套设施,企业投入设备,企校共建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

1.人才培养

以企业中最典型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按照企业生产设备标准开发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弧焊工作站、点焊工作站、CNC上下料工作站和装配工作站,建设《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等课程,培养学生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编程、维护、系统集成等能力。

2.社会培训

中心的设计和规划,充分考虑学院和企业的双方需求,将教学场所和企业的服务场所完美结合。依托该中心建设安川电机—常州机电机器人培训中心,面向安川电机客户及社会人员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并以此为桥梁,加强学院与安川电机客户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3.技术服务

依托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成立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由安川电机技术人员、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等组成科研团队,开展工业机器人视觉检测、焊缝自动跟踪、工业机器人与数控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系统精度检测及标定等应用研究,面向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自动化成套装备改造等技术服务。

(三)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校企共同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注,建设课程资源库。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实施教学。依托安川电机行业龙头的优势,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引入教学环节,将其弧焊、点焊等外围合作企业的产品引入教学,使专业的建设水平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同时,校企就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职业能力的认定开发工业机器人编程员等技能证书,为相关职业岗位的标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前校后厂,校企共同发展

安川电机常州机器人工厂以MA1400和ES165D工业机器人作为主要产品,年产量将达到12 000台,学院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专业以其典型的产品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校企互动,既为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提供了工业机器人产品,也为其培养了应用工业机器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高科技产品和高技能人才,共同推动区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效

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探索实践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从区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出发,在政府牵头下,与学校联动,共同促成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地方。以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带动学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区域产业发展,而学院也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形成了政、校、企互动的良好态势,为兄弟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2]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17-19.

[3]郭雅萌.高等职业教育空乘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刘景光,王波涛.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58-62.

[5]张熠婷.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及方式选择[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高宏梅.基于双赢文化视角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7]李海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4):70-72.

[9]邓志新.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2,(1):48-50.

[10]降宏芳.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四)前校后厂,校企共同发展

安川电机常州机器人工厂以MA1400和ES165D工业机器人作为主要产品,年产量将达到12 000台,学院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专业以其典型的产品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校企互动,既为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提供了工业机器人产品,也为其培养了应用工业机器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高科技产品和高技能人才,共同推动区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效

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探索实践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从区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出发,在政府牵头下,与学校联动,共同促成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地方。以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带动学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区域产业发展,而学院也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形成了政、校、企互动的良好态势,为兄弟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2]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17-19.

[3]郭雅萌.高等职业教育空乘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刘景光,王波涛.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58-62.

[5]张熠婷.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及方式选择[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高宏梅.基于双赢文化视角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7]李海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4):70-72.

[9]邓志新.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2,(1):48-50.

[10]降宏芳.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四)前校后厂,校企共同发展

安川电机常州机器人工厂以MA1400和ES165D工业机器人作为主要产品,年产量将达到12 000台,学院的工业机器人及相关专业以其典型的产品作为载体进行教学,校企互动,既为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提供了工业机器人产品,也为其培养了应用工业机器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高科技产品和高技能人才,共同推动区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效

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探索实践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从区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出发,在政府牵头下,与学校联动,共同促成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地方。以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带动学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区域产业发展,而学院也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培养更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形成了政、校、企互动的良好态势,为兄弟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2]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17-19.

[3]郭雅萌.高等职业教育空乘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刘景光,王波涛.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58-62.

[5]张熠婷.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及方式选择[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高宏梅.基于双赢文化视角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7]李海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4):70-72.

[9]邓志新.中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2,(1):48-50.

[10]降宏芳.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模式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