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 吴庆红 刘建丽 惠敏
·调查研究·
正确辅食添加对婴幼儿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影响的观察
张琪 吴庆红 刘建丽 惠敏
目的探讨适宜的辅食添加和正确的喂养行为对婴幼儿饮食行为、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北戴河城区婴儿15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78),对照组(n=72)。对干预组婴儿喂养人定期进行辅食添加知识讲座和个体化的喂养行为指导。对照组婴儿按保健常规进行体检和育儿指导。定期检测2组婴儿体格发育指标,调查2组婴儿不同观察期出现的饮食行为问题、辅食添加情况、家长的喂养行为、家庭进餐氛围等。结果对照组至少有一项饮食行为问题为45.8%、干预组为12.5%。不同观察期2组在对食物不感兴趣、强烈偏爱某种食物和不愿尝试新食物三项饮食问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拒绝某食物1个月以上的饮食问题方面,1~岁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观察期2组超重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肥胖例数均多于干预组,6月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期正确的辅食添加和科学的喂养行为指导,可以帮助主要喂养人树立正确的喂养观念,建立良好的家庭食物环境,促进了婴幼儿的合理喂养及健康发育,并为儿童建立健康饮食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婴儿;辅食;喂养行为;饮食行为;生长发育;肥胖
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喂养质量和喂养行为直接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水平和此后的生长态势,更会影响婴幼儿的学习能力、智力和心理发育。而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婴幼儿的体格智力发育,并为今后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打下良好基础,有助于预防与饮食有关的贫血、营养素缺乏、肥胖以及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为了解通过加强婴儿辅食添加的健康教育和喂养行为指导,对小儿饮食行为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10年至2013年进行对照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秦皇岛北戴河医院保健婴儿150例,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出生,出生体重在2 500~4 000 g,均无心、脑、肝、肾等严重疾病及全身性疾病。随机分为干预组(n=78),对照组(n=72),每组男女婴儿各半。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采取相同的问询调查方式,内容参考“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方案”[1],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制定。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儿科保健医生为干预组喂养人进行每月1次现场育儿知识讲座,定期体检时一对一地进行喂养知识问题解答,并予个体化喂养行为指导,接受24 h电话咨询。对照组婴儿按保健常规进行体检和育儿指导。
1.2.1 调查问卷内容:2组婴儿各种辅食开始添加的时间,辅食的种类;喂养人的喂养知识和行为、喂养环境;2组婴儿不同观察期出现的饮食行为问题,定义为四项内容:①对食物不感兴趣;②强烈偏爱某种食物;③拒绝某食物1个月以上;④不愿尝试新食物。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选项设置为“总是(平均每周6 d及以上有此行为)、经常(平均每周3~5 d有此行为)、有时(平均每周1~2 d有此行为)、很少(平均每周不足2 d有此行为)、从不(未出现此行为)”5个层级,将“总是”和“经常”定义为具有该类行为问题。
1.2.2 检测方法及发育指标:使用标化的体重、身长测量仪 定期测量婴儿身长、体重。比较2组婴儿6、12、 18、24月龄时的体格发育情况,内容包括生长发育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
1.2.3 诊断标准 采用WHO推荐的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标准。生长发育迟缓:年龄别身长<均数-2SD;低体重:年龄别体重<均数-2SD;消瘦:身长别体重<均数-2SD;同性别身长别标准体重值:超过标准体重10%~19% 者为超重,≥20%为肥胖,均排除继发性肥胖。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婴幼儿不同观察期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的比较 在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持续出现1个月以上的,确定婴幼儿出现不良饮食行为,同时排除可以解释喂养问题的躯体疾病。观察期间至少出现一项饮食行为问题对照组为45.8%、干预组为12.5%,合并有三项或四项饮食行为问题对照组为4.2%、干预组为0。不同观察期2组在对食物不感兴趣、强烈偏爱某种食物和不愿尝试新食物三项饮食问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拒绝某食物1个月以上的饮食问题方面,1~岁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5岁时对照组达9.7%较干预组2.6%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婴幼儿不同观察期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比较 例(%)
2.2 两组婴幼儿不同观察期发育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肥胖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组不同观察期均无发育迟缓、低体重、消瘦儿童;对照组不同观察期均无发育迟缓者,在6、12、18和24月龄分别有低体重儿例数(1,1,2,1),消瘦例数(0,1,0,1)。2组在6、12、18和24月龄超重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观察期对照组肥胖例数均多于干预组,6月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婴幼儿不同观察期超重、肥胖发生率的比较 例(%)
随着儿童营养问题在世界各国备受重视,我国婴儿的辅食添加问题越来越多引起儿科临床、儿保界、营养学专家、行为学专家的高度关注。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均有关系[2]。家长的喂养态度和方式被认为是影响儿童的饮食行为最重要的因素[3]。家长喂养习惯与儿童早期挑食行为有关[4]。而剥夺婴幼儿学习新食物的机会,养成婴幼儿对食物口感的挑剔习惯与婴幼儿挑食偏食行为形成有关[5]。上海儿童饮食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1~6岁的上海儿童中,39.7%存在挑食偏食习惯[6]。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婴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饮食行为问题,至少出现过一项饮食行为问题对照组为45.8%、干预组为12.5%,合并有三项或四项饮食行为问题对照组为4.2%、干预组为0。在对食物不感兴趣、强烈偏爱某种食物、拒绝某食物1个月以上和不愿尝试新食物四项常见的饮食问题中,干预组1~岁时发生率分别为2.6%、3.8%、0和1.3%,2~2.5岁分别为3.8%、7.7%、2.6%和2.6%;对照组1~岁分别为11.1%、13.9%、6.9%和12.5%,2~2.5岁为15.3%、22.2%、9.7%和12.5%,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2组婴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率均有增高,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婴幼儿表达个人意愿、情感、喜好更为突出,更需要喂养人的正确引导。干预组喂养人经过科学喂养指导,大多数能够纠正错误的喂养习惯,树立正确的喂养动机和营养观念,在教小儿学习吃的技能的同时,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喂养关系。70%以上喂养人在婴儿4~6个月即味觉发育的关键期开始逐渐给予婴儿不同质地、不同味道、多品种食物的反复尝试,从泥糊状、碎末状到小块状,刺激了他们的味觉、嗅觉、触觉和视觉的发育,锻炼了吞咽和咀嚼能力,并使他们的消化系统逐步适应了食物的改变。在小儿不吃某种食物时,76.6%能够坚持喂养,尝试10~15次以上,80.2%不强迫进食,而是经常调换食物的品种与烹调方法,89.1%给予语言鼓励及情感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进餐氛围,使孩子心情愉快,乐于进食,这为婴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照组喂养人在小儿出现喂养问题时,18.9%不知有问题存在,32.6%采取放任态度,让孩子随意进食,26.1%用哄骗、追着喂等方法逼迫小儿进食。
我们知道挑食偏食会导致某些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过量,造成营养不良或是过度肥胖,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中国家庭对独生子女饮食过度关注,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逐渐下降同时,单纯性肥胖呈逐年上升趋势。过度进食,偏高热量饮食,运动量减少,是导致儿童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因素。多项研究证实,幼儿期和成人期肥胖与儿童早期营养状况的关系密切,成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与婴儿期的饮食营养有一定的相关性[7-9]。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婴幼儿不同观察期体重、身长均值均在WHO推荐的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标准的均值正常范围内。干预组不同观察期均无发育迟缓、低体重、消瘦儿童;不同观察期对照组无发育迟缓者,低体重儿例数<2.8%,消瘦例数<1.4%。2组在不同观察期超重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于12月龄达高峰干预组为8例(10.3%),对照组为23例(31.9%);不同观察期对照组肥胖例数均多于干预组。6月龄干预组肥胖3例(3.8%),对照组为10例(1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2组在6~12月龄,即辅食添加重要阶段时超重、肥胖例数最多。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尤其爷爷、奶奶们认为小孩胖健康、结实、可爱,且对孩子的身体、饮食过于关注,总担心孩子没吃饱,“好东西”如甜点、饮料、肉类都留给孩子吃,还经常强迫孩子进食某些滋补保健品,过分强调孩子多吃,造成过度喂养。对照组喂养人12.1%主观认为小儿进食量少,而过度喂养;39.6%任由小儿偏高热量如甜食、肉类食物;26.1%用哄骗、追着喂等方法逼迫小儿进食。9.7%婴儿辅食添加过早;5.6%认为母乳好,而未及时添加辅食。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发布的《儿童和青少年膳食推荐》在2岁以下婴幼儿指南中提出,对婴儿发出的吃饱信号要给予反应,不要给婴儿吃得过饱,婴幼儿对总能量摄入可以自我调控,如果孩子不饿时不要强迫进食[10]。但家长的控制可以削弱儿童对进食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婴儿时期就被过度喂养让孩子没有饱的感觉,导致孩子过度进食而肥胖。
有调查表明,孩子出现挑食、偏食问题的时候,58.9%的家长选择解决问题的渠道为儿童保健医生,80.2%的家长认为儿童保健医生的建议最可靠[11]。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喂养人在育儿方面知识欠缺和存在一定误区,但家长对婴幼儿喂养问题关注,求知欲强,对医务人员信任,经过专业的育儿知识指导后,能够大幅度地改善婴幼儿的喂养状况、生长发育,为其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建立了良好的亲情,增强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必将受用终生。
1 卫生部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组.中国0~7岁正常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13.
2 刘月芬.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分析.中国优生优育,2009,15:128-129.
3 Carnell S,Cooke L,Cheng R,et al.Parental feeding behaviours and motivations.A qualitative study in mothers of UK pre-schoolers.Appetite,2011,57:665-673.
4 Shim JE,Kim J,Mathai RA,et al.Associations of infant feeding practice and picky eating Behaviors of preschool children.J AM Diet Assoc,2011,111:1363-1368.
5 林穗方,胡艳,刘慧燕,等.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09,25:3499-3500.
6 金星明,施榕,金志娟.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儿童保健杂志,2009,17:391.
7 Law C.Early growth and chronic disease:a public health overview.Mater Child Nutr,2005,1:169-176.
8 Lobstein T.Comment:preventing child obesity-an art and a science.Obes Rev,2006,7:1-5.
9 Flynnm AT,Mcneil DA,Maloff B,et al.Reducing obesity and related chronic disease risk in children and youth:a synthesis of evidence with‘best practice’recommendations.Obes Rev,2006,7:7-66.
10 Gidding SS,Dennison BA,Birch LL,et al.Dietary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2005,112:2061-2075.
11 吕冠明,罗晓明,严菊花.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家长的知信行问卷调查.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0,21:343-344.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5.053
066100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儿内科(张琪、吴庆红、刘建丽);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妇幼保健站(惠敏)
R 153.2
A
1002-7386(2014)15-2360-03
20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