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的创新研究

2014-09-02 15:42周长群王宏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发展平台大学生

周长群+++王宏起+

摘要: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重在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并与各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子系统进行贯通,从而构成高校完整并突出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发展; 平台;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121-04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也同样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为我国迈入世界经济强国提供了一批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加速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激增,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数量性、质量性、区域性、路径性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其中,毕业生数量的激增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稳步增长的现状成为我国当前大学就业工作结构性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促进大学生充分和谐就业,成为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的理论研究现状

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学者在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的实践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从就业创业平台的内涵、现状分析、建设思路、参与主体、提升能力等方面进行论述,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例如:刘月波等学者提出“高校就业工作平台主要是指构建一个容纳大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体系,从而构建一个大学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持久、稳定的合作机制”[1];李家华、刘帆指出:创业教育延展活动的配套支持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2]调查表明,高校创业教育延展活动尤其是“创业实体扶持”方面比较薄弱,其实,中国高校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源开展延展活动,如基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创业校友的实体扶持以及创业后续服务的专家支持等,但是目前,这些潜在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梅伟惠等学者提出“以立体创业教育观为指导,从全局性、战略性角度思考创业教育发展定位,挖掘高校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3]的教育思路;方蕾从“创建校园内创业园、搭建创业社团、建立和完善校内外产学研基地——企业实体”[4]三个方面提出建设创业实践平台的形式及其路径;刘筠提出:“高校要构建创业教育的教育体系,还要多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使学生在平台的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创业的知识和技能。[5]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实践方面的理论研究局限于针对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的分类研究,还没有考虑把它们融为一体,从切实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而言,在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和我国就业市场发育日渐成熟的新形势下,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面向大学生开展科学化、系统化、深层次的职业指导和服务是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未来之路。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的内涵与功能

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是培养高校学生具有现代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基地,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和就业教育子系统。高校依托平台,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并与各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子系统进行贯通,从而构成高校完整的并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平台建设的有关内容及其功能如下:

1.课程建设

一是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由高校就业部门负责,组织和承担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由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各学院有经验的辅导员组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二是依托学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管理学院等教学单位发挥其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教学资源优势,负责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结合专业教育,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以引导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或创业的意识和准备。

2.职场实训

为促进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高校可以依托管理学院等教学单位,设立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依托职业生涯规划中心,整合学校资源,专门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综合实训基地,添置必要的设备和软件,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训与指导;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面向全校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并依托高校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辅以创业导师的个性化指导,支持有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3.职业素质拓展训练

依托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各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学生职业发展社团组织,在全校学生范围内,以班级或社团协会成员为单位,进行职业工作坊、职业讲坛、职场训练模拟等工作,提升学生求职择业的能力。

4.网络课堂

依托学校大学生就业信息网或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网络的专门教育平台,广泛开展网络课堂教育,从专业知识拓展、就业指导、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

5.能力培训

依托平台,一方面,可以对学校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升他们职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系统培训,以提升他们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挥高校各类专业师资方面的优势,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用人单位职工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及岗位培训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水平。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1.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的目的

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的目的在于依托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及其实训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平台的活动,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参与社会人才市场竞争的素质和能力。

2.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的意义

(1)促进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基本上是由就业指导部门具体负责,受制于能力、水平、基础设施和职业指导人员数量上的限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是重点开展一些事务上的工作,如手续办理、就业讲座、招聘会组织等等,普遍缺少学生的职场实践训练环节,对学生就业质量提高的效果不明显。目前,瑞典突破了传统创业教育满足个体需要的教育理念,高校不断开设了新的创业课程和创业训练项目,更多地强调在创业教育中开展团队合作环境下的“做中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针对性[6],这值得我们加以借鉴。如果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依托高校管理学院、大学科技园等教育教学单位,为学生搭建集就业实训、能力培训、职业测评与辅导、职场能力训练等内容的平台,将会进一步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的实效性。

(2)提升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行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烈,同时也兼具强烈的叛逆思维,独立生活能力不足的特点。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以劝导式、说教式、强迫式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指导方式往往令许多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反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感兴趣,对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讲座从内心中产生抵制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而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宽松的学术和教学环境氛围中,学生们会通过参与职业测评、职业工作坊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主动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唤醒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行动,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指导转变成自己主动规划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从而提高自己对知识学习的源动力,切实提升自己将来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3)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品牌大学生就业品牌化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依托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明确学校的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为主体,传播学校的整体就业品牌;二是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主动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就业指导品牌,树立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意识,在机构、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充足的保障,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对接[7];四是帮助学生树立和提升个人的品牌形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建立起高水平的职业发展平台,并依托这个平台有针对性地面向全校范围的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活动,既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品牌的提升,在用人单位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也为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奠定基础,促进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的策略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从高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进行规划和推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形成全员参与毕业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必将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增添新的动力。

1.运行模式:学校多部门协调配合

面向大学生就业实际需要,使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在帮助学生的职业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要主动挂帅,统筹规划,进一步整合学校相关部门和各学院的资源,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其次,平台中各部门要协同作战,分工负责,各有侧重。其中,招生与就业工作处结合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的优势,负责统筹协调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具体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使课程的讲授贴近学生的需要,同时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训指导和日常咨询、职业能力培训、就业创业大赛的组织、个性化指导服务的策划与实施等工作;高校管理学院可以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的建设单位,充分发挥专业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负责学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创新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理论层面和学生个性化测评等方面帮助学生厘清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工作。高校大学科技园要发挥实践平台作用,通过组织创业讲坛、创业知识培训、创业模拟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各学院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主动渗透职业教育,并依托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培训、实践等活动,最终形成整合全校的资源,建立起分工合作的就业工作体系,共同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促进“全程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效能发挥: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作保障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已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等特点,从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心理学、咨询学、教育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就业指导人员均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9]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对促进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迫切需要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由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学生辅导员、两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等人员组成。学校要重视对这支队伍的系统培训工作,除了在理论与实践学习方面开展专业培训外,要让他们多深入企业、行业,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与交流,开展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社会调研和就业市场分析,从而提高其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同时把社会的需求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兼职教师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师、优秀企业家、企业工程师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等人员,请他们适时举办职场沙龙、职场讲座或者担任学生的兼职导师,为学生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求职策略、求职心理辅导等职业指导工作。

3.保障机制: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

在体制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实践证明,领导重视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高校要努力形成“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就业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院系全力配合,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做到统筹兼顾,全员参与,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主要领导要对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持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开展统筹规划;就业工作部门负责学校毕业生日常就业指导工作;各院系主要领导对本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毕业班辅导员负责本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专业教师要参与所带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校、院系两级领导都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动关心和支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认真安排、精心组织。要落实工作责任,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目标管理,将目标任务按院系进行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师资队伍保障方面,学校要选拔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专业知识人员充实到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在经费保障方面,要加大投入,在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活动组织、平台实验室建设、实践设施、设备场地等方面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

4.工作创新: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职业指导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职业指导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一方面会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会使学生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对课外知识的汲取与涉猎,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必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特点、专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交叉学科的知识领域、本专业扩展的空间、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未来从事的岗位空间及其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等。专业教师要克服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不了解该理论在当前企业行业中运用程度的现象,主动加强与行业的沟通与合作,了解所授课程在企业中的运用情况和学科知识的发展方向,要在向学生传授具体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企业中的应用状况和拓展空间,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职业角色技能的发展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10],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发生。学校要密切与行业和校友的联系,建立就业的反馈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更新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使学校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作用。要鼓励支持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建立相关论坛和俱乐部,专业教师参与相关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就业能力训练。

5.功能拓展:积极吸引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用人单位是人才的接收者和使用者,高校是人才的输送者,密切校企双方的合作,是促进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有效对接,化解毕业生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错位这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在师资力量、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积极邀请相关行业协会、企业专家、杰出校友参与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的动态需求更新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配备等,在与服务行业共同编写相关专业教材,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彰显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同时,要加强与长期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卓越计划、定制式人才培养、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学生参与企业生产项目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共同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月波,何璟炜.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61-62.

[2]李家华,刘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挑战和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1-5.

[3]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69-72.

[4]方蕾.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2009(6):19-20.

[5]刘筠.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特征及借鉴[J].继续教育研究,2012(7):173-175.

[6]Einar A Rasmussen,Roger Sorheim. Action-base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Technovation,2006(2):185-194.

[7]周长群.论大学生就业品牌化战略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89-91.

[8]沈刘峡.论大学毕业生品牌的创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5):102-105.

[9]蔡运男.中美大学生高校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11-12.

[10]祁金利,刘金玲.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角色、问题及其应对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1):25-27.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职业发展平台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