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相宜 润泽课堂

2014-09-02 15:11纪素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夹竹桃小平排比句

纪素芳

“文本学习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如今,在“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中,孰轻孰重?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要慎重掂量。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唯有做到轻重相宜,才能丰盈我们的课堂。

一、重“沉入词语”,轻逐文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针对“词语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词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著名文学批评家、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沉入词语”。 “沉入词语”意味着你跟文本是全面接触的,而不是局部接触的,文本中“字会含情,词会含笑”。

《在大海中永生》是通讯体裁,学生比较少见。文章语言凝练、概括,没有故事情节,这增加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难度。此外,受时空限制,邓小平这位历史伟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给学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文中第三自然段中的排比句——“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教学可以说是全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部分我最初的设计是按四步走:

(1)读一读排比句,找出描绘地理位置的词语。

(2)质疑:为什么骨灰会送向这些地方?

(3)句式训练:“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他的骨灰送往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

试教并不理想,听课者的评价是“此部分设计侧重于逐文分析,学生没有自主权”。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再次走进文本,“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些地域的背后蕴含着小平爷爷深远的影响,蕴含着人们对小平爷爷的赞颂。理解这些词语背后深远的意义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何不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来丰厚这些地域背后蕴含的内涵呢?所以,我设计“七步走”让教学柳暗花明。

(1)自读引疑:为什么说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2)以“疑”穿线:配乐范读排比句,理解排比句。

(3)隐文留词:“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扣词悟“秘”:从这组词中你发现了什么?

(5)读词忆事:读一读这些词,你想起了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6)借“源”识人:引导学生联系收集的资料,按“当我读到什么词,让我想起了什么事”的句式练习说话,了解邓小平爷爷深远的影响,感受人物的形象。

(7)变“形”练读:排比句变化成诗歌形式,指导学生回归整体朗读。

这个教学设计从“为什么说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入手,提纲挈领,抓住排比句式作整体感知,再隐去排比句式,留下几个关键词追忆有关邓小平爷爷的事件,鼓励学生联系课前查阅的资料自主学习。此时,“万里海疆”等词语不再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桎梏,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言语资源。以“我读到什么词,让我想起什么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生经历了“段—词—句—段”的学习训练过程,在表达中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丰富了小平爷爷的形象,丰实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这样有血有肉的表达:“当读到澳门、香港,我想起了‘一国两制。是小平爷爷让受尽耻辱的港澳同胞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小平爷爷让他们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当时香港人民自发地写着横幅‘我们回家了!,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上庆贺,有的老人还落下了热泪……”《大海中永生》这“留词追忆,沉入词语”的成功案例,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学的起点只有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教学机智只有抓住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域,给予唤醒、点拨、引导和鼓励,我们的教学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二、重研读形式,轻内容理解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言形式承载着内容和含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秘密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指出:“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写什么”上。

《莫高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的。

师:还是这四种彩塑,我把它纵向排列,请大家读一读,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是一组排比句,作者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生2:前面三句字数相当,第四句内容多。

师:排比句结构相似,字数往往也相当。假如我们把第四句变成和前面的三句字数相当的句式,你们能改吗?

课件展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威风凛凛的天王

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________的卧佛

生3:有神态安详的卧佛。

生4:有神态谦和的卧佛。

师:你瞧,这一改,句式整齐了。但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偏偏这样写呢?

生5:前面三句是概括写,第四句是具体写。

瞧,语言表达训练浑然天成。教师没有“填塞”,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感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慢慢地行走和欣赏,使语言文字不再神秘,使语言表达的奥妙一点一滴地留存于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语文素养。

三、重背景,轻“就文学文”

要使文本解读不浮于表面,应该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景还原。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背景虽然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却决定了文章的走向、意蕴主题。背景能让语文学习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执教《夹竹桃》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夹竹桃虽然没有惊艳的瞬间,但永存的是永恒的活力。充满韧性又能引起幻想的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之后,我适时链接了季羡林先生的写作真言:“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夹竹桃为什么能让季老如此深爱呢?我和学生查阅了一组资料:

季羡林先生专攻的是印度学及中亚古文字学。他专攻的是冷门学科,在这条路上坚持行走着,在中国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季羡林55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受到严重的迫害,即使这样,他笑容依旧,不向生活低头。

2003年,92岁的季羡林因病住进医院,但是他还是没有停止学习,5年的病榻生活,他著成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他请大家把“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这三项桂冠从他头上摘去,他强调他跟许多人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什么大不了的。

课堂上,引导学生把夹竹桃和季羡林先生的经历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了夹竹桃和季羡林先生的许多共同点:默默无闻、朴实、不炫耀、生命力顽强、充满韧性……花如人,人似花。在发现中,学生读懂了文章的表达特色: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季先生不愧被人们称为“夹竹桃知己”。试想,这一课学生若“就文学文”,学生哪来的对夹竹桃和季老先生多元而深入的理解?背景资料让语文天地宏阔绵远,学生有了源头活水,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

老树有年轮,印刻着昨天的繁荣与创伤;文思有碰撞,让人生绚烂与深沉;课堂有记忆,记录着消逝的精彩与遗憾。倾听窗外的声音,怒放自己的花朵……漫漫教学路,“浓妆淡抹总相宜”。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夹竹桃小平排比句
北怀集(其一)
夹竹桃下的人
从“四计歌”学排比
排比句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夹竹桃借微商模式偷渡中国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该如何帮你,我的爱人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