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人生底色培养健全人格

2014-09-02 18:45瞿学登
甘肃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教师应价值观

瞿学登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尊

重;倾听;个性;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057—01

特级教师王丽曾说过:“语文课的意义绝不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深层次、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怀揣一颗纯真的心,以纯真的心灵去看待世界。传统语文课程只把听、说、读、写作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和最终价值,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以至于教出来的学生只有知识而无思想。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入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课堂模式,并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尊重具体表现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尊重。目前,个别教师只热衷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充实和改造学生的大脑,殊不知,学生的世界中有许多珍贵的东西被教师忽视,甚至践踏,造成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甚至不愿说。而对于教师和文本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看似头头是道地说出来,实质上,那只是缺少灵与肉的空话、套话。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才能使学生尽情地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

人往往只习惯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愿倾听别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性的弱点。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既要做文本的倾听者,透过语言文字的表现去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又要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做学生的忠实听众,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汲取他人思想灵魂中弥足珍贵的养分,从而充实自己的情感。如此,语文课堂才能和谐有序,学生才能自主地发表见解,激情与灵感才能激烈碰撞,学生才能受益匪浅。

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曾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在教学《井底之蛙》一文时,教师提问:青蛙如果跳出来,会看到什么?学生小手林立,个个有话要说,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青蛙可能会看到污染过的河水,砍伐过的森林,然后不适应井外的生活。听了这个教学案例,想必许多人都感慨万分,“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指挥家,引导学生从不同“声部”发出更为和谐的声音,而不是做雕刻家,把学生无一例外地雕刻成我们心目中的艺术品。

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的是非观念不明确,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笔者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时,抓住一个“死”字,创设情景让学生替换同义词来理解“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当时谈及革命烈士的死时,学生一脸沉重,用“就义”、“牺牲”和“献身”等词来形容;当谈及抗战时期,侵略者的死时,学生则用“见阎王”和“一命呜呼”等词形容,引起了其他学生的阵阵笑声。如此一来,孰轻孰重,自然不在话下。正当笔者为自己的杰作得意时,一位听课教师却认为笔者的教学方法有待商榷,他认为笔者引导学生将侵略者的死用“见阎王”和“一命呜呼”等词形容,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他的点评让笔者醍醐灌顶。的确,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现在应以更为理性的眼光,更博大的胸怀去看待历史。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指挥棒,更是生命意义的一种投射。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打好学生人生的底色,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健全人。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教师应价值观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