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关键词〕 感恩教育;教材;活动;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3—0041—01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前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非常淡薄,主要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因此,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挖掘,利用好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感恩教育方面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关键是教者要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如,在讲授《妈妈的账单》一文时,笔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妈妈和孩子的两份账单展示在大屏幕上,要求学生一遍遍大声地朗读,读到孩子的账单时,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不读。笔者马上追问:“为什么不读了?”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又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作者从地球的美丽壮观、无私慷慨、唯一去处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可爱,同时,告诉了人们要保护地球,否则将别无去处。诸如此类课文还有很多,靠的就是教者去发现,去体验,去传递。
二、开展活动,提高感恩教育实效
要真正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帮助,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如,课题组在实验初期开展了“寻找身边的感动”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感动,用纸笔、相机等记录真实的情景。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同学忘带文具立刻有人送上的场景,在操场上发现比赛项目结束后几人搀扶选手的场景,发现上学路上大人淋湿而孩子躲在伞下的情景,这些镜头连缀成爱的乐章,重复奏响,不断冲击、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这些平凡的举动中感受爱的真诚。
三、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今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如,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 珍爱生命,学会感恩。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远离危险,拒绝犯罪,包括交通违章、吸毒等。
2. 培养责任,学会感恩。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应当教育学生,感念祖国之恩,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就要有少年周恩来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总之,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感恩既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又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和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努力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变感恩意识为自然之举。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