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政
正像人类的姓名是个体识别的验证码一样,品牌Logo扮演着品牌DNA的识别码。不过并非所有logo都从一而终,会跟着时代局势转变有所改革,尤其在新设计师加入整个求新求变,来个脱胎换骨之时,往往会拿logo开刀,或者因应特殊节日,来个短暂变身。
时尚Logo演进史:铁打的大牌,流水的Logo
只要看到Monogram(字母组合),就能想到路易威登;见到双G交叠,就知道是Gucci名品;还有上下颠倒的双F、勾肩搭背的双C,不屑细看品牌名称就能知道它们是哪家的“代言人”。正像人类的姓名是个体识别的验证码一样,品牌Logo扮演着品牌DNA的识别码。不过并非所有logo都从一而终,这些代表奢侈的符号,曾经也是多次易帜。
现在的Lanvin以其字母名称为品牌名,早期却是创办者Jeanne Lanvin全名,名称之上还有设计师手牵女儿的剪影做标识。之所以用母女剪影,是因为Lanvin以童装起家,据称,标识里的剪影来自1907年Jeanne Lanvin母女两人出席舞会的画面。现在,Lanvin的标识中虽然少了“Jeanne”,但直到现在的Alber Elbaz还维持母女舞蹈的经典轮廓。
不过,并不是每位设计师都能像Lanvin的主人一样维持它的面容特征。
当初为了家庭宣布暂退舞台的Phoebe Philo, 2006年自Chloe光荣卸下设计师职责后,2009年宣布重回时尚舞台,担任Céline女装设计,一回锅立马展现女强人气势,最初曾有段时间宣布公关新闻资料仅提供特定国际媒体,就连品牌logo也稍作改变,这种亲近特定媒体行为,在当时还真恼怒不少人,虽然后来有些变通,但就新上任新作风来说,Phoebe Philo很强势有个性。
至于Céline是怎么走到现今这一步呢?最初1945年品牌创立是以高级定制童鞋为出发点,画家Raymond Peynet所绘制的红色象是Céline最早期的logo识别记号,到1960至1970年代左右,Céline由童鞋向外拓展到配件并顾及成人市场需求,这时原本的大象记号才有新变革,改用马车当标记。
说到时尚品牌logo演进,洋洋洒洒足可写专书讨论。单是拿马车当logo,扣除Céline,还有Hèrmes、Coach与Lonchamp,未免又是一阵混淆,到了1973年才有用字母C当logo问世,这也堪称是品牌使用简单字母当标志的前身,然而Céline的logo命运很多舛。
1973年,字母“C”成为Celine的新代言。不幸的是,与香奈儿的双C比起来,Celine孤零零的一个“C”似乎颇受排挤,所以没多久logo再次进行改革。等到Michael Kors主持大局时,品牌Logo简化成名字的单纯字母排列,较偏美式作风。据品牌艺术家Peter Miles回忆道,他帮Celine打造Logo后,曾在2005年改头换面过,隔不到3年,又换Phoebe Philo进行新创造,他要求简洁有力的字体,不须过多累赘字眼,故拿掉当初的Paris字样,对品牌字母排列间距更是讲究彻底,少几毫米都不行。
有些品牌还会因应特殊节日,来个短暂变身。尤其在新设计师加入整个求新求变,来个脱胎换骨之时,往往会拿logo开刀。
2013年,为庆祝Lacoste成立80周年,艺术家Peter Saville与之跨界联手,把昔日经典的绿鳄鱼进行了一番“整容手术”,一“整”就是80种涂鸦轮廓:从略有鳄鱼身影的“印象”涂鸦,到几乎看不出鳄鱼的抽象派,乃至几个点、数条折线。
身为川久保玲御用插画家,波兰艺术家Filip Pagowski自上世纪八十代便开始了与这个日本潮牌的合作。2002年,他们联手推出了PLAY系列T恤:Filip设计的红色大眼爱心在问世之初就刮起了时尚旋风。据说,艺术家本来还想将红色爱心和Comme des Garcons的其他副线进行合作,结果却成了PLAY的专属记号。
大牌们的中国“风水”:
中文名叫得响才叫红
小小的Logo,承载着时尚品牌百年的故事与情结,像风水学般,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而西方的时尚设计师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为了起一个合适的中国名而“肝脑涂地”。
随着中国成为奢侈品销售的最大市场,“为中国人开店”成了大牌们不宣的秘密。有一个响亮而有意义的中文大名,自然能让品牌顺风顺水。
Chanel是最早注意中文名称重要性的品牌之一,早在2008年上海高订发布会上,就启用“香奈儿”做中文名称。近年来,如果一家品牌没有几个拥有中文绰号的单品,甚至就称不上是时尚宠儿——
早期Hermes的Brikin“铂金包”可谓是一个“神来之笔”,用铂金来比喻这款包是如此可遇而不可求;2010年,人们记住了Celine的“笑脸包或囧包”,但除了业内人士和死忠粉,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一系列的名称是“Luggage”。
就像把中国古诗翻译成英文一样,给国外品牌造一个中国名字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不得不说,大牌们在中国下着一盘胜负未卜的棋。
2013年7月份,意大利品牌Bottega Veneta宣布将自己的中文名称更替为“葆蝶家”,官方解释为“葆蝶家——永葆蝴蝶梦之手工艺家!”不料,新名字甫一出场,大众一片板砖袭来——“暴跌价”成为众口一词的吐槽。回想之前公司在征集中文名过程中,备受推崇的“宝缇嘉”显然要高出好几个档次。谁知这一名称早被注册,“葆蝶家”实属无奈之选。
更早之前,Bottega Veneta的东家,曾被称为“PPG”的奢侈品集团,将名称更改为“Kering”,中文名为“开云”。开云集团的皮诺家族的迷信传统已经昭然若揭,从1963年创始人弗朗索瓦·皮诺以木材交易起家的集团,到现在的“Kering”已经历了5次改名。开云现任集团首席执行官暨董事局主席弗朗索瓦·昂利·皮诺在改名声明中如此解释:“更新我们的身份是本集团转型的必然结果。新的名称不仅反映了我们业务范围和商业模式的变化,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新的身份及企业文化。”endprint
实际上,给品牌取中文名无非两个方向:一种是音译过来,比如汽车品牌Benz音译为奔驰,中文也表达飞驰不羁,与品牌形象不谋而合;另一种是取品牌字母缩写,并赋予新的意义,诸如“莫杰”之类,算是吃了一场败仗。
2013年Marc Jacobs在北京大秀上,并正式将自己的中文名改为“莫杰”。不知道设计总监小马哥对“莫杰”二字感受几多,但在百度词条上的搜索结果有397000个,其中多数显示这是70年代前男性的名称。而Marc Jacobs的搜索结果却多达5050000个。其实,早在小马哥取这个别扭的中文名字前,中国人对这个品牌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主线Marc Jacobs及副线Marc By Marc Jacobs分别被亲切地称为“大马可(大Marc)”及“小马可(小Marc)”。
被隐藏的奢侈:真正的名品不需要周身打上Logo
无论大牌们的Logo曾经怎样欢闹,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潮流风向变了,Logo越来越不招人待见。
2014年的巴黎秋冬时装周上,一直坚挺着自己标识的香奈儿竟然也将自己的双“C”撤了下来,目前来看,这场低调奢华之旅已经波及几乎所有门面大牌,成为新的时尚。
Gucci单品上通常会印有斗大“G”来标明自己的身份,然而在2012年Gucci发布一则信息称:自去掉夸张的Logo后,低调路线让他们大有斩获,营业额大幅度提升。Gucci改头换面后带来的盈利,也让其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波莱松了一口气,去年他大张旗鼓推出价值800英镑(约8600元人民币)的一款看不到Logo的新手袋,受到外界质疑。但这已被认为是经济衰退时期消费者需要的一种“不张扬”的产品。
同年,路易威登也将自己的“LV”标识进行低调处理。到2014年Alma手包发布时,人们只能将包的侧面对准阳光,才能隐约看到右下角浅浅的一抹凹纹。
法国奢侈品大亨、巴黎春天百货老板弗朗索瓦·昂利·皮诺说:“我们集团正朝着设计更小标志、更低调的奢华方向迈进。我们的品牌迅速适应这一新的奢侈观念,这一观念就是更微妙的、更成熟的,我们正在这么做。”
南加州大学市场学教授约瑟夫·努恩斯研究发现,高端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没有Logo的‘安静的产品。”他的研究以Burberry为例,其Logo可以依赖更为“微妙”的特征,例如它的红绿竖条,来向有识别能力的人展示其尊贵。
与前两年相比,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更加自信,受标明“社会地位因素”驱动而进行奢侈品消费的人已经少了很多。越来越多的人会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以及 其个人的工作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手袋或配饰,不再盲目崇拜Logo。甚至有人白天背一个带有明显Logo的包,晚上则会选一个低调的皮包参加聚会。
真正的名品不需要周身打上Logo来炫耀,而是每个细节的设计都自然流露着“系出名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