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强
【摘要】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数学作业注重内容的机械训练,是师生间一种“师批生改”的简单的相互的信息反馈,导致学生机械性的完成作业,教师机械性的批阅作业。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批改作业就更应该注重体现作业的激励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批改作业;师生讲评;教学效果
一、分高低年级进行数学批改
1.对低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批改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的大门时间还不长,对于一些表示等级的词语还不太理解。他们在学前班,老师批改的作业大部分都是以小红花作代替,而且学前班的作业和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作业大不相同的。数学老师基本上都带二个班的数学,每天上课时间都在五节课以上,在繁重的教学之后,又要面对几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作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的数学作业,在书写上又不工整,字迹不清晰、格式不整齐,面对这样的作业,只能打“×”和“√”号以及百分制的等级评定较好,不适宜用甲乙丙丁的等次来批改,也可以用一些少量的小红花或五角星来批阅。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数学作业的批改
中高年级的学生,即是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方式。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的方式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练习。为了保证学生的答题正确性,还有不少老师的做法是“先讲后练”,这种形式学生做起来很开心,答案正确率高,教师改起来很省心。负责的教师呢,逢错必改,逢错必批,末了还不忘郑重地打个分数或画个等级。但是这种作业的批改方式不能够检测到学生学习情况,很难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课堂教学效果很难反映出来,起不到做作业的真正目的,同时还给学生养成了不动脑筋,不发挥思维的坏习惯。对于这部分学生的作业应分三部分进行评讲:一用基本评价,就是对于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格式整齐的作业,给满分,评为优、甲或100分;二用奖励评价,基于达到上述要求的,且有所创新,可评为优加星号,或甲上或100加星号;三用实物奖励。达到上述两项要求的,且有创新并且有简便之意,可适当进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善于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
二、多种批改作业方法相结合
1.随堂批改作业
上完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竞赛抢答,小组比赛的方法,当堂集中统一批改。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作业的速度;还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师面批
对教学的中重难点练习,做到人人过关,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面对面,逐题批改,及时指出其错误,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并要求学生马上进行订正。不拖延。
3.小组批改作业
把不同水平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在课堂上的有些练习,教师每小组只需检查一人,并指出其错误所在,然后由他去批改另外三人的练习,并监督、帮助他们进行订正。对于课外作业,如课堂讲过的练习、比较简单的作业、需要默写的定义、需要巩固的知识等,同样可直接交由小组长负责督促组员完成。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的完成和批改的情况。
4.自改和互改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练习,教师可先报出答案,让学生自批自改或同桌或前后桌同学相互批改。如有问题马上提出,教师立即讲解;或课后讨论订正,对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汇报给老师。这样做每个学生的责任心都很强,在一定意义上比教师批改更为细致。学生学习当中常有的马虎大意、缺乏自我检测习惯的问题,在自改法的经常运用中,会慢慢地得以克服。
5.生“评”师
课前,教师先把上次的作业做在黑板上,将学生作业中典型的错误列出,复习提问时组织学生批改。由于学生长期被教师评价,一下子变成批改教师的作业,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批改得也会特别认真。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思考和评价,弄清了正确答案,理清了思路,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
6.批改“典型”
选择典型的作业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进行批改。这种方法既可让学生记忆深刻,也可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甚至会成为后进生转变的一个契机,使后进生在集体面前获得成功,在他们内心产生“愉快效应”,激发好学的积极性。
7.采取评奖的方法
一般作业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则更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来进行评价。通过上述几种作业形式,使教师变主角演员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创意的过程,需要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够把学生的作业批透,获得教学信息反馈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永新,王元恒.《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