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原
1996年9月,寂静的江西三清山开通了第一条空中之路——外双溪索道,并于2009年进行了设备更新升级。如今,外双溪索道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申遗专家的视(考)察及国内外数千万游客的接待任务,提升了三清山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2007年,三清山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初审,来自世界各地的申遗专家来到三清山实地考察,外双溪索道为他们架起了一条通往大自然的天梯。通过索道观光,他们从360°的角度领略到三清山的震撼奇观,将自然美景尽收眼底。2008年7月8日,于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全票通过将“江西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得三清山成为中国第七个、江西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索道协会理事长闪淳昌谈到此事感慨道:“这就是索道的功劳,因为有了索道,人们才能从不同角度领略大自然的风采。索道是通往大自然的天梯。”
而当我们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时,有这么一批人,为保障索道安全默默无闻地贡献着他们的劳动和智慧。现任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副总裁、江西三清山索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清山索道”)总经理的杨跃,就是其中之一。
在他的领导下,18年来,三清山新老索道从未出现一起等级责任事故,先后荣获江西省“安全生产诚信单位”等荣誉,安全服务质量获国家5S等级,并于2013年通过了索道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的评定。杨跃先后被评为三清山景区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优秀厂长经理,2013年上饶市十佳旅游人物等。在如此众多的荣誉光环之下,杨跃和三清山索道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安全是压倒一切的”
杨跃,出生于1958年,1998年进入三清山索道任副总经理,2002年至今任总经理。刚见到杨跃时,他正从山下健步走来,清瘦的脸上泛着红光。中国索道协会办公室副主任裴强曾这样形容杨跃:“他这个人性格很实在,做了不少实事,但却不爱说,是个‘闷葫芦!”但是当记者和他聊起索道的安全,他却像说起自家的孩子一般打开了话匣子。
“索道是架空载客运输工具,安全管理更显重要,三清山索道线路长、高差大、支架多,地形极为复杂,加强安全管理尤为突出。所以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就制定了‘安全是索道的生命这一基本方针。我们从不因达到标准而满足,而是把评判安全的最终裁决权交给顾客。”
三清山索道的员工们都说,杨跃对安全的要求一直都十分严格,从来都是照章办事,一丝不苟。这和他的军人出身不无关系。1977年,杨跃在上饶军分区军械修理所任职,从武器保管员到军械修理工,再到修理所的负责人,从那个时候起,他就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打下了机械修理方面的专业基础。
“和枪炮打交道首先就是要注意安全:保管弹药时要注意防爆;维修枪支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程,否则就会出现擦枪走火伤人的事件。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安全这个理念已经固化在我的脑海中了。进入到索道行业之后,我的老领导、前任总经理周长顺先生,原来是一名老公安,也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我感觉到在索道这个行业中,安全是压倒一切的。”
在加入到三清山索道之前,杨跃曾经到几家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在一次考察中,恰巧遇到一名工人在工作中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手臂受伤十分严重,他开车把那名工人紧急送到了医院治疗。这次经历令杨跃感触很深,事故现场的触目惊心使他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企业负责人肩上担负的责任——“在企业中,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这也是他后来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上格外小心谨慎的原因之一。
杨跃说:“索道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的标准出台也比较靠后,因此我们对索道安全也是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我们一开始建设的索道是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双人吊箱式索道,虽然建成时就通过了验收,但是当时很多安全标准、规范都不完善。索道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到2003年,三清山已经名声大噪,索道的客流量每年都在以翻番的速度增长。“我们曾经统计过,当时在10 m长的小小站台上,一个站务员一天走的路就有20 km之多。”
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杨跃感受到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不断向国家客运架空索道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了解最新的规范,对索道进行持续整改。“我拿着最新的标准和我们的索道一项项比对,发现以单边每小时350人的最大荷载量来说,当时的托压索轮的直径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在客流量爆满的情况下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经过和生产厂家反复研究,我们将直径400 mm的托压索轮全部更换成直径500 mm,加强了荷载能力。” 2005年4月21-22日,三清山索道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督察组的检查。
“不计成本,全力以赴”
2009年,三清山索道斥资1.3亿元,对设备进行全面更新升级。运行了13年的老旧索道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外进口脱挂抱索器八人吊箱式索道,最大运量为每小时2 000人,是原索道运力的5.7倍,索道的安全性能也大大增强。然而,在杨跃看来,新索道的安全管理更是充满了挑战。
在新索道安装时,杨跃带领公司所有机电技术人员不分昼夜、不计报酬给安装公司和外籍专家打下手,目的就是通过实践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新索道建成交付后,我们没有外聘专家,独自承担起安全运营任务,这在索道界是少有的。”杨跃说起来很是自豪。
在新索道建成后,杨跃并没有因为设备更新而松了一口气,反而在安全管理上更加精益求精。一方面将管理制度进一步精细化,设备的每一个部位、每一项的检修维护责任都划分片区,落实到人。另一方面,他对员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定期排查隐患,查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对设备安全保持更高的敏感度,将控制关口前移,预防未来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他是这样要求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endprint
曾经有一次,杨跃在巡视时偶然间发现了1号支架检修平台的一斜拉杆下端两个连接螺栓中的一个切断,一旦检修平台因缺少螺栓而掉落会发生砸伤人的事故。杨跃并没有仅仅让员工更换上一个新的螺栓——他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很可能换上新的螺栓,未来不久还是会断”。为此,杨跃首先咨询了索道生产厂商的外籍专家,对方认为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在和国内几家引进了同类设备的索道公司进行沟通后,杨跃发现,在另外几家同类索道中的同一位置也先后发生了同样的问题。经过和技术人员一起反复研究,杨跃找到了螺栓断裂的根本原因是国内螺栓与进口螺栓的强度等级存在着一定差异,于是通过提高螺栓强度等级并加大螺栓直径的措施,彻底解决了这一安全隐患。
在保障游客安全,做好服务之外,杨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近三年来下令专机运送受伤、生病游客8次,为受伤、生病游客争取到了较多的抢救时间。2012年7月23日凌晨3时30分,他在睡梦中接到一位住山上的上海游客因看日出不慎摔伤,急需送医院抢救的电话后,不仅立即召集员工开专机运送,亲自积极准备担架、联系救护车,为预防救护车到达时间长,还联系其他车辆协助运送到与救护车交接,为这名游客争取到宝贵的一小时黄金抢救时间。谈起这件事,杨跃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人命关天,救人对我们来讲没有代价可言,必须不计成本,全力以赴。”
三清山索道中多是跟随着索道十几年的老员工,很多当年的一线员工现在已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三清山索道办公室主任李军是索道最初建设者中的一员,他和三清山索道的众多员工一起见证了索道的成长,他告诉记者:“杨总不但对我们要求严格,而且总是亲力亲为,重要检修必然要在场,不然他不放心。” 从一名普通站务员做起、现任公司副总经理的娄永平说:“杨总平时总是以索道为家,和我们吃住在一起,没有明显的上下级界限。索道更新改造的时候,他亲自上阵和大家一起通宵达旦工作在施工现场。所以我们这儿尽管累,但是工作氛围很好。”对于这一点,杨跃觉得理所当然:“索道行业的工作环境特殊,在这深山野林里,工作和生活的条件都十分艰苦,能坚持下来的员工都很不容易。想管理好一个团队,就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更多的时候,我和大家在一起并肩作战,员工们也能更安心、更踏实。”
从2013年年初开始,杨跃带队在三清山索道开展标准化创建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杨跃对所有的员工进行了分配,要求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标准化的各项规定吃透。全公司上下齐心协力,终于在2013年底第一批完成了索道标准化一级企业的创建。虽然已经达标,但是杨跃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终点。“贯标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通过常抓不懈,将标准化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之中,将人的意识和习惯逐渐培养起来。”杨跃说。应急演练,则是培养人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处置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杨跃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制定出公司内部的演练项目库,“将所有在索道界发生过的故障、事故案例收集起来,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逐项、反复预演,将应急演练常态化。比如传动皮带断裂这个事故,虽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一旦断了,我们的员工都应当知道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措施恢复索道运行。”
实习编辑 赵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