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译
2002年5月25日,一架华航747客机611次航班从中国台湾桃园国际机场起飞,航班上共有206名乘客和19名机组人员。他们将飞行1 h40 min,穿越台湾海峡,抵达香港。在飞机起飞20 min后,611航班的飞行高度接近1万500 m。在台北区域管制中心,航班从雷达屏幕上突然消失。航班最后出现的位置是东经119.67°,北纬23.98°。
飞机到底遭遇了什么?相关部门随即展开了当时航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搜救行动,共有1 000多人参与,渔船、海岸警卫队和军方纷纷出海进行搜救。华航611次航班的失踪地点就位于澎湖岛北部、距离台湾海岸55 km的地方,搜救人员在台湾海峡附近发现了漂浮的残骸。有的残骸甚至散落到了100多千米之外的地方。最终,机上225人无一人生还。
当搜救工作紧张进行时,台湾飞行安全委员会也开始着手调查这架飞机的坠毁原因。这架747-200型客机是在1979年8月2日投入使用的,由于发生事故的是一架美制飞机,美国运输安全委员会也介入调查,调查小组很快奔赴台湾。
地面雷达一直在密切跟踪611次航班的飞行情况,它将为调查人员提供比空管中心更加清晰的雷达画面。在对地面雷达图像进行仔细分析后,调查人员发现,飞机在进入1万多米高空飞行时,雷达信号突然出现了分离。最大的可能就是,有几块较大的飞机残骸脱离机身后开始飘移,这一点足以说明飞机是在飞行过程中分裂解体的。因为当时飞机附近并没有其他物体,调查人员排除了空中撞击的可能。
相似的事故
这次的事故和另一起空难事件非常相似。1996年,美国环球航空公司一架747客机——800次航班意外坠毁。和华航611航班一样,它是在爬升时突然解体的。
环球航空公司的这起事故调查时间持续了大约4年,调查人员最终揭开了747客机的一项设计缺陷:电缆系统靠近飞机油箱很可能会引起火花,并点燃油箱里的燃油。由于这两起事故存在惊人的相似,涉及的都是747客机,都是在飞机爬升时突然分裂解体。而且航班起飞时天气都很炎热,调查人员推断,天气炎热或许是导致800次航班爆炸的原因。那么611次航班事故起因是否也是如此呢?调查人员马上把调查重点转向了飞机中部的油箱。
在611次航班坠毁3个星期后,救助打捞船驶入台湾海峡。借助声纳系统,调查人员确定了611次航班残骸的水下位置。在事故发生25天之后,调查人员终于找到了飞机上的两个黑匣子。它们分别记录了驾驶舱内飞行员之间的对话,以及航班上飞行时的相关数据。舱音记录显示,灾难发生前机舱内一切正常,并没有任何异常声音出现。
随后华航611的油箱残骸被打捞上岸。调查人员展开了仔细研究,从中寻找爆炸痕迹。如果油箱的确发生过爆炸,它必然会发生扭曲,金属表皮很可能会外翻。但调查人员发现,它的中部油箱基本上没有太大损坏,金属表皮是内翻,而不是外翻。另外,油箱表面并没有燃烧所产生的烟灰,因此能够肯定不是油箱的问题。
此外,通过对飞机残骸进行分析,调查人员排除了飞机上藏有炸弹的可能。
最先解体的部位
随着更多残骸被确认并被打捞上岸,调查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通风嵌板残骸的调查,调查人员发现飞机货舱当时存在突然失压的情况。货舱为何会突然失压呢?
调查人员决定利用弹道轨迹分析技术,帮助分析飞机碎片的飞行轨迹。其原理很简单:率先解体的碎片必然会率先落入水面。如果调查人员能够确认出率先解体的碎片部件,那么事故起因也会很快锁定。
监测飞机的雷达系统一直在跟踪散落的飞机碎片。搜救人员已经记录下那些碎片的准确位置,此外,调查人员还搜集了事发当天的风速和海洋洋流等信息。最后,他们通过飞机上的飞行数据记录器,掌握了飞机解体时的飞行高度、速度和航向。他们仔细挑选了18块飞机残骸,将其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图显示的结果发现,最先分裂的是尾翼,调查人员确定这是机身最先解体的部位。他们随后从成百上千的飞机残骸中发现了640号残片,这一大块残片包含部分机腹、机身侧壁和后舱门,它正是来自机身尾部。从金属撕裂的方式来看,它是在空中受到强劲外力后一分为二的。
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当飞机在空中行驶时,率先解体的部位也就是超过负荷的位置。金属在负荷过重或者压力过大时会出现一定角度的断裂,但是640号残片的断裂面并没有发生弯曲,相反是扁平的。说明断裂原因不是压力过大,而是金属疲劳。
疲劳断裂是指金属在重复多次受力后最终断裂的情况,这种断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裂口平整,非常光滑,没有任何弯曲。这与640号残片的裂口情况完全吻合。这意味着它并不是在坠落过程中突然断裂的,而是长期作用的结果。
草率的维修
与此同时,另一情况也引起了调查人员的注意。640号残骸上有一片金属垫板,这说明这个部位曾维修过。如果机身出现裂痕或者小的损伤,要想使机身仍旧保持原来的强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原来的位置换上一个垫板或者一块补丁,这样才会不影响它正常发挥作用。
调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640号残骸的外侧有很多纵向的污痕,这些看起来很像是从垫板和机身表层之间产生的,这说明金属补丁下面存在燃油泄漏的情况。
调查人员从裂口上还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断裂面表面覆盖有一层氧化铝。金属在常年暴露于空气中时,会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这种脱色现象说明,飞机尾翼的这道裂缝已经存在有很长时间了。随后调查人员拆除垫板,看到了铝制蒙皮上有很多相当长的凿痕,这样的破损仅仅用一块垫板修补显然是不够的。
研究维修记录的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收获。记录中曾经简单提到了发生在22年前的一场小事故。当时,该飞机投入运营只有6个月,飞机尾翼在着陆时撞向跑道。飞机在起飞或着陆时,如果角度太大就会出现机尾触地的情况,这种情况引发的后果比较严重。飞机的维修日志上对当时的维修情况所言甚少,现有的档案资料表明,这架飞机在发生机尾触地事故的第二天进行了临时维修。维修人员在受损部位安装了一大块铝制垫板。在这一事件发生4个月后,机场对其进行了永久性维修。
飞机保养记录显示,这次永久性维修是完全依照波音公司提供的结构维修手册进行的。依据手册要求,飞机上许多较深的擦痕都要进行维修,而且要将受损部位完整切除后再进行整体更换。但在22年后,调查人员可以清楚地看到机尾的受损部位其实并未被更换,机尾触地造成的擦痕依然存在。
华航的维修工程师反映说,由于摩擦损坏的部位太大无法切割,他们选择了增加垫板的方法。因此这些擦痕既未打磨,也未割除。而且,维修人员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们把垫板直接覆盖在了有擦痕的区域。这块垫板的尺寸并没有按照规定,比受损区域多出30%。更严重的是,它在安装的时候甚至没有跟擦痕区域完全吻合。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维修时的草率处理和检修日志中假称维修达到维修标准的说法,使之后的维修人员一直都被蒙在鼓里。在随后的22年中,每当飞机起飞时,由于气压变化,都会造成飞机蒙皮的扩张和收缩,被掩盖的问题就会不断恶化。这些裂缝不断增大,最后甚至发展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2.3 m。2002年5月25日,长期累积的麻烦终于在这一天到达临界点。
最终调查人员确定,导致华航611解体、造成225名乘客无辜丧命的元凶,就是这条肉眼看不见的裂缝,这样的结果让华航公司懊悔不已。
调查结果出来后,调查人员提出建议,动员世界各地的航空机构马上查除潜在的维修隐患。美国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也公布了相关建议,他们指出,维修人员必须被告知,隐藏或者掩饰潜在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个飞机的分裂解体。华航迅速修改了飞机的检修程序。自从611解体事故之后,这家公司的飞行安全记录有了长足进步。调查人员还建议采用新型检测工具,帮助技术人员发现垫板后的隐患。这些工具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实习编辑 赵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