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研讨课环境问题的案例教学实践

2014-09-01 23:32江芳王连军谢慧芳李健生
大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案例意识环境

江芳 王连军 谢慧芳 李健生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其环境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辐射式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而且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参与到改善环境的行动中。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环境保护课程的现状及不足,阐述了在高校新生中开设环境问题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有效的“环境问题”课程的教学案例和授课方式。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意识环境问题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087-02

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环境类课程教育的目的并非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树立环境意识。大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素质教育,在其头脑中形成的环境意识会在以后决策和执行工作中,自觉地尊重环境、维持健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目前,高校在环境素质的教育问题上,未能有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也很少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深层次的思考。因此,为了使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对环境科学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了解环境问题的起源、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开设环境问题新生研讨课十分必要。

一、环境课程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一)课程未普及,教学不受重视

据统计,目前我国只有约15%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程。由于环境教育课程未被教育部列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必修课,所以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加之某些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且没有足够的环境教育师资,因此,环境类课程远未普及。即使在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程的学校,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照本宣科等许多问题。

(二)学生有逆反心理且缺乏主动性,不能有效接受

目前高校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采用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加之教学形式生硬,缺乏感染力和互动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学分的获得均要通过考试,把环境教育也纳入学分制的考试体系之中,往往产生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局面,单纯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必然减弱了教育效果。

(三)教材建设滞后

一套完善的教材是提高大学生环境教育水平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环境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教材建设滞后于教学建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知识陈旧、缺乏新概念、新理论和新形势,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材建设的关键是要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出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材及其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环境问题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一)合理开设课程

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必须依靠高校的教育体系。高校在意识到环境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将“环境问题”类的课程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由于环境问题课程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因此,高校在给文、理、工科学生开设该门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深入浅出地使其了解当前我国及世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与迫切性,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执行者。例如,文科学生不宜在理化演算方面讲解过深,而对于工科学生则可以对环境污染的成因做较深入的分析,以初步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是大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为了更好地实现启发式和互动式的环境教学,环境问题课程应以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为授课主线,案例的剖析过程由教师引导性介绍案例背景、学生分组阅读参考书和查阅资料、学生分组课堂报告、国内外专家报告、课堂深层次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等部分组成。

(三)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毋庸置疑,对于一年级和非环境专业大学生来说,大篇幅地讲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理论,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采用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既可以生动直观地表述授课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案例时,可以通过视频或动画来演示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过程以及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春季物候期提前,一系列气候变暖产生的重要影响让学生感到人类的种种活动已经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系统的稳定。此外,播放环保专题的纪录片也是不错的选择。环保纪录片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又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环保纪录片以现实为题材,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唤醒学生们的环保良知。在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对重要的概念如能源结构、温室效应、京都议定书等做解释,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记住。

(四)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更能贴近现实,紧跟时代发展,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环境问题课程的目的不是研究环境问题的治理方法和手段,而是通过对环境问题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表1为我校给工科学生第一次上“环境问题”研讨课(2学分)所选取的典型案例。

三、结论

高校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问题”研讨课可使学生在认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析和评估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互动式、启发性、多媒体及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苟帅,徐吉霞,蓝增全.普通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的重要性[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26(增刊):43-45.

[2]赖发英,周颖,周健,周利军.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06-108.

[3]丁淑杰,徐平,刘京中.非环境学专业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8):166-167.

[4] 程倩.论高校环境伦理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3):98-99.

[5] 林培英,杨国栋,潘淑敏. 环境问题案例教程 [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案例意识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