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银霞
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们热衷探索的一门课程,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纵观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都可以看作是课堂展示活动,声光电齐亮相,绚丽的课堂就像豪华的盛宴,不是普通农村小学这种“教育寒门”所能承受的。农村小学需要的是家常菜,但反过来说,日日饕餮大餐,即使豪门也吃不下呀!于是,我们呼吁有一种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我把它称之为节能型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依然有思想的碰撞,依然有灵魂的升华,依然能指导学生现在的生活乃至指引他们以后的生活,这样的课堂还应该是高效的。
一、整合资源,去芜存菁
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主要立足于城市,距离农村学生的生活较远。在长期的品社教学中,教师们也已经有这样的认识:道德生活是儿童自由自觉地生活,而不是刻板的、僵化的符合外部规范的生活。因此,生活是道德形成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我们不能拿城市的高楼大厦来向农村的学生讲家乡的变化,对农村的孩子来讲就像隔靴搔痒。农村有广大的天地,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源进入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爱护我们的家居环境”一课,我把村里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呈现在课堂上,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引发了他们的道德思考。当然,在处理农村的课程资源,我们也不是完全摒弃城市的课程资源,也不是目光狭隘的想让农村的学生眼看脚下,我们知道现在的晋江农村也不是偏僻保守的地方,经济也相当比较发达,只是希望农村的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也能认识城市,知道生活的多元。
二、调查采访,避免盲目
调查采访是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式,如果在品社教学中,调查采访都得由教师组织带队,这是不现实的。可是如果让学生自己走出校门、家门去调查采访,也存在一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在农村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是让家长配合学生进行调查采访,或者直接把家长当成一种资源。如我们正在做一个课题“开发瓷都资源 优化品社教学”,我们学校的学生三分之二是外来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主要在瓷砖厂工作。我们在上四年级上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我了解到全部45名学生有36位学生的家长从事的是与瓷砖相关的工作,于是我除了让学生采访了学校的保安、食堂的阿姨,还让他们更多地采访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感受父母从事瓷砖行业工作的不易,知道我镇之所以成为“全国陶瓷重镇”与父母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从而产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这样的采访更具实效性。
三、体验学习,易于操作
从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拍摄了许多视频,制作了容量庞大的课件,这对课堂教学当然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这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技术支撑,在平时常态的品社教学中显然没办法做到。这时教师就可以多采用体验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我设计了“盲人走路”和“哑巴问路”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事情对残疾人来说其实非常不易,从而对他们产生同情心,并继而去帮助他们。
四、角色表演,简单高效
品德和社会教学课堂再现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没有办法出示色彩艳丽的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进入相应的情境,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表演进入情境。如在教学四年级的“远离陋习”一课时,学生就表演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小兵生病了,肚子痛得他直叫,小兵妈妈赶紧要把他送到医院,而小兵奶奶却着急地拿出香炉灰,泡了一碗说喝下就会好的。学生通过简单的情境,很自然地进入了课堂。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表演,呈现学生讨论的话题,把生活中的场景在课堂上再现。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买卖中的道德”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卖假药的商人,通过再现这个角色,引出他们讨论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课堂辩论,精简形式
我们看到现在的品社课堂,教师主宰,儿童被动活动的现象严重。也看到在课堂上,重表面形式,重轰动效应,赶时髦、追风潮等背离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质的形式化、功利化倾向,不了解儿童,不能从儿童现有的思想发展水平出发设计教学。其实,在众多的教学形式中,辩论是较为便捷的而且也是能体现儿童思想的一种教学形式。“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辩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论题,通过课堂辩论,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社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激起他们辩论兴趣的话题。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怎样看电视”一课,我设计了一场这样的小辩论,正方辩题是:观看电视节目好,反方辩题是:观看电视节目不好。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了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但长时间看电视会使身体得不到休息而影响学习,容易近视,甚至会得“电视病”。这样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说教的枯燥,可以说是真正高效低成本的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阳春白雪,不是美丽的花冠,希望它不要曲高和寡,希望它是朴实的下里巴人,在乡间也能绽放出美丽。一门课程要越走越远,就不能有太多的负累,要卸下华丽的伪装,丢掉繁复的形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才能让品社回归本真,使教师踌躇满志;乐于教学,学生身心愉快,乐于参与。
(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大埔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