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素好,张玲玲,胡春霞,张海林,张秋莹,王慧琴,邓爱民,陈 容,曲传智
1)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郑州 450064 2)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郑州 450052
郑州市须水镇城区淡色库蚊种群调查*
马素好1),张玲玲1),胡春霞1),张海林1),张秋莹1),王慧琴1),邓爱民1),陈 容1),曲传智2)﹟
1)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郑州 450064 2)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郑州 450052
﹟通讯作者,男,1946年5月生,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人体寄生虫学,E-mail:sqjcb2011@126.com
淡色库蚊;种群调查;郑州
淡色库蚊是我国城乡最常见的蚊种,它不但吸食人血,妨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而且还传播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多种传染病[1-2],对人类的危害很大。该蚊种群数量主要与当地温度、湿度、时间、空间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关系密切[3-5]。为了解和掌握近年来郑州地区淡色库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便于控制和消灭该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者于2007年至2010年的6~9月在郑州须水镇城区对淡色库蚊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1.1调查区概况选定郑州市须水镇为调查区域,该区位于我国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冷气团交替频繁,四季分明,气候温暖。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该地区沟壑深、杂草丛生、水源丰富、污水较多。每年7、8月份最高温度为38.0 ℃,最低温度为19.5 ℃,平均温度为26.5 ℃,相对湿度为70%~90%,光照时间为8 h/d,平均雨量为173.1 mm。随着郑州市须水镇被列为郑州市工业开发区后,人口急剧增加,环境污染加重,原来畅流的清水河变成污水河、污水坑、污水沟,雨季充满积水,适合淡色库蚊生长、发育。
1.2调查对象与方法采用捞勺(直径10 cm,高8 cm,把长1.5 m标准勺)、吸水纸、蚊帐、插座、25 W电灯泡、电动吸蚊器进行研究。
1.2.1 幼虫调查 在郑州市须水镇马寨开发区(距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方圆10 km)附近的污水河、污水沟、污水坑和清水中,每月采用捞勺法采集3次,调查淡色库蚊的孳生地概况和孳生地中幼虫孳生数量的变化。每年7月份中旬做一次幼虫密度调查,在调查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点,分别设在污水河、污水沟、污水坑中,各点相距100~200 m,采用捞勺法定期捞取淡色库蚊幼虫,并选定清水池作对照。捞取时,勺倾斜45°使进水为勺容量的3/4,快速地扫过水面,1 m捞取1勺,捞取10勺约覆盖1 m2的水域,每勺含水量400 mL。幼虫密度=各期幼虫数/勺数,以“只/勺”表示。
1.2.2 成虫调查 成虫调查分别选择室外(树林、灌木丛、庄稼地各点相距50~200 m)和室内(学生宿舍、教工宿舍)调查点,采集方法为灯诱法、人诱法、帐诱法[3]。
成蚊密度:每年6~9月,在室内或孶生地附近,将灯悬挂于撑开的蚊帐(220 cm×110 cm×150 cm)中,帐下沿距地面30 cm,电灯泡悬挂在离地面1 m处,日落1 h后灯诱2 h。选择无风无雨的天气,每月上旬和下旬各进行1次,然后计数捕捉的蚊数。成蚊密度=成蚊总数/时间,以“只/h”表示[4]。
通宵诱捕捕蚊数量:每年6~9月,在19:00~次日6:00,在室外调查点采用单人蚊帐的人饵诱捕法诱捕成虫。人立于帐内,用电动吸蚊器吸捕进入帐内的蚊虫。蚊帐规格与用法同上:调查时不涂抹驱蚊剂。每月上旬和下旬各进行1次。计算每 h的捕蚊数。
叮刺规律和叮刺率: 7月10号左右一昼夜,在孳生地附近选择栖息场所,采集者直接暴露一侧小腿,静止不动,用电动吸蚊器吸捕落在小腿刺叮吸血的蚊虫,捕捉全部蚊数,计数其中吸血蚊数,根据人数,计算叮人率。每h捕蚊1次,每次捕蚊15 min。
入室与吸血:每年6~9月,从19:00~22:00,每h捕捉1次入室蚊数和吸血蚊数,用吸血蚊数除以室内人数,计算入睡前每人受叮咬的蚊数。吸血比率=吸血蚊数/入室蚊数×100%。每月进行5次。
1.2.3 经产蚊比率调查 将通宵诱捕所得的淡色库蚊逐个进行解剖,根据卵小管的变化及卵巢表面器官枝形状确定未产卵蚊和经产蚊,计算平均经产蚊比率。每月进行5次。
1.3结果
1.3.1 幼虫调查结果 淡色库蚊主要孳生在污水坑、污水河、污水沟等污染水体中,幼虫4月出现,数量于5~7月达到高峰,9月开始下降。幼虫分布密度与污染水量密切相关,6~8月随着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孶生数量增加;9月随着温度下降,雨量减少,孶生地减少,积水枯竭,幼虫数量下降。2007年至2010年污水河、污水沟、污水坑淡色库蚊幼虫密度的中位数分别为5.3、8.2、15.6只/勺,清水中未发现该蚊幼虫。
1.3.2 成蚊密度检测结果 见表1。
表1 2007年至2010年郑州市淡色库蚊成蚊密度检测结果 只/h
1.3.3 郑州市淡色库蚊通宵诱捕调查的捕蚊数量
见表2。每天19:00~22:00和3:00~5:30为成蚊活动高峰,20:00~21:00有群舞现象,群舞习性可随日落时间出现提前和后移,并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晚,秋季早。捕蚊数见表2。
表2 2007年至2010年郑州市淡色库蚊通宵诱捕的捕蚊数量 只/h
1.3.4 叮刺规律和叮刺率 淡色库蚊的叮刺从黄昏到早晨都可发生,但以夜间为主,白天未见。2007年至2010年调查地区7月份淡色库蚊叮人率平均为49.7次/h。
1.3.5 入室与吸血情况 人们入睡受淡色库蚊叮咬的蚊数平均为40.1只/(人·h)。就寝前淡色库蚊吸血比率见表3。
1.3.6 经产蚊情况 经产蚊比率为28.33%。
表3 2007年至2010年就寝前淡色库蚊吸血比率 %
该调查结果表明:郑州市须水镇城区淡色库蚊幼虫主要孳生在污水中,幼虫密度每年都在6~9月出现高峰,与1995年王守振等[6]的调查结论相一致。淡色库蚊是该地区侵扰人类的主要蚊种,6月份气温18.3~25.6 ℃,温度低蚊虫活动少,捕捉数量少;7月份气温24~35 ℃,温度明显升高后蚊虫数量增加,捕捉数量增加;8月气温28~36 ℃,温度很高,根据雨量多少及孶生地的情况,出现了明显差异。2007年调查点流动水多,新开发工地、学校、工厂刚刚到位,生活污水增加不明显,流动人口少,没有出现明显增多。2008年至2009年随着几所高校的迁入,生活污水增加,公共排污管道的不到位,多个监测点污水横流,加上原来通畅的河流断流后变成污水河,淡色库蚊孶生地明显增加。2010年5月份下旬到6月份下旬出现干旱,雨量减少,孶生地减少。 9月份温度18~28 ℃,温度明显下降,温差增大,降雨量减少,蚊虫孶生地明显受限,繁殖数量和速度下降,捕捉数量少。从蚊虫生长、 繁殖数量和速度反映出蚊虫的消长受温度和降雨量的影响[7-8]。此次监测说明诱蚊灯法在现场监测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与文献报道观点一致[6]。
作者通宵诱捕结果显示:2007年8月份成蚊密度24.5只/h,2008年8月份成蚊密度25.6只/h,2009年8月份24.9只/h,2010年8月份成蚊密度25.9只/h,成蚊密度随着孶生地的增多明显增加。这与2010年刘吉起等[9]调查的河南省公共场所重要病媒生物侵害状况调查相比,郑州郊区蚊虫密度明显高于市区内,提示郑州郊区比市区的人口聚集区孶生地多,再加上环境污染加速,污水河增加,病媒生物的侵害加重。季节消长调查结果表明温度和降雨量是蚊虫生长的主要因素。
成蚊叮人率是媒介蚊虫种群与人接触频率的一个定量指标[10-11],叮刺规律和叮刺率24 h调查得出调查地区7月份淡色库蚊叮人率平均为49.7次/h。说明露宿人员在没有防护情况下,受到蚊虫滋扰现象严重。入室调查得叮人率平均为40.1只/(人·h),说明淡色库蚊在防护不严情况下,还有机会进入室内,叮人吸血,与人的室内接触几率很高。经产蚊比率调查,得到经产蚊比率达28.33%,说明该蚊种群中产过卵的蚊很多,因此繁殖率高。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在郑州市须水镇马寨开发区(距郑州澍青医专校区方圆10 km)的污水河、污水沟、污水坑中,幼虫分布密度与污染水的多少密切相关。成虫的数量和叮人率与温度高、湿度大的季节和月份相一致,种群数量增加的非常快。每天叮人的数量很大,对人们的危害很严重。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环境污染,并加大污水沟、污水坑、污水河的治理,减少淡色库蚊的孶生地,从而减少淡色库蚊的繁殖率。
[1]陈兴保.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2]苏寿汦,叶炳辉.现代医学昆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姜义霖,宋锋林,李宁,等.大连市蚊媒调查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6):485
[4]曹敏,何宇平,李平,等.浦东国际机场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的调查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1):62
[5]侯银续,张家林,张跃玉,等.安徽省夏秋季蚊类初步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1,22(4):377
[6]王守振,肖国平,陈秀玲,等.郑州市蚊情监测与防制措施探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5,6(3):214
[7]孔令军,梁青.沂河沿岸淡色库蚊生态习性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17(4):329
[8]施红喜,吴位新,罗进斌,等.金华市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8):5
[9]刘吉起,张玉勤,赵旭东,等.河南省公共场所重要病媒生物侵害状况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6):558
[10]Garrett-Jones C.The human blood index of malaria vectors in relation to epidemiological assessment[J].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64,30:241
[11]Pull JH,Grab B.A simple epidemiological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malaria inoculation rate and the risk of infection in infants[J].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74,51(5):507
(2013-02-06收稿 责任编辑李沛寰)
10.13705/j.issn.1671-6825.2014.03.048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课题项目 200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