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
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大多数都仅仅局限于朗诵和积累,殊不知在这些经典中还包含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构思,这是语文教学资源中宝贵的范例。既然如此,能不能将单纯的诵读经典变为“读与写”呢?即将“读经典·学写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创造。为了落实“读”与“写”,教师的教学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一、巧诵读
“读”是基础。为了有效推进“读与写”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四步。
(1)了解诗人,知晓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于了解诗词,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61年12月写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便可以理解这首词的主题。毛泽东想以梅花为题材,突出自信和乐观,鼓舞国人。如果我们不去了解毛泽东和作这首词的背景,而单单把这首词理解为一首咏梅的词,那就有断章取义之嫌了。此类诗词在诵读中有很多,如《凉州词》《己亥杂诗》《石灰吟》《竹石》等等。
(2)理解诗句,熟读成诵。有人说“诗是最凝练的语言”,那么古诗词就更是凝练中的凝练,要深入走进诗词,先就要了解诗词的大意。因为存在“古今异义”,我们要教会学生了解诗词的大意,就需要借助注释和字典。比如,古代的“江河”特指“长江”与“黄河”,古代的“儿女”是特指“儿子和女儿”,等等。只有我们弄清了意思,才能走进诗词的意境。
(3)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意境,即“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客观的事物。诗人把主观思想感情注入到客观的事物、意象中,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就叫“意境”。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如“杨柳”是离别的意象,“菊花”是“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思乡”“思人”的意象等。因此,要领悟诗词曲的意境,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意象,看看诗人词人如何借助意象来表现自己意愿和追求,抒发自己的感情的。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写的是落寞单调的秋景。这种秋景,创设的是悲凉的意境,浸透的是羁旅断肠的情怀。若把其意象变为“蓝蓝的天空”“巍巍的高山”“茫茫的草原”,那曲的情绪就变成一种高亢、昂扬、壮美,这与马致远当时的心情是不搭调的。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经典时,第一步就是要找意象,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笔者认为,在抓住意象、关键词体会的同时,还要合理地补充意象,丰富画面,以体会诗人情感。比如《乡村四月》,这首诗中有“绿山原”“白满川”“子规”“雨如烟”“人”“蚕桑”“插田”这样一些意象,那是不是诗人就只是看见这样的意象呢?不是的。诗人只是想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意象能说明为什么作者向往农村生活。比如《清平乐·村居》中的“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这些都是乡村生活,通过想象拓展画面,让我们更全面地走进乡村生活,同时更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因此,抓关键词、意象体会,并补白想象是很有必要的。
(4)理清思路,学习表达。古诗词曲,虽然简短但是含有高超、巧妙且丰富的写作手法,比如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借物喻人等)。这些写作手法本是很难理解的,然而经典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范本。因此,笔者认为,利用品读学习这些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接下来的写作中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以致用”的过程。
二、善写作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叙事、写景、写人等训练,多角度读改写、扩写、续写等。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建立为学生喜爱的有效的评价形式。
(1)巧写作。我们可以把古诗分为叙事、咏物、写景、抒情、议论、比较六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要求再创作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按照年段和年龄特点,低年级可从填词写话开始。中年级则可以先学习改写有人物、有故事、有趣味的叙事类古诗,用记叙文的方式记叙事情发生的经过。如《小儿垂钓》:通过充分朗读,学生了解了此诗是写一个小孩钓鱼遇路人借问的事情。学生读懂后,教师就可开始引导他们补白。如:“蓬头稚子”的年龄、外貌怎样?他是怎样钓鱼的?他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和心情?路人问路的经过怎样?……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知道如何抓住外貌、动作和心理来刻画顽皮、认真又可爱的儿童形象。学生了解写法、理清思路后,就可以自由改写。
高年级则可以在中年级的基础上,改写咏物、写景、抒情类古诗,也可以将之写成一篇读后感。如《卜算子·咏梅》,笔者认为此词既可以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文章,也可以写成一篇读后感。因为关于梅花,《梅花魂》一课已让学生积累了许多有关梅花的诗,加上对毛泽东创作此词的背景的了解,对于这样一首有强烈时代感的词,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诵读的基础上写读后感。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梅花的外形、精神特质,拓展与梅花有关的诗句,查阅资料找到拥有梅花一样精神的人,然后联系毛泽东作诗的背景体会情感,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这样的层层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了词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写出了很有厚度、深度的读后感,不能不说是一举两得。
(2)善评价。评价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乐于修改中把文章写得更好。因此,笔者认为评价要注意几点:①形式的多样化。多样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将自我展示、自评,同学推荐、互评,老师推荐、点拨,竞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有效达成优生更优,带动后进的目的。②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以正面鼓励为主,可以是口头表扬,可以是习作展览,也可以是奖品激励。总之,让学生尝到写作的乐趣。
“读经典·学写作”为“谈文色变”的学生们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练笔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丰富了“经典诵读”的形式,有效地促进经典的传承。无疑,“读经典·学写作”为有效“诵读经典”支了妙招。
(广东省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