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冬旺
摘 要:新课改后,传统的高考历史备考思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考试。因此,应立足过去备考思路,针对课改后高考命题的特点对高考历史备考思路进行拓展,重点从基础知识训练,史料阅读,高考命题研究及学生心理指导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历史;备考;思路拓展
新课改后,传统的高考历史备考思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考试。因此,应立足过去备考思路,针对课改后高考命题的特点,对高考历史备考思路进行拓展研究。
一、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到了冲刺阶段,历史的复习要以“回归”为主:回归高考试题、考试大纲、课本。这一时期,要把重心放在主干知识上,做题仅是备考中的一个辅助方法。
(1)夯实基础。考试说明提出要“实现对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复习时要参照考试说明,用编年史的方式把教材重新梳理一遍,对中外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线索的主干知识要重点理解。2013年“江苏卷”政治史专题考查的内容覆盖到所有专题,经济史覆盖了近86%的专题,文化史也有三分之二,体现了命题者突出主干知识、落实基础考查、看重教科书资源的质量评价意识。
(2)适度训练。在备考阶段,虽然已没必要再大量做题,但考生还是需要保持每天15分钟~20分钟的做题训练,并且保证题型的广度,这样能确保对题目的熟悉,避免考试时产生“生疏”感。在模拟题的选择上,应精选高质且与高考题契合度高的模拟题进行适度训练,做题时要做到审准、读懂、答好、规范。这样可以使考生保持好做题的应激状态,即使在高考时碰到新题型也能心平气静。
(3)积极暗示。不少考生在备考阶段会出现焦虑、身心疲惫等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疏导并释放。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考生排除焦虑、增加自信心,充分挖掘其潜能,提升复习质量。在考试中也可以运用积极暗示的方法鼓励学生,暗示自己“自己不会的题目别人肯定不会,自己会的题目别人不一定会”,以增强自己的信心,确保自己能正常发挥,充分挖掘潜能。这样,可以避免遇到诸多难题后头脑一片空白的现象。
二、转换视角,运用新史观多角度看问题
“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出现在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而近年来的高考,也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究。所以,在复习中必须用新的视角来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历史的专业知识构架,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更新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以文明史观梳理历史线索,搭建历史专业知识结构。新课程改变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来展现历史知识的范式,用世界文明的演进线索来概述历史的发展,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内容,还使知识系统更加合理新颖。从纵向来说,人类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再到知识文明,这是一个审视历史的角度。从横向来说,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与此相对应的人类文明史就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在新教材中都用模块加专题的方法来展示历史内容,同时把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放在同一位置,我们应在这个基础上来整合历史知识结构。
(2)树立多元和开放意识,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要我们摒弃非此即彼的旧思维模式,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认识并了解历史现象。例如,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其民主政体的形态也相应不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就是其各国国情的产物,促进了两国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样性与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开放的意识,理性并宽容地以不同视角立体、多方位地审视并评价历史事物,理性对待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走极端。2013年江苏卷第23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第(1)问要求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第(2)问从心理史学的角度分析罗斯福成功的原因。这两问首次引用“计量史学”和“心理史学”,这是新课改以来首次在高考试题中明确提出的史学研究方法,值得反思和回味。
(3)贯通中外古今,把握历史学科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新课程体系贯穿古今中外,它破除了旧课程体系的中外割裂、古今分割的局限。在同一个模块中涵盖了中国史与世界史、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内容,让我们可以从时空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整体了解。例如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践,就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和实践的影响,如果联系中外历史,问题就显得更加明晰。就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而言,如果把古代、近代和现代贯穿起来,就是一个由古代专制到现代民主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便开阔了我们看问题的思路。近年来,在高考历史试题中也有中外社会焦点的成例。如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江苏卷)中第19题,引入时事新闻和世界许多国家对恐怖主义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的认识,树立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意识。
三、研究高考命题,认清改革新动向
在历史的复习备考中,要有主次地复习,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学习。教师要明确告知历史命题的主导思想和此年考试的基本方向,避免南辕北辙。研读江苏省2011年~2014年新课标历史高考试题后,可以发现以下的变化及规律。
①新课改高考试题从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以及全球史观等新史观的角度来命题,用图形、数据、文字等各种形式的材料作为命题载体,考察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热点知识和各种思维能力。有的考点反复出现,有的则轮换呈现,有的模块仅出选择题,有的模块则常出主观题。
②新课改高考试题有20道客观题共60分,除常规考查外,还涉及文化常识、史学方法、社会焦点。因此,在此类试题的命题训练上应多多注意,巧下功夫。客观题的出题形式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历史照片、时事新闻、广告、历史著作、报纸报道、信件、人物言论等材料很多都被选用。如2011年试卷共20道客观题中,其中19道使用了材料。2012年试卷20道客观题全部使用了材料。2013年试卷第8题绘制了中国轮船统计表格,第20题使用了地图,其余客观题全部使用了材料。2014年试卷除了使用3幅图和1张表格外,其余16题客观题均使用了史料。
③新课改高考试题中必做主观题40分,以综合考查与运用为主,注意平衡各种关系。在这40分的试题中,近4年均为3道试题,方式多样化、目标多元化、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逐步渗透其中。历史习作(史论性小论文)已成为江苏高考历史命题的热点,正是因为历史习作题兼具开放性、探究性、学术性等特点,而且与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与基本理念结合度较高,因此非常受命题专家青睐。
④新课改试题中选做的主观题为1道,但是又进一步分为了A、B、C、D四个小题,分别考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部分,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而且,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来看,试题材料基本不是选修教材的内容,有的甚至以教材的知识为背景结合当今时事材料来建立联系,有的还在高中历史教材之外,更多关注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所以,要重视选修与必修课程内容的整合,发现共性问题中的一般解题规律。
由此可见,掌握新课标试卷的结构形式与命题规律,可以让考生在备考复习中更有针对性,并能提高学习质量。所以,在备考时要注重研究新课标的高考试题。
新课改下高考历史的备考思路应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在复习时紧扣课本和大纲,答题时要准确把握时间,讲究技巧,做到规范答题。同时,历史复习必须从新的视角指导学生重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师要明确告知文科综合中历史命题的主导思想和此年考试的基本方向,避免南辕北辙。对于考生来说,要认真做好心理准备,用良好的心态来轻松迎考。
参考文献:
[1]陈文静,杨龙.新课改高考带来哪些新变化[J].湖南教育,2010(3).
[2]王生.例说有效释读、提炼材料信息的九点技巧[J].新高考,
2011(6).
[3]龙益军.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与启示[J].文理导航,2010(10).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