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贫富分化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2014-08-30 11:53吴锋
人民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吴锋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是低中等收入国家步入高中等收入国家必然要经历与跨越的鸿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分化逐渐加剧,调节贫富分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探寻了贫富分化加剧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可行的贫富分化调节路径,这将兼具宏观总体层面的指导性与中观局部层面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贫富分化 调节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与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解析。从本质上来讲,中等收入陷阱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跨越贫困陷阱,充分动员资源之后,不能进一步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或创新发展的能力来形成持续的经济增长。跨越贫困陷阱时,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及改革动力的方向是变革社会经济结构,想方设法地充分动员资源以使经济起飞。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发展中国家动员资源的政策经过长期执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固化的体制,并伴生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实行垄断经营以维护这种体制。在僵化体制之下,虽然动员资源政策仍然发挥着作用,但是社会经济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就很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综观国际经验,虽然不同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原因有所区别,但是从根本上来看,都可以归结为政治经济制度僵化致使社会经济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需求。发展中国家若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该转变动员资源政策为促进转型政策。为了实现此种转变,发展中国家应该打破僵化的体制,使社会经济结构向适宜于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转变,其中调节贫富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①

贫富分化加剧的严峻现实。从低中等收入迈进高中等收入的阶段,解决贫富分化过大问题,构建适宜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重考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调节贫富分化已演变为各种社会矛盾得以有效处理的关键所在。中国已经认识到贫富分化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并强调建立合理收入分配制度以体现社会公平,调整分配结构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态势,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以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的比重。改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收入分配,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立足于民生的中等收入社会,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②

贫富分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二元经济结构下不同生产率部门并存。以二元经济结构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经济体系同时存在着效率低下的传统产业部门与效率较高的现代生产部门。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中国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了筹措重工业的发展资金,中国剥夺了大量农业剩余以解决重工业发展问题。为此,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重工业可以长期从农业剩余中获取稳定发展资金。其中,户籍制度将城镇与乡村一分为二,从根本上确立了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之后,农业剩余被剥夺的现象并未得到改观。对乡村的投资与城镇的投资差距不仅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缩小,反而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拉大。对农业投入的长期不足,造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无法实现集约型农业生产模式,这不仅限制了农业自身生产的发展,而且限制了乡村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的差距。一方面,限制农业人口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不仅使农业人口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在不同产业部门间实现自由转移,而且使工业及第三产业部门无法及时有效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这无疑会对乡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起到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大量投入,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城镇的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这种长期延续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城镇与乡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将生产要素贡献纳入收入分配体系中。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由按劳分配,坚持平均主义原则,逐步演变为以各类生产要素所作贡献分配,坚持公平主义原则。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逐步深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主导作用逐渐弱化,而市场承担的资源配置作用逐渐强化,各类生产要素以其参与的贡献进行分配成为了必然。在劳动报酬基于市场定价准则时,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演变为决定劳动报酬获取的直接性因素。在劳动力供给大国的中国,劳动力报酬一旦由市场机制决定,较低的平均报酬也就在所难免。当各类生产要素的获取基于私人利益不正当侵犯原公有产权,以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则会与公平主义原则背道而驰。在国有资源产权转移中形成的非正当与非公平的产权关系背景下,以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就会导致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收入差距的扩大,富者愈富,而穷者愈穷。③

企业员工工资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挂钩。工效挂钩是中国国有企业现行的工资制度。所谓工效挂钩,就是指企业工资发放与企业效益挂钩。国有企业实行的工效挂钩工资制度,在解决了过去无论技术高下与贡献多少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产生弊端的同时,拉大了行业之间与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扩大收入差距提供了制度支持。现行的工效挂钩收入分配从制度上保障了垄断行业员工的高收入,因而国有垄断行业实行工效挂钩工资制度存在着不合理因素。

工效挂钩的核心在于企业员工工资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挂钩。这样的分配方案对于国有竞争企业而言具有合理性,因为国有竞争企业凭借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于市场竞争中获取收益,其利润是经营价值的实现,体现了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真正价值,反映了市场竞争中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运营绩效的贡献程度。而国有垄断企业依托垄断市场、垄断经营与垄断价格而获取超额利润,其收益无法体现企业人力资源在经营中的真正价值,垄断企业基于工效挂钩分配利润,以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与较少的劳动投入而获取高额收入也就在所难免。如此的分配制度不仅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而且降低了国有垄断企业的生产效率。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普遍获得畸形高薪。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呈现两极分化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公平的普遍表现。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分配相当不均衡,高层管理者年薪数百万,中层管理者年薪数十万,而基层员工年薪仅数万元。中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主要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以及中长期激励等三部分构成。在市场运行中,基本年薪与绩效年薪表面上来看较为规范,实际上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制定权由自身掌控。这是国有企业高管获取畸形高薪的真正原因所在。

给予国有企业高管高薪酬的分配制度是受到对管理者激励的理念影响。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产权人缺失导致委托代理关系多层化。随着代理层次的不断增多,国有企业资产增保值的动力在经营中不断弱化,为委托人利益服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激励管理者对国有企业资产增保值的动力而采取了高管高薪制度。然而,如此的激励制度不仅没能抑制管理者掠夺国有资产,而且管理者与基层员工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激发了基层员工与社会大众的不满情绪。公平理论认为,对员工的激励来自于其满足感,此满足感既来自于自身努力付出的成本与获取的报酬的比,也来自于自己的付出与报酬比同他人的付出与报酬比相比能否体现公平的影响。遗憾的是,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无法使基层员工与其他社会成员感到受到公平的待遇。如此的分配制度既拉大了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又抑制了普通劳动者工作的激情,也激发了社会成员的不满情绪,有碍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④

调节贫富分化的现实意义

解决当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当前困扰中国的大量社会问题,诸如无孔不入的腐败现象、频繁发生的各类犯罪、黄赌毒等社会丑恶、坑蒙拐骗制假行为、道德伦理滑坡现象、日益突显的仇官仇富心理、普遍存在的社会浮躁心态之类,莫不与贫富差距过大关系密切。现实生活中,惊心动魄的两极分化现状、部分人的一夜之间暴富、反差极大的消费水平等,给人们心态以剧烈的冲击,导致了普遍的心理失衡,滋生了种种铤而走险以及发泄不满的行为。贫富差距越来越扩大,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是大量社会问题产生的总根源。不从根源上加以解决,单凭强化思想教育与加强社会管理等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中国,其他国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顺利度过问题多发、矛盾不断的阶段,其中的关键在于培育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构建中等收入者居于多数的社会结构。只有如此,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⑤

获得“得民心、顺民意”的政治收益。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能够迅速而显著地缓解当前社会存在的矛盾,获得民心,顺应民意,赢取良好的政治收益。这既有益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又有助于兑现为了人民而发展、依靠人民而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实际行动,也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还有益于增强执政者的政治根基。于国际而言,其可以有效回应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质疑,可以有力回击敌对势力图谋作乱的行径。当代中国若想在当今世界占据一席之地,首先应该得民心,于收入分配方面应该想方设法地调节贫富分化。如此,中国才可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

实现分好蛋糕以促进持续发展。需要正视的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将在经济上面临诸多两难问题,诸如增加居民收入与抑制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工薪阶层涨工资与农民阶层增收难之间的矛盾,工人涨工资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矛盾,抑制高收入与调动积极性之间的矛盾等等。以上两难问题需要得到稳妥处理,要将风险与代价降低至最低限度。综合权衡之下,将蛋糕更多地分给民生,益处良多。

首先,着眼于未来发展,中国的巨大潜力与空间将归于国内市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于国内需求,更高水平的大众消费一旦产生,国内的发展动力与创造活力会进一步得到激发。其次,投资减少会延缓经济增速,从而增加就业压力。但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将推动服务业发展,吸纳更多的人从事服务业,反而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再次,工资水平提高将导致出现提高企业经营成本、减弱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但这种局势必须面对,可以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来改善。然后,提高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意味着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将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企业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将扩大居民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总而言之,调节贫富分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效应难以估量。⑥

调节贫富分化的路径

完善劳动者与单位之间的分配机制。单位、劳动者与政府是单位利益的相关三方。只有立足于协调兼顾相关各方利益,方能使单位收益最大化得以实现。政府不仅应该依据平等合作与互惠互利的原则,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而且应该通过劳动法律法规规范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依法保障双方的利益;还应该借助改革工会制度、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完善劳动力交易的市场机制,实现劳动者工资收入与单位利润和政府税收的同步协调增长。此外,政府应该维护劳动者与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尤其弱势劳动者群体的权益,借助保护与增加劳动所获得的收入,打下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根基。

控制政府财政增长幅度及支出结构。通过减免中小单位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费负担及财政补贴等手段,调节初次分配关系,有效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民生工程建设的支出,实现城乡基础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控制政府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消解通货膨胀对贫富分化的负面效应。不断扩大各阶层普遍关切的社会保障的覆盖广度,扩大社会救助的范围与增强扶持弱势群体的力度。强化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的转移支付,缩小不同地区与部门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改变当前地方政府形成的不良土地财政体制与民争利格局,扩大保障性与公益性的公共土地产品供给。将超额征收的财政收入通过发红包与建立养老基金等方式实现惠及民生的目的。⑦

强化国有垄断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中国国有垄断企业的资产与收入属于全体国民的共同财富。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立法等手段遏止国有垄断企业集体性侵吞全民财富的不良行为,规范与监管少数高层管理者的薪酬与福利。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全面整顿国有垄断企业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变产业准入的所有制限制政策,破除政府行政垄断,消除其所造成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负面影响。就短期发展而言,政府应该采取向国有垄断企业征收垄断经营税的方式,实施严格的垄断价格管理制度。就长期发展而言,政府应该遵循市场经济存在的公平竞争原则,放开垄断行业生产经营存在的所有制限制,同时逐步建立完善的反垄断法律制度。

推进有关公民财产收入制度的改革。建立与完善房地产与金融产品等市场的交易制度,履行遏止通货膨胀的责任,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建立公权与私权的平等共存地位。改革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破除政府对建设用地市场绝对的垄断权,明确与尊重乡村家庭土地财产权与交易权。在城市工业化进程中,通过公平公正交易土地财产权,为乡村家庭带来财产性收入,优化乡村家庭的财产资源,实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加快公益性组织机构改革,扶持与支持各类民间慈善组织机构的活动,规范与完善捐赠基金与资金管理体制。借助城乡发展统筹化与公共服务均衡化等手段,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形成良性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⑧

(作者单位:上海海关学院)

【注释】

①周文,赵方:“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库茨涅兹假说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第23~29页。

②王亚红:“贫富差距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相关性分析及战略对策”,《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58~62页。

③辜胜阻,曹誉波,王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选择”,《商业时代》,2012年第14期,第4~5页。

④卢现祥,罗小芳:“中国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基于利益集团理论视角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第71~79页。

⑤乔俊峰:“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地方政府治理转型视角的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9期,第21~24页。

⑥高世楫,卓贤:“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理论学刊》,2011年第12期,第33~37页。

⑦范洁:“‘中等收入陷阱:理论阐释、地区分布及跨越路径”,《生态经济》,2012年第10期,第39~42页。

⑧肖明辉:“‘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分配机制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62~66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制度创新
中国将把“中等收入陷阱”甩在身后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