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哲学视角的新兴产业形成研究

2014-08-30 21:38苟劲松李金玉阮平南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

苟劲松 李金玉 阮平南

摘要:“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将产业作为科技哲学独立的研究对象,文章从产业哲学视角介绍产业哲学的研究视角、基本范畴,界定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新兴产业的形成机理及新兴产业“死亡之谷”的两次跨越问题。

关键词:四元论;产业哲学;新兴产业

一、 引言

本文将从哲学层面,来研究产业的形成问题。这是因为,当我们问及这些问题:产业是从来就有的吗?产业的发展都是宜人的吗?存在一种普适的产业发展模式吗?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系列问题时,就已经进入了产业哲学的问题域,即进入产业的元问题范畴,如果这些基本问题不能清晰地梳理,新兴产业的任何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产业哲学概述

在哲学研究中,人们在科学、技术的二元论和科学、技术、工程的三元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四元论。四元论认为,产业可以作为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独立的研究对象,产业哲学是继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之后的又一哲学分支学科。四元论阐述了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在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说明了科学技术产业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因此,可以说四元论是产业哲学的存在依据。

1. 产业哲学的研究视角。产业哲学主要是解释产业的本质及产业的社会意义,因此可以从人与自然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规律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都是在满足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命需求。人是自然的产物,自从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深度,可以将自然区分为四种形态: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产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的中介,可以通过大规模的产业活动社会性地实现人工自然的生产和扩散的过程,实现从天然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也明确了产业的社会意义,即在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通过大规模的产业活动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实用价值,而且要通过有效率的生产活动和市场活动实现产品的价值并获得价值增值。

(2)生产力发展规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诸多规律中,最为基础的是生产力发展规律,通过探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进而发现产业的本质、形成机理及发展规律等。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及其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发展,即技术发展变化决定制度变迁。

产业的本质是生产的社会化,产业过程一头连着自然界,一头连着人类社会,产业革命既包括物质技术革命,也包括生产的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的社会关系的革命。因此,产业是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产业的发展史就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史,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以主导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

2. 产业哲学的基本内容。范畴(Category)是对事物、现象本质联系的概括。一门哲学学科的基本内容是由一系列自身固有的哲学范畴组成的。产业哲学主要就是研究产业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对社会生产活动及其产品进行哲学思考,其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产业的主体、产业的客体和产业的载体;产业的批量和规模;成本和收益等。

在产业活动这个系统中,产业的主体、客体和载体作为基本的组成要素,产业主体通过产业载体作用于客体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从产业哲学视角看,产业主体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产业载体(Industrial Carrier)是产业得以运行的感性存在和客观实在,是产业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产物,表现为承载物(生产工具)和承载形式(产业组织和产业制度)。产业客体(Industrial Object)是产业主体作用的对象,也是产业载体的物质来源,在终极意义上就是指自然界,其感性形式就是一个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转化的动态过程。

批量(Batch)作为产业的存在方式,是描述产业规模和等级的量,不同于工程、技术的质的规定性。规模(Scale)是指生产的批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能力不变(主要表现为生产设备条件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能力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设备条件改变)时的生产批量变化,本文里的规模指的是后者。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收益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结果,是从事产业活动的目的和动力。从成本实现了增值的转换和价值增值这个角度看,成本就是收益;企业为了持续生产,就需要从销售收入中留出一部分来追加资本和价值补偿,从收益具有补偿的这个特性角度看,收益就是成本。作为规模化的商品,仍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质量和品种等指标均属于使用价值范畴,产值、成本、利润等指标均属于价值范畴。

三、 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1. 新兴产业的内涵。严格意义上来讲,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产业概念,往往是经济学范式下的概念。但是,产业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组织现象和经济活动现象,其概念至少包括社会学范式下和经济学范式下的产业概念。从哲学角度来看,产业不仅是指从事生产、制造和服务的,而且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和性质,反映的是人类征服与控制自然的能力。产业化实质就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将科研成果或技术发明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并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分支产业的技术、经济全过程。

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形成的最初阶段,理所当然具有产业的特征、遵循产业形成及演化的基本规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新兴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研究的新兴产业主要是从国家层面视角,在国家未来发展中能够成为主导性、支柱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因此,本文认为,新兴产业是指能满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需要,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因突破性技术创新催生的且在未来可以成为该国具有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的产业。

2. 新兴产业的特征。本文界定的新兴产业不是一般普通的新兴产业,而是战略性产业,它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因此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产业引领性、创新驱动性和领先市场性。产业引领性具体体现就是在技术上的和市场上的引领、带动性,其他的特征如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成长性、先导性、前瞻性、辐射性等,都是产业引领性的本质特征的具体化。创新驱动性,是新兴产业的本质属性,尤其是科技创新,其他属性如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新兴性、突破性、成长性等都是创新性的体现。领先市场性具体体现在:技术采用的领先性、主导设计的领先性和国家扩散的领先性。

四、 新兴产业形成的哲学思考

新兴产业的形成就是由科学技术向产品和社会化商品转化的质变过程。从质量互换规律看,质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定性。量就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是质的存在方式,表现为质的规模和等级。规模是一种横向衍生量,具有外延性,因此不会引起根本的质变;等级是一种纵向进展量,具有内涵性,因此最终会引起根本的质变。

1. 新兴产业的形成机理。从产业哲学来看,新兴产业形成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满足人类不断的需求是产业出现的基本动力。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都是在满足人类的最基本的生命需求。马克思指出,“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人们首先就需要生存、生活,为了生存和生活,就需要满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活动。因此人类最初的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物质生活本身和这些需求”。而创造这些生活资料的同时,又不断推动新的需求的产生,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定的社会规模,为产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产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技术和产业作为社会实践生产力,最大的区别是批量化。产业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产业革命前,科学并不发达,技术发明基本来源于实践经验,技术原理的根本性突破主要是人们生产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进入产业发展的初期,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进入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随着产业的发展,产业的重大变革无不是科学技术对象化的产物。

概括地说,新兴产业的形成就是产业进化的质变过程,其根本原因就是现有的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相适应。从唯物史观出发,先是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发生变革,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新制度标志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并且使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产业的形成过程,就是技术进步表现为技术或产业技术体系发生质的飞跃时,即发生技术革命时,已有的技术原理、生产工具、工艺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进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产业结构。当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制度相结合从而导致已有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诞生出新的产业及群体时,进而引发新的产业形成。

2. 新兴产业“死亡之谷”的两次跨越。时任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弗农.埃勒斯(Vernon Ehlers,1998)指出,在产业的形成过程中,在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存在“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本文认为新兴产业存在两次“死亡之谷”的跨越问题。第一次跨越是以实用为价值取向的科技实物化,就是从科学原理、技术发明转化为市场上的现实产品;第二次跨越是以盈利为价值取向的技术产业化,就是将产品化的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最终实现商品的批量化、社会化。

第一次跨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技术实物化是把自然物转变为人工物的一个建构过程。从技术角度看,技术实物化就是技术产品化,即把专利或实验室形态的技术发明、样品或样机转化技术发明和物质手段的过程。第一次跨越真正实现了技术原理、技术发明向现实产品的质的转变,这次转化的关键是技术实物化的突破。

第二次跨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技术产业化即人工物的社会化,是构建一个大规模的人工物的过程。从技术角度看,技术产业化是指把物化的技术转化为市场的现实商品,并实现商品的社会化过程。远德玉(2000)认为,产业技术是对象化、体系化和多种技术复合化的技术,技术体系是由核心生产技术和与之相匹配的多种生产技术构成的,产业技术水平是由生产技术的水平及技术之间的结合方式决定的,而且产品的水平、质量、性能、成本也取决于核心生产技术及其配套的其他生产技术。第二次跨越真正实现了产品到商品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的质的转变,这次转化的关键是配套技术、技术工艺和相关制度的突破,对市场和客户使用价值的实现和价值的增值。

五、 结论

从产业哲学视角,学者们没有把产业看成当然的、既成的,而是通过产业现象探究产业的本质以及产业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就是把天然自然转化为社会自然,其社会意义就是实现产品的价值并获得价值增值。新兴产业的形成就是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商品和社会化商品的过程,这些转化的关键是技术实物化、配套技术、技术工艺和相关制度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曾国屏.产业时代哲学.晋阳学刊,2005,(6):51.

2. 万长松.产业哲学引论.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3. 曾国屏.产业实践:社会自然的生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7):8.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Blank S C.Insiders'views on business mod- els used by smal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firms: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the emerging global industry.AgBioForum,2008,11(2):71-81.

6. 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改革,2010,(3).

7. 远德玉.产业技术界说.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兴技术未来分析理论方法与产业创新研究”((项目号:11&ZD140);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组织演化的战略网络稳定性研究”(项目号:JD01121220120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通过技术并购促进北京市传统优势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项目号:12JGB070)。

作者简介:阮平南,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苟劲松,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李金玉,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5-17。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的测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力争达5850亿元 《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即将出台
基于需求拉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价值网络分析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实证研究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