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平 王健 龙范国 正曾芍 刘伊玲 邹妮娜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开设人文系列课程面临科目多、课时少、教师缺的问题,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存在时间冲突。因此如何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现有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将人文素质系列课程进行整合,以本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与职业要求相结合、与学生需求相贴近、与人文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笔者通过对大量的教材进行数据调查、科学分析,在校本教材建设的实践中,对人文素质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程整合;校本教材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及功能定位把握不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迟缓,以及没有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如何做到既注重职业人的培养,又注重社会人的培育;既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又注重人文素质素养的提升;如何解决学校开设人文系列课程科目多、课时少、教师缺,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存在时间冲突等问题,这不仅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关系到职业学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1]。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如何对人文素质系列课程进行课程整合,并开设相应校本教材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中职课程设置及校本教材开发的政策及理论依据1政策层面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其适应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地方、行业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即使一些专业有了国家、行业和地方编制的教学计划,学校也可以开发适应当地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这对于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
2理论依据
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及校本教材开发中,我们可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重新建构人文知识体系,把人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可以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法,在人文素质校本教材中充分体现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按专业发展、任务需求的角度来掌握。部分实践性强的科目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进行灵活的教学和培训。
二、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教材建设情况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在许多中职学校里只是单纯注重操作技能训练,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满足让学生得到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树立独立人格和健全心理方面,明显重视不够,对于其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材建设方面,研究甚少。主要表现在:许多学校没有在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人文教育课程;部分学校的教育管理层面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作为应付检查开设,基本上采取可有可无的态度;开设科目以政治思想科目为主,教材及科目多且不统一;职业学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不能突出中职学生特色,许多的职业学校单纯仿照一般学校的做法,对教材不做筛选与整合,甚至按照普通高校的体系安排人文教育课程。这样,一方面,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在量、时间上就与专业教学产生了时间上的冲突;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文教育内容势必脱离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可能被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和肯定,使人文教育课程逐步被弱化[3]。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整合尝试人文课程设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可以作为知识类传授的主体,实践型的内容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社会体验等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应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道德素养、人文修养和职业素质,实现其全面健康的个性成长,使之具备在未来职业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文教育课程是使被教育者个性成长、道德完善的重要课程,因此我们应该合理科学地整合,分大类和模块组织教材,防止知识的交叉和重复,便于实际教学的需要。改革后的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形成一个有别于学科型课程的新体系,打破单门功课形式,其内容结构要体现“模块化”的特征,不同模块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娄底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根据人文素质培养方案的要求,将所有开设的人文课程分成以下不同模块整合。
1人文知识模块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是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在课堂上系统化、理论化的专业学习才能掌握。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人文知识模块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语言文学及职业规划知识方面:开设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等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有关现代社会求职及职业知识的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有关的课程整合,可开设心理与交际、求职与面试技巧、就业与成才指导等课程。endprint
(2)政治经济常识及职业道德方面:可以整合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护理伦理、护理管理与法规、卫生法规等课程,同样也可以选择性地合并和整合成校本教材。
(3)哲学及历史知识方面:哲学研究存在及世界本源的问题,可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历史方面的课程可以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护理发展史、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常识等课程。
(4)艺术类课程方面:可以整合护理美学、音乐与美术欣赏、摄影、书法等课程,使学生懂得一定乐理知识,能欣赏古今中外经典作品。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实现其文化素养内涵的提升。
2专业融合模块
在职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阶段,培养基本职业能力的同时,可以配合专业教育将一些人文素质知识融入到专业课中,即使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也可在上专业课的同时,将人文知识随时纳入到每一堂课中。如在文书书写中可以突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在公关礼仪中可以重点突出护理礼仪,在健康评估中可以突出人际交往知识的应用等,将这些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互补,扩展人文素质,保持培养的连续性。
3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模块
针对广大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要,应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自觉地接受人文教育。我们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艺术活动、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体育节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学术报告等。艺术节可以设置演讲、诗歌朗诵、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比赛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艺术熏陶和美的教育;学校体育节不同于田径运动会,可以设计一些集体项目,让参与的学生更多,借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如集体跳绳比赛、班级拔河比赛、篮球赛等项目。这样做既可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又可以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同时应从学校的历史、现状、基础出发,充分利用学校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源,包括学校早期特有的理念、精神、体制、机制、制度,独特的地理、地貌,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特有的人物及人物故事,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物以及专业特色等其他特色资源,并结合本地区的民俗习惯、文化氛围及传统,构建校园文化等。这些隐性课程模块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可编写成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四、加快人文素质课程校本教材建设目前通用的统编教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无法满足新条件下的教学需要,不能适应整体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案。因此,改革后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是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的结合体,带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突显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对此我校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要求教材的编者要从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道德、修养、心理、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在设计教材体系时,要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使学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还要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能力。教材应突出时代性、职业性、实用性、连贯性、模块性的特点。以上课程模块中的课程作为我校人文素质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择内容,在知识整合和对接的基础上将每个模块多门课程编写成一本或多本通俗易懂的,便于教学的校本教材,整体上降低了科目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该校本教材由教师自己编写,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符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口味”,教起来得心应手,教材编写的框架和内容与学生的基本情况、身心特点、知识基础、知识水平相衔接,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自如,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陈文娇,郝世栋.突出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材建设.东北大学学报,2000(1).
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9—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