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芳 ZengYifang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137)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静止的空间界面与动态的居住行为矛盾凸显,人对空间的可变性需求不断上升。本文基于此种现状提出灵动性空间设计方法,提出以“无序应万序”的界面可变性理念,提出由静态型向动态型、由预设型向自由型转化的动态空间理念,彰显“设计服务生活,生活决定设计”的灵动设计观。
空间灵动性设计表现为由传统封闭的静态界面转化为动态的依据人的需求移动或启闭分隔形态对空间进行二次区域划分的一种可变性空间设计形式,可理解为一种可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空间结构。它的存在以未来可能性变化为载体,在传统三维度空间上增添了人在其中连续位移而产生的时间因素(第四维度),使空间呈现出瞬时变化以满足不同时间的功能需求,表达生命节奏。
灵动性,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自由组合界面以形成多层次空间形态,强调动态界面模糊空间、模糊界面动态空间的时空观;另一方面反映出空间大小与使用功能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按照需要在一个大屋顶下任意划分出不同用途的室内空间,体现出空间的包容性与时间的灵活性。
艺术的进步依附科技的发展,灵动性界面借助于电子科技使空间、时间与运动三者形成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动态关系,比如推拉门、屏风使空间类型变得灵活多变,使空间功能与形式得到最大化融合。例如,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教学楼的展厅,整个空间的展示墙采用不承重的折叠屏风式的结构形式,可以自由地改变展墙的数量与形式进而改变空间,整个空间处于一个动态、开敞的状态。多变的空间形式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延展了空间的使用功能,稳定而富有变化的灵动性空间形式是公共空间设计应用的典型。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已不满足于封闭的六面体和固定的空间形态,转向设计中利用界面形式的可变性引导空间功能的连续性,界限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含蓄空间耐人寻味,比如在娱乐场所经常利用灯光作为分隔形态来划分空间。界面的虚拟性并不是绝对地否定它的存在,而是整合人的视觉与心理,用界面的隐性存在诠释显性存在以形成连续、开敞的空间分隔形式,体现一种用灵活界面引导空间的新形式。
不同的建筑空间赋予人不同的情感,对空间的设计也就是对空间形式的组织。灵动性设计的形式特点表现为经济地利用界面的可变性实现空间组织的灵活性,运用“分而不割”的可变性手法满足人对空间的双重需求(物质与精神)。比如,用玻璃推拉门分隔空间,视觉通透却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利用活动屏风分隔空间方便实用,但是这种硬质界面分为两种:镂空屏风可形成半开敞空间,其视线可以相互交流,强调与相邻空间之间的连续性与流动性,适用于一般性交流空间的分隔;封闭屏风形成较封闭的空间,越靠顶面封闭性越强,此种分隔形式有较好的私密性但流动性差,适合对私密度要求高的空间。
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使空间的使用功能从限定向自由发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围合空间。封闭空间与开敞空间之间也只有时间的相对存在而不再是功能的绝对存在,由此形成连续的、积极的、自由的可变性空间。
界面比例影响可变程度,灵活性界面打破传统“墙面”体现静态非移动性转而将“整体的面”打碎成“破碎的线”,通过结构构件将“线”连接成围合空间的“面”,体现线到面的构成规律。推拉界面设计,尺度越小灵活性就越大,有利于提高界面闭合速度与围合体量。折叠界面设计多采用同一轴线的收拉方式,以此将空间的灵活度升至最高。随着多功能家具的日趋流行,空间的分隔形式也将更广更活,但仍然离不开界面的分段式组合形式(在定点上,可采用节点法(定点、定量),借助科技力量做到设计指引节点)。
灵动性空间设计用可变性实现可需性,将时间的阶段性植入空间的联系性之中并通过形态特征展现空间与时间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在以往单纯的视觉流动感基础上体现以人的行为为线索的空间体验,即时间与空间共同作用于人对空间的感知。灵动性赋予空间第四维要素(时间要素),使同一空间在不同时间点呈现异样的功能形态,使空间由单功能向多层次、多意义、多价值延展。同时,让居住者从时间的积淀与延续以及界面运动速率的变化上来感受空间的多样化与层次性、整体化与秩序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观与时间观的融合拓宽了空间为人的功能需求理论,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空间生长理论。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说:“建筑为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的目的为‘应用’,由此表现其‘理想’。也即,空间的深层意义,在于表达‘生命节奏’”。
灵动性表现出对空间使用功能的潜伏性与预测性设计,从横向与纵向两大维度探究空间的可变性设计:一是在不增减空间面积的情况下,空间平面的自由变化;二是增加空间使用面积,空间层面数量的变化。
空间平面的自由变化,就是在建筑空间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灵活隔断来满足空间中人的不同使用需求的一种自由组合平面格局的分隔形式。此种情况中存在计划中的可变性与未预测的可变性二种区别,前者是指设计师在设计中已经预先将可以考虑到的情况规划在空间中,一般采用固定轨迹的隔断;后者是指使用者根据功能所需相应地改变空间格局,更注重主体的参与性与后期的设计空间,适合采用非固定轨迹的隔断(图1)。
空间层的数量变化,就是在维持整数量体建筑外观的情况下,通过灵活隔断运用架起手段增加建筑空间的竖向维度面积,即为在空间中设立夹层以分隔竖向空间。这种向高空借面积的手法,既有利于缓解面积压力外,也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灵动性空间设计方法。
例如,雷佐 皮亚诺在佩如基亚附近设计的实验性建筑,通过竖向空间改建使居住面积由50平方米增加到120平方米,同时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布局来满足通风、散热、采光等需求。整个改造过程都由居民自己设计完成,架起隔断采用方便移动的轻型建筑构件(图2)。
(1)日夜使用形式的变化
随着日夜交替,空间格局伴随使用功能的不同而相应改变,体现在将空间与时间结合起来,空间组合形式视白天或夜晚而定。现代设计中,我们可以将移动界面可以隐藏于墙内或紧贴于墙面用以装饰等。1935年文登布洛克设计的可变性住宅空间,充分利用移动界面完成不同的空间组合,在白天整个空间通透地融为一体(床嵌入墙内),而晚上则被分隔成相互独立的隔间(图3)。
(2)需求大于供求时的变化
当空间居住需求大于供求时,灵活空间可以通过灵活隔断在原来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增减房间数量与面积来满足使用需求,表现为卧室与客厅功能的互换、卧室与卧室的合并、餐厅与厨房的分离等各种空间布局形式。1957年的柏林世博会上,延内克和萨穆埃尔森设计的住宅平面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使用灵活隔断改变住宅格局的变化过程。整个空间面积有限但格局灵活,通过经济实惠的分隔手段满足了不同时间段人的使用需求(图4)。
灵活性空间形式在公共空间中主要表现为对分隔形式的改变,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移动隔断提升空间功能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种空间变化主要包括对使用空间的瞬时改变和对可利用空间的充分利用二部分,前者主要是对空间结构性能的评估,后者主要是对空间结构体系的检测。
现在很多公共会展中心,酒店、商务会议场所、商场等公共场所都使用活动屏风隔断(其顶部采用新型道轨及吊轮可以全方向、多角度灵活组合空间如:360度转弯),来分隔空间以向各种场所提供多元化活动空间。以活动屏风在办公室的运用为例,它给办公带来实惠与便利,展开屏风可以完成临时性功能区域的划分,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
空间是一种可以不断变化发展的物质形态,人对空间的体验是在时间的持续中进行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使人在各个时段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能获得物质空间的支撑与配合。灵动性空间设计方法提倡形式与需求、空间与时间的融合以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它体现出一种空间延续性即空间与生命同呼吸、一种新的环境观念即逐渐从自然环境拓展到人文环境、一种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陈志华. 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M].郑州:河南科技学技术出版社,1999.
[4][美]卡斯滕 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申嘉,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0.
[5]李福英.“四维化策略”住宅空间灵活性设计研究[J].广东土木工程与建筑,2006,1(1):41-43.
[6]陈哲.住宅平面弹性设计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6:31.
[7]白延林,李铁东.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维[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9).
[8]陈洪伟.论室内设计空间个性化的营造[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07).